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提出建立规范汉字的书法字形标准,旨在推进书法字体涵盖全部法定规范汉字,全面传承书法字体功能,以满足社会学习书艺,观赏应用书法产品和传播中华文化等需要。不当之处,恳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几千年来汉字是不停地发展着的。撇开汉字的体系和字体的演变不谈,汉字的变化主要面对着两个问题,这就是字形构成上的繁简和用字数量上的增减。这是汉字流变史上的两个重大问题,也是当前简化汉字所面对的两个现实问题。科学地总结汉字在历史上繁简、增减的规律,不仅有汉字史上的理论意义,也对当前精简汉字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4.
韩伟 《江西社会科学》2003,(12):132-134
字形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应当根据其研究任务和特点而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5.
汉字作为中日语言各自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各自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中日汉字字形的差别。比较两国汉字字形,二者存在关联:完全相同、完全不同和部分相同。其中完全不同的原因是日本人创造的"国字";部分相同的原因是对异体字和繁体字的不同使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文史哲》1958,(7)
盘〔整〕栏〔栩〕壶〔壶〕虾〔暇〕丛〔艘〕梦〔萝〕烂〔埔〕沪〔泥〕泻〔滇〕音〔音〕坟〔境〕猎〔独〕秽〔撇〕逊〔逐〕伞〔伞〕扶〔数〕浏〔倒〕夹〔夹〕滞〔滞〕恶〔恶嗯〕带〔带〕怜〔,畴〕胶〔腰〕斋〔寮〕袄〔视〕摊〔摊〕邻〔粼〕将〔将〕毡〔颤〕盐〔组〕滩〔潍〕两〔雨〕奖〔樊〕烛〔镯〕洼〔容〕瘫〔催〕俩〔俪〕桨〔凝〕壮〔牡〕屿〔噢〕誊〔腾〕岭〔徽〕桨〔粱〕装〔装〕凿〔整〕恼〔惜〕虏〔虏〕咨〔答〕妆〔脸〕业〔装〕脑〔腊〕卤〔卤油〕牵〔牵〕状〔状〕}阴〔隆〕腊〔朦〕滤〔滚〕寝〔窿〕疮〔猎〕1阳〔隔〕兰〔蔺〕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一种无CCDOS支持的、基于建立多种字体和多种字形的单一专用字为的彩色汉字显示方法,既可实现同一屏幕多色彩,多字体,任意结构的中文界面设计要求,又能满足实时图形系统快速显示和保密性好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字的笔画与结构是象化的,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就是从大自然和人本身的形象中象化而来。汉字字义的象化表现为:静则为象,动则为词。这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显著特点。中国文字始终未能跟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那样发展成为拼音文字,主要在于中国人的象化思维与象化的文字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并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4.
江苏徐州彭城大学杨洪清、朱新兰副教授多年潜心教研,积累了字形、字音、字义、字量、字序以及汉字教法等丰富成果,编著了《多功能解形说义字典》,为海内外读者大众提供了化难为易的汉字信息库。 现代出版的各种字典,完全撇开字形不问,只训音义,使字形变成了繁多的笔画偏旁的堆砌  相似文献   

15.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自公布以来受到普遍反对,主要是因为它回避了宋体与楷体的明显差异,忽视了人们的社会需求。字形调整应遵循宋体楷体一致、字形优先于字理、成字偏旁尽量不改、同类笔形变异贯彻到底等原则。推行规范字形应采取分步分类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一俊芝同志在“客观规律究竟是否轉化?”一文中写道:“規律的客观性、人們不能‘消灭’或‘創造’,也不能違背它自己轉化的趋势来促进它的轉化,这一点我們沒有分歧。戚若文同志的观点,除了規律不在轉化这一点以外,我都贊成。”通过一次爭辯,現在的焦点明确起来了,即客观規律能否轉化?实质上也就是客观規律是怎样产生并发生作用,以及它的退出历史舞台并消失作用的問題。就在这一点上,我对俊芝同志的文章最有疑問。克千同志也参加了討論,他在《学术月  相似文献   

17.
18.
2010年12月16日天涯社区启动的年度汉字评选活动结束,结果“涨”字以高票当选,成为2010年年度汉字,这是“涨”字继2007年以后再次当选年度汉字。为让广大读者获得更多更深刻的背景知识。文章从文字学、文献学的角度分析了“涨”字的形音义及其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20.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