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我国,男性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会生活中一直都扮演着"支柱"的角色,展现以强者的姿态。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男性较之于女性在人生各个时期所要承受的更多更大的压力。本文以城市低龄男性老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社会角色转换的描述和分析展现出低龄男性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进一步讨论了他们的社会参与问题,尤其是家庭再融入。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男性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会生活中一直都扮演着支柱的角色,展现以强者的姿态。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男性较之于女性在人生各个时期所要承受的更多更大的压力。本文以城市低龄男性老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社会角色转换的描述和分析展现出低龄男性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进一步讨论了他们的社会参与问题,尤其是家庭再融入。  相似文献   

3.
如何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主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美珍 《社会》2004,(7):46-48
社会性别(gender)是相对于生理性别(sex)而产生的一个概念。社会性别概念是指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即指在一个特定社会中,不是由生理因素而是由社会因素形成的男性和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等差异。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因为社会的  相似文献   

4.
老龄化是中国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而老年妇女是老龄化问题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领域。本文以福建省为例,依据"福建省老年妇女生存状况和需求调查"项目的数据,在对老年人口的日常生活状况进行性别比较的基础上,提炼了老年妇女日常生活的性别特征,对影响老年妇女日常生活的相关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经济保障、文化保障、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是影响福建老年妇女日常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四大关键因子;最后,从不同分层分析中得出了老年妇女日常生活质量的分层特征,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试图为有关老年妇女及老年人的学术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改善老年人政策提供一种更具针对性的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居住在香港社区的16位老年人的定性访谈研究,结果显示,香港老年人赞同退休并不意味着从社会角色中淡出,并且会通过心理调适、继续工作等方式去适应退休后角色的转换。在实践“老有所为”的概念框架中,关怀家人、参与社会及休闲活动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方式;身体状况较好者则会更多的参与志愿服务及有偿工作。同时,研究还发现同辈群体(包括朋友、长者中心会员、旧同事等)是促进老年人积极投身“老有所为”的重要支持因素。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家庭照料资源的社会性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云竹 《浙江学刊》2008,(3):207-212
对于步入晚年的老年人口而言,身体健康状况和照料资源是关切其生活质量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处于不同婚姻状态和居住方式的老年人,其健康状况和可获得的照料资源也截然不同.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的以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为宗旨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对老年妇女在健康状况和照料需求上面临的困境和特殊需求的揭示,更具有非常现实的政策指导意义.本文立足于近年来有关老年人健康以及婚姻、居住状况的分性别调查研究成果,以社会性别为研究视角,对我国老年妇女群体健康医疗和家庭照料资源的享有状况进行了梳理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低龄健康老年人可以作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对象。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在业状况表现为:劳动参与率低、就业途径单一、就业行业与职业高度集中在农业、就业身份以自营为主、工作时间较长。个案资料显示老年人再就业"社会人"需求为主;收入以贴补家用,提高生活品质为主;工作内容以发挥专业技术特长为主;年龄歧视不明显;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力度大。他们再就业主要受制于个人的生理与个人素质因素及宏观政策因素。应采取相关系列措施善用老年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农村女性为调查对象,以浙江省温州地区为调查地点,运用社会角色理论和社会性别视角,对农村女性在民间自由借贷中的角色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分析了农村女性在民间自由借贷中的角色以及角色冲突类型和调适办法。  相似文献   

9.
从政府的作为来看老年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数量庞大,然而老年产业却迟迟未发展起来。本文认为政府在老年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对老年人消费观念的影响,二是对老年产业本身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这两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搞地区试点,对国资投资领域进行阶段性扩展等等。  相似文献   

10.
传统家庭结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家庭结构变化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衰减,社会照料服务在老年人权益保障中的地位和功能日益凸现。尤其是面对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不断增多的人口形势,迫切需要推进单一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方式转变。借鉴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现有地方立法和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通过修改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建构完善的老年人社会照料制度,具有重大现实和战略意义。完善和发展老年人社会照料制度,需要通过立法固化"居家照料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辅助"的社会照料模式,系统地构建老年人社会照料服务体系;需要加强社会照料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社会照料服务职业化建设;尤其需要突出社会照料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包括促进和监管职责;并且需要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社会照料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延迟退休政策被提上议程,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再开发成为缓解社会压力的良策.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低龄老年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用人单位两个角度出发,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借鉴CHARLES数据库设计问卷,对北京、天津、济南三地展开调研,发现超四成低龄老年人有意愿再就业,再就业意愿与年龄、累计工龄为负相关关系,与经济压力、退休前年薪、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性等为正相关关系.再就业的低龄老年人中,普遍存在渠道狭隘、待遇降低、保障不健全等问题.此外,老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并不匹配,企业对老年劳动力的需求远低于供给.  相似文献   

