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日,苏联政府首先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并与之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由此揭开了中苏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亲自访问苏联。在此期间,毛泽东与斯大林就中苏之间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进行了会谈,其结果是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长期经济贷款作为偿付自苏联购买工业与铁路机器设备的协定。  相似文献   

2.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现代中国外交史上一段从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外交历程的重大转折。前者是二战期间苏联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美英绥靖政策及蒋介石磕头外交等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后者是冷战开始后苏联调整对华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一边倒”外交政策背景下签订的 ,维护了国家民族权益 ,揭开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1947年6月,国民政府处理在新疆东北部发生的北塔山事件时,企图利用这起普通的中蒙边界纠纷事件,从外交上攻击苏联和中共,转移自己在内战中的困境.虽然国民政府最后在联合国成功阻止了蒙古的入会申请,获得外交上的表面胜利,却恶化了中苏关系.北塔山事件对国共、中苏美蒙等各方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芦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反抗,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8月,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得到了精神上、物质上的有力支援。本文就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的关系,特别是对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原因、经过及签约对中苏两国的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1958年炮击金门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进程中的重要事件。炮击金门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共领导人对国际问题的新看法和外交战略的显著变化,是毛泽东推行“革命外交”的具体实践。这种思想和实践同赫鲁晓夫的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总路线存在着根本的分歧。炮击事件严重损害了中苏同盟,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和分歧,并促使苏联领导人决定停止向中国提供核武器,从而成为中苏矛盾和分歧公开化以及国家关系迅速走向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8,(1):26-31
周恩来为中国外交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他所处的年代,世界处于美苏冷战的两极秩序中,新中国一经诞生,就面临美苏对抗的外交环境,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外交战略,与苏联友好,但是中苏关系最后走向破裂。在美苏中大三角的复杂外交环境中,周恩来能够正确分析两极秩序的特点与矛盾,对两极秩序向多极秩序发展的趋势作出了清醒判断。周恩来坚持和倡导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为世界和平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当代国际秩序发生了新的变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中的国际秩序观,对指导中国外交实践依然有很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无论现代史上,还是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中苏关系始终占据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中苏关系历史久远,尽管双方关系史上曾有过巨大的起伏,就历史学而言,中苏关系史内涵丰富,有许多尚待开垦的处女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中苏关系史的研究一直受到种种影响,与两国关系一样大起大落。比之苏联和其它西方国家对中苏关系史的研究,我国史学界仍有一段距离。多年来,史学工作者虽未辍笔停耕,但始终未能出现一部由中国人写成的、描述中苏关系全部过程的著作。史学界的空白与中苏两国悠  相似文献   

8.
李潜虞 《社科纵横》2014,(4):119-124
中苏同盟的形成与破裂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中苏同盟从形成到破裂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共同因素发挥了作用,它们是意识形态、地理的接近、援助和渗透。这四个因素既促进了中苏联盟的形成,也加速了中苏同盟的破裂。  相似文献   

9.
新疆苏侨同其为数众多的中国籍亲属及社会关系,为苏联影响的扩大构建起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成为苏联得以把新疆纳入自己势力范围的基本条件。当中苏关系出现问题时,苏联在新疆大规模非法发展侨民,以及苏侨的遣返,事实上为苏联维持其对新疆的影响创造了条件;而返国苏侨与新疆边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民族分离情绪的升温,又导致了中苏双方政策的变化;苏联中亚地区的各加盟共和国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加油站、大本营,中国的新疆则从中苏友好的基地、战略大后方变为中国对抗苏联修正主义的中心,伊犁更成为反修前哨,两国关系恶化的进程由此而推进。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已50年,在这50年中,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伟大变化,科技事业也与其它行业一样,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总体看来,我国科技事业在50年的发展中,可以说是道路曲折,成绩斐然,已经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稳固的发展基础。在建国初期,为了国家的安全,我国优先发展了军事工业,一五期间,军费支出是国家预算支出的24%。在科学技术领域全面向苏联学习,1950年2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苏联给予了积极的帮助。1954年10月,双方又签订了“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决定互相…  相似文献   

11.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获得解放。由于东北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国共两党来说,谁先占领了东北,谁就争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于是,东北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本文拟就中共能够争得东北先机的原因进行简略分析。一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国共谈判中,由于中苏条约已明文规定交给国民党政府,故东北问题不可能列入国共谈判内容,除非先抢占东北,造成既成事实,否则,东北必完全落入国民党之手。东北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第一,只要扼住了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山海关,便进可攻退可守;第二,东北背靠苏联,西接蒙古,东与朝鲜毗邻,南与华北解…  相似文献   

