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腊有无后代?方腊后代究在何处?这是史学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余麟年同志《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一文(以下简称“余文”)说,有志方腊研究的学者,在新安江两岸和皖南山区都拽不到方腊后裔的所在,最近在《慈漠县志》中,发现了戴良写的《四景楼记》,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关于方腊的后代,早在1975年我们调查方腊起义史迹时,查阅了浙皖地方志、谱牒,特别是在歙县金川乡山郭里村发现了《方氏族谱》,这个问题就已解决了。在《方氏族谱》序文中。对方腊的出身历史及所属方氏源流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对因方腊起义而受牵连的方氏子孙们避乱逃生的悽惨生活,作了沉痛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宁波帮”,泛指旧宁波府属鄞县、镇海、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六县在外的商人和企业家群体。“宁波帮”作为中国商帮之一,很早就已形成,北京在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就有鄞县会馆,上海也在清嘉庆二年(1797年)成立了四明公所。在鸦片战争前,他们在京津和长江流域已有相当的商业发展,但始终没有多少改变旧商帮的格局。直到五口通商以后(确切地说是在洋务运动兴起后),“宁波帮”才以新兴的近代资产阶级企业家群体的姿态,崛起于上海等通商大埠。开始时,“广东帮”、“山西帮”、“徽州帮”等商帮也各有发展,可说势均力敌。但“宁波帮”终于异军突起,力压群雄,发展而成为江浙资产阶级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在《浙江学刊》的一九八三年第4期上,刊有《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一文,作者余麟年同志。他说八百多年来,有志研究方腊的学者(按:对方腊的研究始于近现代,所谓八百多年之说与事实不符),都找不到方腊后裔的所在。而作者近阅《慈溪县志》,见有戴良写的《四景楼记》一文,其中有“方氏避睦州之乱,蹈海而东。适海舟漂荡至兹所,遂留家焉,迨今若干世矣”的记载。据此遽断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就是方腊的后  相似文献   

4.
北宋末,方腊起义失败后,义军大多壮烈牺牲,历史上无其后裔的记载。八百多年来,有志研究方腊的学者曾在当年起义的发祥地新安江两岸和皖南山村等广大地区找寻义军的后裔,都缺乏确实的历史根据。有人还在民间传说里搜寻他们的踪迹,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近阅《慈溪县志》,见戴良写的《四景楼记》一文,为寻找方腊后裔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文中说:“去慈溪(即今慈城镇)北行可二舍,有隙地曰横塘,方氏之族居之。方氏避睦州之乱,蹈海而东,适海舟漂荡之兹所,遂留家焉,迄今若干世矣!”戴良(1317—1383)元末明初诗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浙江浦江县人,因拒绝为明朝做官,隐居慈溪多年。他写这篇文章时,距方氏避地横塘虽已过二百五十年,但  相似文献   

5.
文物工作者近年在浙江省衢州市樟潭乡红星村仙岩洞中,发现一处有关北宋方腊起义的摩崖刻石,全文如下: 京西第四将庄仲修同本将下押队秦寿之自今年二月间部押人马保护广德军杀获方贼收复宁国绩溪县歙州讨荡帮源洞破贼巢了当续蒙宣抚公相钧旨前来衢婺除灭余党经由金仙岩屯泊人马一宵前之衢州时宣和三年六月十二日这处摩崖是宋庄仲修、秦寿之率部镇压起义军之后,前往衢州继续镇压起义军余部途中留下的题刻。下面就摩崖题记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史实作一初步考察。歙州、绩溪、宁国的攻占及失守(一)歙州方腊起义军建立政权不久,于宣和二年十一月丙寅(二十九日)攻下第一座县城青溪县,于是起义军乘胜前进,在十二月初二攻克睦州,接着挥师西进,于同月十三日(丙戌)又占领了歙州。成为起义军所占据的第二座州城。  相似文献   

6.
阳明洞考     
沈善洪、王凤贤的《王阳明思想评述》(《浙江学刊》1980年第一期)中提到王守仁“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人们称他为阳明先生”。马宝树的《浙东重镇——余姚镇》(《浙江日报》1980年4月12日)一文中称:“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曾隐居故乡余姚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辞海》1979年版的“王守仁”条目中,则说他“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阳明洞究竟在哪里?这几种说法颇有不同。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查考了有关资料,得知与王阳明有关的阳明洞,全国共有三处,而他“筑室”“隐居”的阳明洞,则在现在的绍兴市境内。  相似文献   

