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日法西斯发动和扩大了侵略战争。出于其共同利益需要,他们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结成法西斯政治军事同盟。他们吹虚法西斯同盟坚固如钢铁、团结如一人,然而从1933年到二战结束先后发生了1933-1938年2月德国对中日战争的中立;1939年9月-1940年6月日本对欧战的中立;1949年6月-1945年8月日本对苏德战争的中立。如何看待德日的三次中立是研究二战时期德日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人道主义外交因自然灾害、战争冲突等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而活跃于国际舞台。作为一种新型外交方式,人道主义外交不仅为人道主义行动创造条件与空间,而且可以促进民心相通、舒缓不幸状态、化解人道主义危机,达到传统外交无法达到的目标。人道主义外交具有主体多元、逻辑独特、专业性强等特点。人道主义外交有别于传统外交,人道主义外交需要与各利益攸关方接触,遵循人道、公正、中立、独立等人道主义基本原则,克服人道主义政治化、军事化等倾向,摒弃宗教、民族、地区等方面的利益纠葛,说服决策者或领导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为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而采取人道主义行动。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斯里兰卡独立40周年。斯里兰卡曾经长期遭受外国殖民主义的统治,从16世纪起先后沦为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殖民地,长达450年。斯人民经过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1948年2月4日获得了独立。四十年来,斯里兰卡政府和人民在政治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同时,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对外关系中,斯一贯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拟从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斯里兰卡40年来走过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自1931年9月18日发生柳条湖事件以来,截止到1945年8月14日波茨坦宣言公布,以及9月2日日本在向联合国递交投降书上签字,此间发生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如何确定它们的性质及称谓则完全是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日本一般将柳条湖事件后的战争称之为“满洲事变”,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引发的战争则根据同年7月11日近卫文麿内阁议决,被称作“北支事变”,随着战争从河北局部地区发展成日中之间的全面战争,9月2日内阁会议两次决定改称“支那事变”;1941年12月8日爆发的战争被称为“大东亚战争”,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9,(10):1-7
新中国外交7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理论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不断深化对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创新国际关系理论。第二,坚持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加强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创新外交战略思想。第三,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努力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创新关于外交工作任务和目标的理论。70年来不断创新的中国外交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理论勇气与战略思维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黎小青 《社会工作》2009,(18):18-21
在社会工作中,价值中立是指社会工作者有阶段性地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案主的问题和行为,并对案主的价值观不加以评价。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保持价值中立对于社会工作者有效地协助案主分析解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在实务中保持价值中立,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则显得比较困难。结合实习的经验及思考,笔者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两个方面的实例阐述自己对于如何做到价值中立的认识。个案工作不同阶段、小组工作中不同角色要做到价值中立不同的表现是本文的讨论重点。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工作中,价值中立是指社会工作者有阶段性地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案主的问题和行为,并对案主的价值观不加以评价。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保持价值中立对于社会工作者有效地协助案主分析解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在实务中保持价值中立,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则显得比较困难。结合实习的经验及思考,笔者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两个方面的实例阐述自己对于如何做到价值中立的认识。个案工作不同阶段、小组工作中不同角色要做到价值中立不同的表现是本文的讨论重点。  相似文献   

8.
孙扬 《阅江学刊》2012,4(4):75-81
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争取香港主权的努力遭遇挫折,战后英国重返香港,中国在涉港事务中试图积极应对,争取国家利权。1946年12月3日,中国内地与香港边境的文锦渡发生一起英军越界开枪事件,造成宝安县居民张添祥死亡,即"张添祥事件"。事件发生后,广东地方当局和民意机构主张强硬外交,积极组织援助;国民政府外交当局亦介入善后,在民意舆论的压力下展开外交维权。最终,张添祥事件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9.
德川幕府初期对明朝和朝鲜的积极外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兵 《日本研究》2012,(1):124-128
从学界鲜有关注的幕府“海禁令”发布(1633年)以前三十年间的德川幕府对明朝和朝鲜李朝的外交来看,在明朝取消经贸往来、加强海防、既而军事威慑,同时附以战争罪责的道义质问和非难,以及幕府面临西方基督教而“禁教”而自我收缩的外交困境下,江户幕府积极主动与明朝的直接外交虽然未有明显的进展,但通过与朝鲜的积极接触进而实现了与朝鲜的关系正常化.同时,幕府也积极展开了对荷兰和越南的一些经贸往来.  相似文献   

