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论民众评价活动的权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从有遵从和屈从之分 ,形成服从关系是权威得以成立的标志。民众评价活动对群体内的个体、权威机构和群体外的主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良心在本质上是社会评价活动的内化和心理积淀 ,良心的不安和谴责对个体主体自身的巨大作用体现着民众评价活动对个体的权威。民众评价活动作为“普遍的、隐蔽的强制力量”指向群体内个体 ,权威机构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迫使群体外的主体予以正视 ,也意味着权威。  相似文献   

2.
民众评价活动通过众多个体评价活动的“无机方式”体现出来 ,具有盲目性。这就为民众领袖和权威机构对民众评价活动的误导提供了可能。由此引出民众评价活动中的“悖论”问题。言论自由是解决“悖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评价活动的两种现实形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格尔认为 ,群体通过“有机”和“无机”两种方式表达对社会事件的评价。权威机构评价活动是社会评价活动的一种自觉的现实形式 ,并通过“赏罚两柄”和舆论宣传来体现其权威性。民众评价活动是社会评价活动的一种自发的现实形式 ,并通过良心机制和强制力量机制来体现其权威性。社会评价活动只有这两种现实形式 ,两者相互促进。两者的结论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评价活动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评价活动的机制陈新汉上海财经大学与个体评价活动相对应的是社会评价活动,它可以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予以规定。社会评价活动的主体是群体,作为主体的群体可以是集团、阶层、阶级、民族、国家和人类等。然而,现实的评价活动总是以个体为现实主体的。以群体为主...  相似文献   

5.
顾名思义,社会评价活动是与个体评价活动相对应的、主体是群体的评价活动。对社会评价活动具体机制进行研究,是评价论研究深化的一个契合点。 一 社会评价活动形态的历史回顾 了解社会评价活动的历史形态,对于理解社会评价活动的机制是有帮助的。下面,我们主要从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段对社会评价活动的历史形态的具体形式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6.
评价活动与认知活动的对象、趋向、功能和目的不同。评价活动与认知活动存在紧密地联系;二者的生理机制是联系在一起的,过程是统一的,而且二者相互依赖——认知活动是评价活动的前提,评价活动是认知活动的深化。评价活动与认知活动的本质是相同的,发生过程是相同的,活动的环节是相同的,与实践活动的关系是相同的。所以,评价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认知活动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7.
论权威评价活动中的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威评价活动就是以权威机构为主体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处于权威机构各职位上的“官员”所具有的两重性,决定了“公”与“私”之间的矛盾是权威评价活动中的基本矛盾。当“私”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权威评价活动的腐败就发生了。权威评价活动的悖论所指出的“思维的辩证方向”指向了不能成为群体现实主体的权威机构。  相似文献   

8.
自我评价活动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评价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评价活动。研究自我评价活动的机制是评价论研究深入的需要和标志。本文提出四个有关的问题,以期加深对自我评价活动机制的理解。一、自我评价活动的规定和特点自我评价活动就是主体对主体自身的评价活动。在自我评价活动中,虽然处于主体地位的主体和处于客体地位的主体是同一主体,但二者是不同的。首先,地位不同。主体两重化了,既处在主体地位,又处在客体地位;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从这个角度来说,自我评价活动就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评价活动。其次,内容不同。前一个主体从自身需要出发来对待后一个…  相似文献   

9.
陈新汉 《江汉论坛》2014,(5):100-109
马克思"人体解剖"文字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相联系,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自我评价对于主体的自我肯定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权威评价和社会民众评价是社会自我评价活动的两种现实形式。在自我批判中,主体揭示作为客体的主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否定意义并予以反思,从而在忧患意识中体现为一种进取精神。社会自我批判与社会自我评价相比较,具有更强烈的深刻性和实践意识。人民的社会主体作用体现在社会自我批判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及其相互作用中。由此,人民主体意识就成为"至尊的神"。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在本质上是社会自我批判,由此决定了其基本特点:先是"自上而下",然后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互作用。把社会转型理解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所经历的从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向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型,这是我国社会自我批判的一个重大成果。在确立人民主体意识中深化社会自我批判,就需要把人民主体意识不仅体现在"自上而下"的社会自我批判中;而且体现"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我批判中,后者对于数字化时代尤其如此。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决定了社会自我批判的深化,既需要在摆脱"对人的依赖关系"中促进个体自我觉醒;又需要在摆脱"对物的依赖关系"中"使人的世界"回归人自身。  相似文献   