7.
两宋之际名臣李纲与佛教的关系较少为人关注,其实,李纲有很深的佛教信仰和佛学修为,大乘佛教"真心"思想对其个人生活和文艺观均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李纲以"一心"融通三教,主张文道一如,强调发于心性的"养气"说,推重诗文中融通儒释的君子品格,突出心悟、 重视自我等一系列文艺主张,均建立在对"真心"的深刻体察上,其本人可谓大乘佛教心性论影响宋代文人的典型.通过"真心"思想与李纲之间关系的探讨,亦有助于全面考察李纲的哲学和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是近代中国史上一种表现得比较充分的文化现象和学术思想。所谓“西学中源”,即西学出于中学,中学是西学的本源,西学是中学的派生;中学孕育了西学,西学的发生和发展是以中学为根基的。它在近代的表现形态主要有:“西学源出中国”说,“西学中国古已有之”说,“西人窃我之余绪”说,“西学难出中学之窠臼”说,“西法得之中法”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史学界有秋瑾生年为一八七八年之传。究其渊源之一,起因于一九八○年发表在《人物》杂志的《王炎华谈她的外祖母秋瑾》和发表在《浙江日报》的《秋瑾生年又一说》这两篇文章。因秋瑾的外孙女王炎华说:“我外祖母是属虎的,比她妹妹秋珵大两岁,照生肖推算,秋瑾生于一八七八年。”缘此说与历来秋氏记载迥异,所以于一九八一年暑假,我专程去沪查讯,向表姊王炎华讯问先祖姑母秋瑾诞生于一八七八年之说有何依据?王炎华说,“是姨妈(即王慰慈老人)对我说的。”因此我又到姑母王慰慈那里讯问,她老人家说没有说  相似文献   

10.
一天,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同一位三十几岁的妇女到昆明市某区民政科来。一进门,老人就嚷开了:“为什么别人办理结婚登记在街道办事处就行了,我们却要到区上来!”民政科的王同志闻声一楞,但马上就明白了,因为街道办事处几次来电话,说有一对老夫少妻要登记结婚,连办事处主任给他们做工作都不行。所以王同志马上就说:“因为你们年龄相差三十七岁,为了对你们负责,对你们的子女负责,所以请你们来区上……”没等王同志说完,女方就插话了:“年龄悬殊,我们早考虑过了,我爱他,那怕他一百岁,又怎么样?今天和他结婚,明天他死了,我也心甘情愿!”“坐嘛!坐嘛!”王同志边说边搬椅子,对方平静了一点,于是谈话开始了:女方是在某县医院工作,男的是位一月两百多元的工资的知识分子。1980年他们认识后,女的才离婚。男方有子女五人,大的已五十多岁,小的都三十几岁了。王同志又打电话询问男方所在单位,答复是他们人事处虽为此开过几次会,对老人做了不少劝阻工作,但他的态度坚决,只好开结婚证明给他。王同志建议他们向女方所在单位了解女方情况,并希望他们配合区上,继续做工作。  相似文献   

11.
释(目矢) 甲骨文编卷四、二于字下说:“眣或从矢,公羊传文七年,(目矢)晋大夫使与盟也,陆德明释文(目矢)本又作眣。段玉裁谓浅人无识以(讠为)体改说文,字应作(目矢)。”然仍将字释为眣。其实,(目矢)、眣乃是两个不同的字。说文四篇上目部:“(目矢),目不从正也。从目,失声。”段玉裁注:“按公羊传文七年,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不象陆九渊那样门庭冷落,据称是:“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在王阳明的众多弟子当中,王艮(1483——1540)与王畿(1498——1583)是二位不同凡响的人物,他们都曾受到王阳明的赏识和器重。但是,王艮“往往驾师说上之”,王畿亦“非师门宗旨所可束缚,”两者同阳明师说有矛盾冲突。据《明儒学案》,王艮属泰卅学派,王畿属浙中学派。然而,若从两者的思想倾向或特征来看,他们实在可视为一派,我们姑且名之曰:“现成派”。学术界对于王艮研究较多,相对说来,对王畿研究甚少。一般认为王艮属于王门左派或假阳明学派,而王畿又应归入哪派,目前尚无定论,但也有人把浙中学派都归入王门左派。  相似文献   