10.
价值中立是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学科所倡导坚持并遵循的重要伦理守则或者说是道德原则,保持价值中立是这些学科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而对于价值参与论述的相对要少很多。对于价值中立与价值参与的是非这里不做讨论,笔者只是粗略认为,如果研究者采取中心主义的视角看问题就会陷入价值参与,做出价值判断;相反,如果研究者采取相对主义的视角看问题就会保持相对价值中立,可以理性地去研究问题。即价值中立与相对主义密切关联,而价值参与则与中心主义直接联系,至于什么时候需要保持价值中立或价值参与,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1.
失衡的2004年日本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4年日本外交处于失衡状态 ,其具体表现有二 :第一 ,威胁观的变化较大 ,但在思想上有待走出重视美国有余、重视联合国和东亚地区不足的误区 ;第二 ,对美外交和对联合国外交的变化幅度较大且进展较快 ,但对东亚地区外交和对华外交的变化幅度则居中。至于对俄外交 ,其变化幅度和进展都不大。日本外交的失衡状态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到 2 0 0 5年。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本文借此时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外交加以总结,以梳理四十年外交重要事件为研究方法,结合外交事件和四代领导人讲话,指出四十年外交的延续性和演变过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精神,以及和平与发展两大国际主题都贯穿了四十年外交历史。随着世界走向多元化,中国外交开始更多有所作为,并在近年增加了旨在保护中国海外利益、提出合作倡议的新内容。习近平主席的理念与邓小平外交原则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应中国当前的外部环境而提出。中国四十年外交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稳定外部环境,避免了重大外交事故,可以称得上成功。  相似文献   

13.
自明治维新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日中关系,一言以蔽之,.淤臼是日本单方面对中国侵略的历史也并非言过其辞。尤其是自1931年9月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的前后十五年间,是日中关系在近代史上最为不幸的时期。"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开始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确实是以军部为核心制定战争计划并推行的。但是,当时的日本国民却支持了军部的侵略政策。今天,我主要谈日本国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如何被迫协助战争、为战争效力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14.
韩国虽不是钓鱼岛争端的当事国,但地缘上的临近以及中日两国对于韩国的重要意义,使韩国不得不对钓鱼岛问题保持高度的关注。从韩国政府、学界、媒体对钓鱼岛争端的认知来看,韩国秉持着"政治上恪守中立、道义上倾向中国、实际上中日皆忧"的基本态度。韩国的这一立场,与其奉行的外交路线、独岛与钓鱼岛之间的连带关系以及对中日政治发展态势的预判密切相关。由于韩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对东北亚国家间关系和地区局势都具有重要影响,力争韩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严守中立甚至于支持中国,对争取钓鱼岛博弈中的战略优势,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周边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后,救灾外交因地震、海啸、飓风等一系列灾害的爆发而活跃于国际舞台。作为非传统外交的一种新型外交方式,救灾外交不仅促进了国际救灾合作和人道主义救援活动的开展,而且可以重塑国家形象、改善国家间关系,达到传统外交无法达到的目标。救灾外交既有别于传统外交,也具有公共外交的特点,在大外交理论框架下发挥着自身独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军队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由于承担国际维和责任领域的拓展以及建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总体需求,对中国军事外交进行理论探讨尤显必要。本文将军事外交定义为国家战略的对外非战争军事延伸,在回顾中国军事外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进行理论建构,并指出未来中国军事外交实务的三个发展方向,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外交、大国军事外交和基于中华文明的军事外交。  相似文献   

17.
缅甸独立后的外交政策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中立主义外交,1989~1992年的对华友好外交,1993年后的多边外交。进入21世纪后,缅甸把油气资源作为其多边外交的新手段,对中国、印度、泰国等邻国,以及区域外的俄罗斯等国推行以油气资源为重要内容的多边外交,并利用各国相互制衡,以保持其内政外交的独立自主。缅甸的油气资源外交较大程度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增强了缅甸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博弈能力,并对相关国家的对缅政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2011年上台的民选政府势必会继续利用这一外交新手段在对外关系中追求平衡,完善多边外交。  相似文献   

18.
尹力 《浙江学刊》2006,43(2):159-164
调解员作为调解这种愈益重要的争议解决方式中之关键人物,其中立性是与其权责有关的一个具有特殊性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调解的正当性。在中立与公正的关系,中立与调解员对争议介入的程度,包括调解员只能介入程序还是可以介入实体、调解员能否直接提出和解建议等内容,以及调解员违反中立义务的责任诸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可以肯定的是,调解员应该做到独立与公正,即公平和没有偏见;保持中立是调解员所应承担的主要义务;调解员在违反了此项义务时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是在此问题上必须要顾虑到调解这种方式所具有的诸如当事人的高度自治性、非形式主义等特质,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日方针的重要思想是要一分为二看日本。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国坚持"区分开来"原则的重大外交成果。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日友好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2012年9月日本政府"购岛"导致两国围绕钓鱼岛主权的争端迅速升温,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首相会晤开启了中日关系走向缓和的进程。当前中日关系仍面临困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后中日关系发展可能出现两种前景:一是中日关系"退大于进",两国关系持续紧张;二是中日关系"进大于退",中日关系保持缓和趋势。从中长期看,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外交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中日关系"进大于退"的可能性将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20.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演变,印度外交理念中的大国理想和实用主义都在上升。2014年莫迪上台以后,加快推进外交变革,提出将印度打造成为世界"领导性强国"的战略目标,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在实用主义理念下突出外交的"两面性",并加快对外交机制、外交方式等方面的转型和升级。这冲击了南亚地区乃至整个印太地区的原有秩序。然而,未来印度外交还面临着国内经济发展和国外战略平衡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面临着中印关系竞合同时加强的长期考验。中印两国需要有效管理战略竞争,扩大战略共识,尽快走出当前战略互疑的"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