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瓦哈比主义是300年前由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卜谢赫创立的一种伊斯兰法学主张和理论。德尔伊亚埃米尔穆罕默德·本·沙特和阿卜杜·瓦哈卜谢赫建立政教联盟后,积极开展了旨在伊斯兰教改良的瓦哈比运动,最终导致了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在现代沙特的社会发展中,瓦哈比主义为保持沙特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君主制,维护沙特王室的政治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沙特的瓦哈比主义决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2.
国际伊斯兰宣传工作者协会最近在阿布扎比成立,该协会是根据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闻文化部第一国务秘书阿卜杜拉·努维斯倡议成立的.协会有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科威特、英国、法国和中国的穆斯林新闻工作者和业余作者参加.协会旨在交流经验,加强对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的宣传工作.协会成员可以在国际伊斯兰宣传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1997年3月31日,沙特驻华大使尤素夫穆罕默德·迈达尼先生从北京专程赶到上海,代表尊敬的沙特阿拉伯王国第二副首相、国防航空大臣、总检察长苏尔坦·本·阿卜杜·阿齐兹·阿勒·沙特亲王殿下向上海外国语大学赠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作为具有明显政治功能的宗教,对素有“伊斯兰世界盟主”之称的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其典型意义莫过于对沙特君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沙特君主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就有着明显的伊斯兰特性,并保持到现在,这一特性保证了沙特政策的连续性及政权的稳定性,成为现代沙特的立国之本.本文试从以沙特家族为核心的世俗权力和以乌里玛阶层为代表的宗教神权两方面作一探讨.一、历史渊源沙特君主制的伊斯兰性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沙特是伊斯兰教的诞生地和摇篮,是麦加和麦地那两大伊斯兰圣城的所在地.从18世纪中叶开始,在沙特兴起了著名的伊斯兰复兴改革运动——瓦哈比运动,即1744年沙特家族的穆罕默德·本·沙特同瓦哈比运动的倡导者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比达成协议,沙特家族为瓦哈比主义提供保护和支持,瓦哈比主义则为沙特家族的统治和扩张提供合法性,结成著名的宗教政治联盟.1793年瓦哈比去世后,阿卜杜勒·阿齐兹继承教长职位,从此瓦哈比派的教长一直由沙特家族的领袖担  相似文献   

5.
阿卜杜勒·阿齐兹(1880—1953年)全名是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拉赫曼·费萨尔·本·沙特他是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奠基人、也是沙特家族的第十九代国王。十九世纪末,阿拉伯半岛上群雄割据,汉志,内志、杰贝勒沙马尔、盖西姆、哈萨、阿西尔和锡尔汉谷地等地区,各由酋长或总督统辖,表面上臣服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实际是  相似文献   

6.
2005年1月23日《波兰新闻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伊斯兰和西方的冲突不可避免吗?》的文章,作者斯蒂文·西蒙(Steven Simon)认为“文明的冲突”在理论上并不成立,因为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文明。亚洲人和西方社会在价值观、信仰和风俗习惯上存在差异,但在亚洲人之间、西方社会的内部同样也有这些差别。例如,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和沙特的穆斯林就迥然不同,前者建立的政党非常温和,而后者的政府却是由宗教保守主义者建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西蒙认为在穆斯林世界和其他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一道天然的隔离墙。穆斯林和西方世界是生存在同一个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7.
沙特阿拉伯王国的费萨尔国王基金会是由沙特前国王费萨尔的8个儿子为纪念父王逝世一周年而于1976年创立的。费萨尔·本·阿卜杜·阿齐兹是  相似文献   

8.
伊历1319年10月5日(公历1902年1月15日),阿卜杜·阿齐兹·本·阿卜杜·拉赫曼·艾勒·沙特国王收复了利雅得,并由此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进程,利雅得遂成为沙特阿拉伯王国的首都,地位日渐重要.在过去的100年里,利雅得扩大了许多,发展很快.去年初举行的百年大庆是沙特历史上的一个亮点.今天的利雅得成了传播文化的中心,拥有一流的高等院校和大量的文化机构,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俱乐部、出版社和杂志社等,此外,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节、大会、座谈会、讲座、诗歌之夜、文学晚会、书展、戏剧表演、美术展览会等全年都有,连续不断.  相似文献   

9.
沙特阿拉伯王国在已故国王阿卜杜·阿齐兹的领导下,于1932年9月23日在伊斯兰旗帜下实现了统一.经过21年的努力与奋斗,沙特从一个贫穷落后、四分五裂、部落战争不断的沙漠之邦建设成了初步繁荣、国内局势稳定的现代国家.1953年11月9日,阿卜杜·阿齐兹国王归真后,沙特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建设与发展,其间经历了沙特国王、费萨尔国王与哈利德国王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1986年到麦加朝觐的穆斯林人数约为160万,来自全世界的1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56718人是朝觐季节从国外到沙特阿拉伯来的.其余的是居住在沙特阿拉伯的穆斯林.外国到沙特的朝觐者1985年增加了34957人.国外穆斯林中亚洲人数最多,为559443人,其次是非洲,为285908人.朝觐者中有645303人是乘飞机到达沙特阿拉伯的,157658人走陆路,4.8万人走海路.以下是各国人数:  相似文献   

