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意志”概念的不适宜性及“意向”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心理学中,一般将心理过程划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迄今为止,心理学对认知过程及情感过程都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而对意志过程则没有确定的研究成果。究其原因,就是将意志作为与认知及情感相并列的三大心理现象之一存在着不适宜性、对此,我们应从深入剖析“意志”概念入手,将“意向”定义为个体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心理反应倾向,用“意向”概念替代“意志”概念,并且根据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把意向视为一个系统,分别从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考察意向、内驱力、动机之间的关系,同时构建意向系统的基本结构,以期使意向也与认知、情感一样是一个丰满的机体。  相似文献   

2.
无论文学价值存在着多么复杂的形态,却都有着大体一致的价值结构,也有着为其结构所决定的相应价值功能。文学价值的结构作为其内部构造和组织形式,是以审美主体需要和审美客体特性为核心的各种主客体要素的有机统一;而文学价值功能作为其价值的外在化与现实化,则是审美客体属性和特征满足其审美主体需要所产生的影响与效应。因此,探讨文学价值的结构与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文学价值认识的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3.
审美心理图式是审美主体进行文学活动的心理根据,是其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戒。审美心理图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具有不同的层次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存在形态和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从符号学看审美主体与符号客体的价值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符号学肯定了主体与符号客体之间的意向性关系。在审美活动中,符号作为客体的自由形式,以表现主体的生命情感,与表现事物抽象性质和主体理性功能的符号形式相区别,并在主体的审美能力制约下,与审美主体相互作用,产生了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5.
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后现代历史语境里,主体一方面深陷于文化之全方位的意识形态化藩篱,高度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消解了内在的审美感性和审美冲动,失落了诗意化的生存期待和终极的审美信仰;另一方面,沉迷于消费社会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由此产生心理的物化需要,追逐奢侈的消费欲望和沉醉于知识、商品、名利、权力等现实性对象,导致审美物化的悲剧结果。主体丧失了审美需要和审美判断力,成为感官欲望、技术需要和消费活动的奴隶。在历史和心理的双重情境下,美学呼吁重建诗性主体,既拒绝物化需要,也拒绝虚假和庸俗的审美需要,恢复和强化真实的审美需要,使审美需要的心理动机得到净化和升华。这要求我们必须认识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的逻辑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必须对审美需要有一个审查、清理、澄明而后回归其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化创造力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它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出新事物的能力,是创造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完成某种创造活动所具有的个性品质.文化创造力的产生动机主要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主要体现在文化主体的超越本性、文化主体的内在需求以及文化主体的历史责任三个方面,而外部动机则体现在外在的激励与压力两个方面.因此,文化创造力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它们共同激发了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力,开启了创造进程,并在整个创造进程中不断地激发着创造主体的创造激情.  相似文献   

7.
在复杂的翻译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同时又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其翻译活动必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译者翻译的动机、翻译的选择心理和翻译的策略,以其特有的方式左右译者的翻译心理,从而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同时,译者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也对其翻译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所谓审美心理的共时性结构,是指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美感体验的各种心理要素协调运作所呈现的审美心理形态。它包含多种心理功能要素在内,这些要素的结构形态统一体很难说是圆形还是方形的,只能说是由多种因素协调运作的有机体。为了表述的方便,我把审美心理共时性结构中的每一要素诸如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看  相似文献   

9.
论审美方法     
审美方法的逻辑起点是主体的多样化感觉活动,它构成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条件。联想是审美方法的必要中介和关键桥梁,它担当美感的生成和提升的功能。主体的阐释活动则是审美方法的最终归宿和最高境界,综合了感觉、联想、理智等功能,采取还原性阐释、哲理性阐释和诗意阐释等方法,是主体的审美活动的最终形态和完满构成。  相似文献   

10.
审美体验(包括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作为主体与对象间的双向交流,是审美活动的中介环节。而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保持一定的审美心理距离,又是实现审美体验的必要条件。 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提出来的是瑞士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1907年他在《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提出完整的“心理距离”说,其基本含义:①美的创造和欣赏必须有“距离”,它是一种存在于主体感觉之中的心理距离,靠主体的心理调整来实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空相隔的长度;②美的创造和欣赏必须保持最佳心理,即“不即不离”的境界,使主体面对对象,既能“入  相似文献   