12.
中苏边界关系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厚的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演变的背景。1950年代,随着中苏两国同盟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在社会主义阵营共同利益和中苏国家关系意识形态标准的约束下,中苏国界成为两国共同的边界,苏联的国防力量承担着保卫中国边界的任务。中共搁置历史遗留的中苏边界问题,双方边界关系呈现出同志加兄弟的亲密状态。1958年中国准备解决中苏边界问题后,尽管中苏两党分歧加深,但在中共加强同苏联团结的总方针指导下,有关中苏边界的调研工作平稳进行。中苏边界一直是一条基本和睦的边界。  相似文献   

13.
在涉外交往中,礼宾工作必须有章可循。礼宾制度,是一国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不断地继承、规范与发展中确立与完善的。本文对新中国礼宾制度的继承、规范与创新进行了探讨,并初步分析了新中国外交礼宾制度的创建过程、具体内容、制约因素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6,(4):114-117
本文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全新视角,来分析和解读早期中苏关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苏互动前各自拥有的身份类型,苏俄只拥有团体和类属身份,而中华民国拥有团体、类属、角色和集体身份,由此界定各自的利益,指导接下来双方的互动;第二部分运用社会习得模式来分析中苏1917年至1920年间的互动,通过一段社会习得行为的四段情节,揭示双方如何形成主体间共识,从而完成角色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中苏之间在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新疆、蒙古和东北问题上。中苏谈判期间,斯大林做出两次重要让步:一是在毛泽东的执意要求下同意废除旧条约,签订新条约;二是周恩来巧妙地把蒙古问题与东北问题拴在一起,迫使苏联同意按中国的要求归还中长铁路和旅顺港。中苏之间国家利益冲突的解决,一方面使中苏同盟关系得以在法律的基础上确立起来,另一方面也迫使斯大林调整对朝鲜半岛的政策,以保证苏联的亚洲利益,并能够继续其远东战略。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0月25日,"继承条约精神、构筑新型关系——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代表积极评价缔约的历史意义,认为《条约》从法律上进一步巩固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中日缔约的宗旨不仅是要正视历史和结束过去,还要面向未来和世代友好。近年来日本的对华政策中"戒备"与"防范"的一面持续走强,这是中日难以建立友好关系的根本原因。当前中日关系面临困难,更应该坚持、继承和发扬《条约》的原则和精神,妥善管控分歧。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要立足于构筑良性发展的新型关系,为此需要两国共同努力,相向而行。  相似文献   

17.
文理 《日本学刊》2003,(5):144-153
为了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下简称《条约》)缔结 2 5周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网上学术讨论会。与会者以《条约》缔结 2 5周年为切入点 ,对中日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就中日关系中的历史、民族主义问题、传媒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并就目前大家普遍关心的所谓“外交革命”、“对日外交新思维”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坦诚看法。(一 )反霸、和平是《条约》的精髓与会者所有论文几乎一致对《条约》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两个超级大国和解的时代,人们非常容易忽视另一个重要的和解——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和解。实际上,中苏关系是第二个最重要的战略关系,但中苏关系性质的变化,西方却很少给予足够的认真对待。自25年前中苏分裂以来,中苏之间的关系现在发生了最重大的变化。其结果是,多年来的战略平衡也发生了最重大的变化。要对本世纪最后10年的战略平衡作任何认真的分析,都必须认真对待中苏和解。没有一种重要的国际关系象中苏关系那样变化如此巨大,如此频繁。当然,在1945年以后,世界上的一切重大变化都是有限度的,因为只有在战时我们才能看到那种突然  相似文献   

19.
略析中东路事件的起因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析中东路事件的起因与影响杨琪1929年由中国收回中东铁路而引发的中苏冲突,在远东国际关系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该事件的起因、性质及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本文拟对此问题略陈管见。120年代影响中苏关系正常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外蒙古问题、中东路问题和...  相似文献   

20.
中共建国前后,政策向苏联一边倒。绝大多数人民对苏毫无认识或对苏反感,中苏友好协会是中共在全国开展“宣传苏联、学习苏联”的关键组织。中共的宣传带有强制灌输单一思想的特色。中共需要全面倒向苏联时,人民仍对苏联一无所知或有反苏情绪;而当民间逐渐对苏产生好感后,中共高层却开始考虑与苏抗衡。因此,中共的宣传既不能须臾放松,也往往与民众有距离,造成了官方宣传与民间情绪的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