13.
一 李清照的作品散佚严重。前人在辑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六十年代初,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的《李清照集》除诗文外,共得词七十九首(其中三十五首词因被人怀疑不是李清照的作品而列为附录),搜罗可称丰富。不过,《李清照集》附录中几首词的辨伪性质的案语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词后的案语说:“词意肤浅,不类易安他作。王鹏运已疑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词后的案语说:“词意浅显,疑非易安作。”只以“词意肤浅”或“浅显”为据,便疑非李清照所作,显然是不能使人信服的。 所谓词意肤浅,无非从词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14.
王守仁(1472—1528)的心学体系以“致良知”为核心。他认为,“良知”是“造化的精灵”,创造了一切。将这唯我主义的世界观应用到人类社会,便构成了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一)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王守仁有一个基本的看法。他说: 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1期有两篇论文提及马克思的名字在我国首次介绍,与史料有出入,现订正如下。一是丁守和同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说:“在中文报刊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名字的,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1899年它发表的《大同学》一文就曾提到:‘今世之争,恐将有更甚于古者,此非凭空揣测之词也。试稽近世(笔者注:《万国公报》原文是“代”)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家,如德国之马喀(原文是“客”)思,主(缺“于”字)资本者也。’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到马克思。”二是胡培兆、林圃同志《〈资本论〉在我国的传播》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著文提到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出生于明朝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逝世于明朝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享年五十七岁。王阳明出生在余姚,祖籍在绍兴。成长、生活也主要在绍兴。据《明史》载:“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第195卷第5159页)。他的再传弟子李贽在《续藏书》(第14卷第255页)中也执此说。其实不尽然,《绍兴府志》和《山阴县志》都说他“本山阴人,迁居余姚后,仍还原籍。其故居在山阴东光坊谢公桥之后,祠亦在焉。”(《嘉庆山阴县志》卷首·皇言·第61页)王文成祠“在府北二里东光坊。明嘉靖十六年,御史周汝贞建。”“初名新建伯祠,后改为王阳明先生祠”。到了清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李铎修之”,又改为王文成祠,“有司春秋动支地丁致祭(《府志》入防护条》),薛应旗有告文,马如龙有碑记。”  相似文献   

17.
避讳而改偏旁,前朝罕觏。太平天国则把“鬼”旁改为人旁。按太平天国教义,“天父上主皇上帝是神爷,是(云人)爷”(《永安封五王诏》),“肉是肉父生,(云人)是(云人)爷生”(《钦定前遗诏圣书批解》),好人死后灵魂“升天”,天上是没有鬼的,故改魂为“(云人)”。此字在辛开元年(1851年)的一些“天父诗”中已经多次出现,如“灵(云人)本是由天父,今时不醒做何民”,“真神能造山河海,不信(云人)爷为何功”(《天命诏圣书》)之类。壬子二年新刻的《天条书》,凡“小灵(云人)”、“(云人)得升天”等等,“(云人)”字均从人而不从鬼。壬戍十二年(1862年)颁行的《敬避写样》,“魁”字条下注明:“凡写魂、魄、愧、魏等字均从人,写作(人斗)、(云人)、(白人)、(委人)、字样。”这是太平天国后期,从“魂”字推广到其他“鬼旁字,因避恶  相似文献   

18.
虚静——庄子审美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静的哲学一般虚静在哲学上的含义,首先反映在道家的宇宙本体“道”的特性上。老子曾用六字说明道的特性:“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文子》说:“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道原》)因此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抟)之不得”(名之为夷、希、微)。所以黑格尔解释夷、希、微(I—H—w)时说,“被  相似文献   

19.
《九歌·东君》曰: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论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举长矢兮射天狼”是这几句诗中最为关键的一句,王逸注曰:“天狼,星名,以喻贪残。日为王者,王者受命,必诛贪残,故曰举长矢,射天狼,言君当诛恶也。”洪兴祖补充其说,引《晋书·天文志》“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认为“射天狼”即指“日诛恶”之意。 此后历代楚辞学者对于“举长矢兮射天狼”一句的诠释,皆从王、洪二氏之说。如蒋骥曰:“天狼以喻小人。射之者,恶其因日入而见也。”袁梅也说:“古代传说,天狼星王侵掠,是恶星,弧矢星主备盗贼,是善吉之星。本句意谓:举起我长长的利箭,射那侵掠为恶的天狼。(说明日神为民除害的意志。)”  相似文献   

20.
张文江 《社会》2002,(9):33-35
研究目的和方法对中国人际关系网络的研究 ,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很精辟的见解。如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说 (费孝通 ,1985 :21 -26) ,许光的“情境中心”说 (许光 ,1989) ,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模式 (黄光国 ,1988 :7 -43) ,翟学伟的“个人地位”说 (翟学伟 ,1999)等。上述学者的研究已在不同视角上对中国人际关系的运作特质进行了总结。但是丰富多彩的中国人际关系网络的研究仍然有待继续深入。笔者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一有关“规则惯习”的研究。本文所采用的是参与观察法 ,原因有三 :一是规则惯习是从现实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