12.
张敬婕 《浙江学刊》2008,(2):212-217
本文以作者对北京市十所高校进行的主题为"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性别观念的发展"的调研框架为主体,依凭社会性别理论、文化批判理论以及传播学理论,根据媒介形态指标、两性形象指标、两性角色指标、两性关系指标和性别观念评价指标,分别从"大众传媒塑造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气质"、"大众传媒塑造的'时尚美'"、"大众传媒反映出男女两性价值实现之差异"这三个方面,考察了大众传媒环境与大学生通过行为所表现出的性别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以来,北京市开始尝试凭单制购买养老服务这一方式,帮助老年人在社区养老,同时对社区养老服务企业进行鼓励和扶助。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养老服务券贬值、违规兑换现金等问题。原因在于政府、企业、老年人之间不能有效互动,以及老年人主导地位的缺失。政府在这一政策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其角色应该由服务的"指挥员"转变为"服务员"或"裁判员"。  相似文献   

14.
《探求》2016,(1)
女性高新技术人才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在技术发展领域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当前,尽管女性在技术领域有了更广泛的参与度,但技术领域内性别失衡、女性技术人才"行业分层"与"高位缺席"等问题仍较突出。既成的社会性别文化、女性独有的生理性别特征、家庭与公共领域的"角色冲突"、高新技术领域一定程度上包含"性别歧视"的相关制度等是其问题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女性高新技术人才成长:构建有利于推动女性高新技术人才成长的社会性别文化;弱化角色冲突,促使女性高新技术人才角色重心转移;关注女性高新技术人才特殊性,建立基于性别视角考量的女性技术人才组织;重视制度建设,为女性高新技术人才发展与提升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其特有的知识、理念及工作技巧在发展居家养老中具有独特优势.笔者试以深圳S街道L社区为例,探讨社会工作的介入后成效.一、L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一)性别比例失调,年龄分布较集中,受教育程度偏低  相似文献   

16.
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收入贫困的发生率较高,贫困人口规模巨大,贫困状况令人担忧.全国低于国内低保线的老年人口为5576万,相对贫困老年人口为7698万-8959万.并且,中国老年人贫困发生率呈现“三高三低”的结构特点,即农村高于城镇、女性高于男性、高龄高于低龄.贫困发生率随着老年人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而降低.此外,独居老年人和农村空巢老年人更是收入贫困的高发群体,需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并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李芳 《学术交流》2012,(8):116-119
精神需求是老年人基本需求的重要内容。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成为新世纪养老的深层次挑战。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有着积极的影响。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社会支持主体包括家庭成员、邻里朋友、非营利组织、企业、社区居委会和各级政府。社会支持主体与老年人具体的精神需求有着对应关系,针对不同的精神需求,各种社会支持主体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功能,通过不同的工具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基于“情境—身份”分析框架,以15个家庭父母双方的访谈资料为基础呈现当代中国社会中“好父亲”的建构过程、机制及后果,结果显示:在父亲身份可能被唤醒的交往情境、抚育情境及消费情境中,“好父亲”的社会建构表现为父亲身份与抚育者角色和家长角色的聚合以及与消费支柱型角色的偏离;由于缺乏结构层面的角色模范,行动者层面的父亲身份建构呈现出个体化与模糊化特征,“好父亲”的展现严重依赖于母亲的配合表演。上述发现有助于将“父亲身份的社会建构”带入家庭与性别社会学的研究中心,还为理解当代社会的性别平等进程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角色视角,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民工心理失范的性别差异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性别、婚姻状况和与“养家糊口”相关的社会角色及特征对农民工的心理失范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男性的心理失范程度要比女性严重,婚姻状态对农民工的心理失范影响没有性别差异,与“养家糊口”相关的社会角色及特征对农民工心理失范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进一步发展了暴露差异理论与脆弱性差异理论,认为社会角色与性别角色变迁的不一致导致了角色紧张的出现,从而导致心理失范及其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男性或女性,都具有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两重属性。家庭角色指的是在家庭中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和所起的作用;社会角色指的是在社会上所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和所起的作用。人们的期望和需求是这两种角色的协调与相得益彰。这是一种比较理想或美满的境界。然而,无论男性或女性,这两种角色又往往相互制约、矛盾甚至冲突。比较而言,男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具有个别、局部性质;而女性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冲突则具有多发性、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