11.
欧默尔·本·赫塔卜(卒于公元644年)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身后第二位正统的哈里发。他笃信教义、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在伊斯兰教界一直被视作堪称表率的宗教领袖,是一个对穆斯林大众有巨大影响的人物。信士们的长官公元633年(回历12年),艾卜·伯克尔指派哈立德·  相似文献   

12.
沙特阿拉伯的对外政策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繁荣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沙特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在其整个对外政策中又占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就沙特建国60余年来与西欧和苏联的关系作一简略分析.1926年,沙特家族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伊本·沙特被拥戴为“汉志、内志及归属地区  相似文献   

13.
也门的戏剧     
也门戏剧比其他阿拉伯国家起步晚.20世纪80年代,埃及戏剧导演苏姆叶尔·吉尔吉斯、伊拉克导演穆斯林姆·米格达德、巴勒斯坦导演侯赛因·伊斯梅尔等在萨那等地从事戏剧工作,组建剧团,演出节目,参加阿拉伯戏剧节.他们的积极工作使也门戏剧获得了生机.在亚丁,伊拉克戏剧工作者伊  相似文献   

14.
一、阿拔斯朝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747年6月,波斯血统的释奴艾布·穆斯林,以减轻赋税为号召,在呼罗珊(今伊朗的霍腊散)举行起义。伊拉克的哈瓦立吉派乘机起事。呼罗珊和河中地区的农民,纷纷携带武器,投奔艾布·穆斯林。呼罗珊省会木鹿附近约六十个村庄的农民,同时揭竿而起。手工业者、商人及部分德赫干(波斯语dihqan的译音,封建统治者的一种称号)也参加  相似文献   

15.
1998年3月25日,沙特驻华大使尤素夫·本·穆罕默德·迈达尼先生专程赶到上海,代表沙特阿拉伯王国王储、副首相阿卜杜拉·本·阿卜杜·阿齐兹亲王殿下向上海外国语大学赠送一批(1000本)阿拉伯文原版图书;受到校方领导及上外东方语学院阿语系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赠书仪式于当日上午11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隆重举行;出席仪式的有上外校长戴炜栋教授、上外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兼《阿拉伯世界》主编朱威烈教授、上外外办主任陆楼法教授、上外图书馆馆长施永林教授、上外东方语学院院长陆培勇教授,以及其他  相似文献   

16.
哈吉·萨利赫·安士伟阿訇有一件平生特别高兴的事:1987年他作为宗教界代表列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宗教界代表列席党的代表大会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它在我国伊斯兰教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穆斯林感到无尚的光荣和自豪。  相似文献   

17.
一.产生与发展瓦哈卜一神教派运动产生于18世纪中叶的阿拉伯半岛腹地纳季德地区。他们自称为“唯一神教派”,反对他们的人称他们为“瓦哈比教派”。其创始人为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他生于纳季德地区的一个叫欧叶伊奈的村镇,他的父亲是一位宗教法官,自幼随其父学习宗教知识,后来到了麦地那深造。曾在希贾兹、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地居住多年,据说他还到过库尔迪斯坦和伊斯法罕。在游历各地时,目睹当地一些穆斯林拜“圣徒”、“圣基”、树木、山洞等,心中深感不安。返回故乡的时候,他所得到的观感是,同时代穆斯林所奉行的伊斯兰教,已远远地  相似文献   

18.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它在穆斯林的精神世界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也是指导穆斯林一切言行的准则.然而,《古兰经》究竟有多少个译本,这个问题却鲜为人知. 可以称为《古兰经》第一个译本的是塔伯利用波斯语注解的注释本.发表于回历310年.回历712年,解释波斯语注释本的土耳其语版本问世.由马拉纳·沙·拉菲丁用乌尔都语注释《古兰经》的第一个乌尔都语版本则发表于回历1190年.这三种最初的译本,是伊斯兰教迅速向外传播的产物.它们都是由虔诚的穆斯林信徒来完成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19.
“9·11”后,沙美关系出现逆转。目前,沙特在内外压力下,决心实行自我改革计划。但保守的宗教阶层坚持伊斯兰化,反对变革;一些在阿富汗、伊战后潜伏在沙特的极端分子频频制造恐怖爆炸案,旨在动摇和推翻沙特王室统治。为化解冲击,纾缓压力,沙特在调整内外政策,除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外,其外交多元化势头和“东向”趋势也较明显,对我需求和借重有所上升。我应认真研究沙特有关政策的变化动向,抓住机遇,推动中、沙关系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在他的《历史绪论》中说:“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从所交往的民族吸取益处.”①中世纪阿拉伯翻译运动就是阿拉伯穆斯林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例证. 一、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始起阿拉伯翻译运动始于倭马亚朝第六任哈里发时期(公元7世纪后半叶),到阿拔斯王朝中期(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达到顶峰. 阿拉伯翻译运动的鼻祖是哈立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