11.
对于作为欣赏者的审美主体来说,文学欣赏是审美感知、情感、想象、直觉、思维等多种审美心理功能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协调运行的审美心理过程;欣赏不同门类的文学样式,审美主体的各种审美心理功能的结合方式,作用重点和运行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无论欣赏什么门类的文学样式,审美主体的想象功能都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文学欣赏的审美心理过程就  相似文献   

12.
人生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以意欲为基础动力、认知为机能工具、情感为价值意向组合而成的心理和行为的统一活动,其本质则是包含多层次需求而又呈现为自由创造的历史活动,从而必然派生出超功利的审美活动。审美是人生的必然产物,它依附于人生,是人生的一种超越形式,一种审美层面。审美又积极影响人生,促进人生。审美给予人生以一种自由创造形式的能力,赋予人生以一种超越境界(态度),激发和促进人生实现从心灵走向现实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论美感的审美心理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模式和美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审美经验型、审美观念型和审美理想型不同层次审美心理模式及其审美欣赏型、审美分析型和审美评判型不同层次美感的基本特征,进而考察了具有不同审美心理模式的审美主体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形成不同的审美过程,产生不同的美感的审美心理过程,以及美感与审美心理模式、审美对象、审美过程的相互对应关系,描述了审美主体在审美心理功能作用下美感的产生、持续和强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电视接受是一种实质性的精神消费,精神消费的核心是心理问题,从接受主体出发,这种心理表现为人本心理及其在变异过程中的寻求与满足.由于电视接受主体受制于社会属性,故电视接受心理一般表现为社会性变异.当我们以电视接受中的艺术接受为主要描述对象时,便会发现以人本心理为基础,以社会属性为制约的这种接受关系在更高层次上是一种审美关系.在电视文艺接受中,它表现为审美情境的产生,在电视其它形式的接受中,它表现为道德心理的认同与超越--一种审美感的伴随性感知.二者共同构成电视接受心理的"审美升华".在电视接受中,人本心理、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是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15.
文艺意识形态对于现实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一种以社会心理为中介的实践过程.这种实践的心理机制贯穿于审美意识形态活动的全过程.具体而言,它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主体形式的心理动机;文本内容的心理叙事;艺术形式的心理含蕴;艺术接受的心理体验.这四个方面及其密切关系现实地建构了文艺意识形态实践的独特审美过程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6.
艺术就是艺术主体以客观素材为基础,创造表现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的活动。作者以此为基点,从艺术客体发生的心理媒介、艺术客体的审美表现等方面论述了艺术创造主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认知相符理论认知相符理论是阐释人心理的内部动机状态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未。它试图以人的认知活动为出发点.理解隐含在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背后的动机状态。要点是:人一般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合乎逻辑的,因此在社会...  相似文献   

18.
要研究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就必须研究写作主体,写作主体是构成写作学研究对象的基本要素之一。文章,不仅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再现,也是写作主体运用心理功能有效地调动心理机制的劳动结晶。所以,研究写作主体的心理机制也就成了写作主体研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以往,我们的写作理论研究只偏面强调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以及文章  相似文献   

19.
从人的自由生命表现看人类的艺术活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文艺理论应突破认识论或反映论的框架,应以人的自由生命表现(其一般形态为劳动)作为辑逻起点,因为在人类劳动的最一般规定中,就已包含有审美和艺术的因素。以此为起点,我们的艺术理论才有可能全面地揭示艺术活动的审美性质及艺术创造中主体的能动和受动方面。  相似文献   

20.
论文学阅读中的审美心理需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学阅读中,阅读主体的审美心理需要,既是一种个人化的情感宣泄和心理补偿的现实需求,也是一种具有特殊审美规范的自我发现和实现,它直接影响阅读行为的发生,决定阅读对象的选择以及阅读心态的形成,并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通过对阅读行为的不断调整,保证阅读效果的实现,是阅读活动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本动因和决定要素,而文学阅读活动本身就是阅读主体审美心理需要不断得以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