10.
哲学范畴的自信作为心理积淀的机制就是以能力为标志的关于自身整体的积极肯定的基本观念。自信与自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自尊与自信可以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从人类历史看,成功或成功大于失败的实践活动为自信机制的形成提供了本体论基础;他人对个体的评价,对个体的自信机制的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个体对自我能力的正确评价是自信机制形成的直接因素。一般而言,一个人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是与对于自己人生的自信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特殊而言,不同的主体以不同的自我期望作为现实的评价标准,通过实践活动的中介,对体现于其中的主体能力,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能赋予肯定性的评价。自卑和自负是自信心理机制扭曲和变形的两个极端,然而两极相通。自信与事业的成功和幸福感联系在一起,从而与人生意义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杨敏 《河北学刊》2005,25(2):105-112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日益深刻的持续影响.一方面,为了成为全球化的适应者,东亚三国强化了国内的政策调整与制度改革,以提高对超国家的全球体系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在金融、贸易、生态环境等领域,东亚已形成了跨国性的区域合作.如何使国家在全球体系中获得安全,并进一步促进跨国性区域合作,以对国际关系机制形成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是东亚国家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从社会行动意义效应的理论角度看,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同一社会过程的两个观察侧面,它们之间是相互胶着和彼此建塑的关系.现代社会主体是"意义主体",社会行动则是"意义行动".在社会主体行动的意义效应过程中,促成了意义化的行动关联模式体系,亦即行动的结构.结构中的"异者"与"异见"可通过结构意义资源的不断生成而建立起某种共同的悟知和一致性的意愿.如果结构内部的意义资源能够形成一轮又一轮的递进状态,将为持久、稳定、富于生机的合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东亚三国集体结构"可以说应当是作为行动主体的中、日、韩三国间的行动意义效应过程所锻铸或建塑的一种事实过程.随着中、日、韩三国共有悟知的发展,去中心化过程、主体平等必将进一步推进,从而使相互间通过让与或坚持、接受或拒绝,增进认可、理解、共识以及智慧和创意,将为"东亚三国集体结构"提供现实性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朱志勇 《河北学刊》2007,27(6):19-22
实践是应然实然化的过程。作为实践主体,人既是实然的,又是应然的。因此,人的本质提问包括两个向度:"人是什么"和"人应当是什么"。后者以前者为前提;前者又以后者为答案。人的本质因此具有双重规定:实然本质——由当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应然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根源于人类有效实践活动对人自身的必然要求。人的双重本质既决定了人的本质发展的基本内容,也为这种发展提供了来自人的本质内部的根据和动力。人的本质发展是在实践活动的推动下,通过实然本质和应然本质转化互相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现行教育观是"教育者一方对受教育者一方的简单活动论",它内在地衍生出教育实际中的单向度、不平等以及批量生产等后果,其理论失误在于以哲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理论去抽象地泛论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并得出了诸如"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关系"等等流行但却悖谬的观点。因此对现行教育观必须进行包括思维方法和思维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改造,即改造为"教育者一方与受教育者一方的相互影响论"。  相似文献   

14.
在转型中国,当工人提出工资增长等诉求时,场景中个体行动似乎正在消逝,取而代之是大量的集体行动。是什么因素推动了这种行动的产生?在从个体行动到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其动员的中观和微观机制是什么?通过研究发现,社会结构变化、怨恨集聚、共同命运和宿舍空间是工人集体行动几个主要变量,其线性序列构成工人集体行动动员机制。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4000美元,由于社会日渐断裂,从而为工人集体行动提供了机遇;生活中的怨恨集聚为其动员提供了情感动因;集体命运在组织缺失下为集体认同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宿舍等公共空间为工人集体行动动员提供了独特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景萍 《河北学刊》2006,26(2):81-86
集体行动是多维的,情感所采取的形式作为对集体行动性质的表征建构起来。无论基于团结需要,或冲突需要,集体行动都必须有情感的唤起。集体情感程度与触犯人们利益需要的程度、与触犯人们核心价值观的程度正相关, 而与社会控制程度负相关,这是集体行动情感变化有可能呈现的逻辑规律。集体行动情感兼有对社会有利和不利两种可能后果。“新社会运动”浪潮的兴起意味着情感性因素不再是集体行动的发泄物或副产品,而成为新运动内在的本质构成。  相似文献   

16.
学生评教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必然会受到主体心理因素的影响,评价主体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差将会导致评教偏差。其中应付心理是引起学生评教发生偏差的最主要因素。正是应付心理,才使得首因效应、刻板效应、兴趣投射、亲疏心理等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着评教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此,教学管理部门可从改变学生评教态度入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切合学生主体能力、保障学生主体权益上下功夫,重点提高学生评教的主体性,强化学生评教的认真态度,适度控制学生评教中其他心理偏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How do institutions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individual's beliefs and their actions? Institutionalized strategies are routine ways of addressing problems that become taken-for-granted in a societ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nstitute a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 in that personal consumption often conflicts with collective interests. I test whether beliefs abou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a different impact on a person'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depending on how addressing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is institutionalized in their society. In particular, I use level of welfare targeting as an observable, 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 among societies that reflects different institutionalized strategies for addressing a prominent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 I use multilevel models on data from the 2010 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ISSP) and measures of welfare targeting from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 find that in societies where the institutionalized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inequality is highly targeted, individuals' beliefs that these problems are important, real, and whether they can do something about them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their ac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individuals generalize taken-for-granted strategies of assuring collective welfare to implement their individual beliefs about the environment, makin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important moderators of the strength of the belief-action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8.
自利和利他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最深厚的人性根源。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的交换、竞争特征,使追求自利成为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但经济行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必须以利他为前提。利他不但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价值追求。在市场经济实践中,要达到自利和利他的平衡,互利双赢是基本的经济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和价值评价的主体,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他个人的行为准则、奋斗目标。重温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价值现,对我们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教育全党和干部关注民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语言学界对评价的研究已从描写走向阐释。评价本质上与价值范畴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语言范畴的评价有独特的性质和结构。除评价的主体、客体、特征、根据外,语言评价的框架中还包括:评价尺度及对语言手段在该尺度上位置的认识、评价规范及定型的知识,以及说话人的意图、交际条件、社会角色地位等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