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凡办报纸都要注意读者兴趣,注意读者兴趣就要研究新闻价值,而研究新闻价值都会谈到新闻接近性问题。 什么是新闻接近性?各新闻理论书中对此解释大体相同:“事件发生的地点离读者越近,新闻价值就越大”。(成美、童兵《新闻理论简明教程》第48页)“新闻价值与新闻发生及登载相隔之距离为反比例。”(徐宝璜《新闻学纲要》)  相似文献   

2.
1922年秋章士钊从欧洲考察回国后,提出了以农立国论,主张在中国建立“农国”。什么是“农国”?在章士钊的眼里,“农国”既是一种文化模式,也是一种经济模式,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平均主义、封闭或半封闭。以农立国论的经济主张有什么理论价值?如何评价以农立国论?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三位一体”原是基督教用语。那么,什么是新闻的三位一体呢?新闻(即消息,这里取狭义,不包括通讯、新闻特写。以下同)的三位一体结构就是把新闻标题、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结尾包括在主体部分,许多短新闻无结尾)三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重复的整体来写作成文的一种新闻结构形式。 采用三位一体的新闻结构形式的意义是什么呢?一句话,为了改革传统的、千篇一律的新闻写作模式,消除新闻中的“三重复”弊端。首先让我们看几则消息。  相似文献   

4.
自1979年以来,我国新闻界对曾被当作资产阶级新闻观点而遭排斥和否定的新闻价值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发表了百多篇论文,还有专著等,并且似乎有了定论。然而,笔者以为其中许多提法仍然是似是而非的,故从哲学角度对之再作一些分析,以求弄清真意。一何谓新闻价值?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有哪些?我国新闻界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表述。目前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看法:(1)新闻价值是“记者选择新闻和衡量新闻优劣的标准”,构成要素是“一及时、二新意、三重要”。(2)新闻价值是“传播新闻的目的和政治标准”,构成要素是“看其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和精神如何?看它对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如何?看它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进步所发挥的作用如何?看它反映人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的要求、愿望、心声如何?看它对社会秩序、家庭生活或人们的道德、情操、风尚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如何?看它能否传播新的知识或丰富人们的生活?”(3)新闻价值指“新闻的客观事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然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这里所指的新闻,是指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传播。它既包括对新近变动的事实传播,也包括对已经变动、正在变动、即将变动的事实传播。而新闻传播在这里是指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见1987年《新闻研究资料》第37辑,第121页)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人间词话》经久不衰?其“现代性”动力是什么?长期以来学界认为它主要是受了叔本华的影响,而作为书中核心的三个“境界”之论以“大事业者、大学问家”和“大词人”为对象,这与叔本华的悲观厌世的哲学格格不入。王国维自言在《红楼梦评论》中对叔本华的伦理学提出质疑,嗣后他深究康德,那么《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有何关系?本文在对王国维的有关康德论述的考辨基础上指出《人间词话》融汇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引进了一种以科学实证为基础的“自然”观。他主张情景之间的直观表现,贯穿于“境界说”之中,包括“隔”与“不隔”、“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点。《人间词话》含有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哲学,引进了一种新的二元世界观及认知主体,具有突破传统思想模式的意义;而“境界说”的镜子“再现”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文艺领域中写实主义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当前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要素价值论”和“活劳动价值论”这两种思路作出了较系统的评述。对“要素价值论”主张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科学技术创造价值和各种非劳动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作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这些观点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因而按这一思路来进行研究不能达到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目的。对“活劳动价值论”主张的应深化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这一观点作了深入的分析,在肯定这一研究思路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以及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去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我曾提出黑格尔并不主张“绝对理念”在时间上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观点(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后来,一些同志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发表了许多有益的意见,使我们对“绝对理念”的含义、“逻辑在先”与“时间在先”、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绝对理念”的评论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是黑格尔究竟是否主张“绝对理念”时间上在先?有些同志撰文伺我商榷,对此,我的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9.
受城市中心主义的影响,城乡从传统“我-你”(主主)关系转向“我-它”(主客)式的不平等关系,乡村价值被贬低。当代乡村营造中的困境以及诸多乡村社会问题,也是伴随着这一转变而产生。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强调一种互为主体、相互尊重(尊重他者的异质性)、平等对话的关系。列维纳斯在此基础上主张 “他者性”关系,认为只有坚持非对称性的为他者负责的伦理态度,才能彻底走出自我中心主义。乡村营造问题的缓解,也应在对乡村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与认识的前提下,促进乡村价值的回归,使城乡走向 “他者性”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闻内在规律包括新闻的形成规律与新闻的传播规律。新闻的形成规律包含如下内容:新闻与事实之间体现为一定的可以把握的关系,所报道的事实应当确有新闻价值,对事实的报道应当不失真,新闻要确实有“新”可“闻”。新闻的有效传播是传者、媒介、受传者三者协调互动的产物。新闻的传播规律可以归结为:传者受到媒介和受众的双重制约,传者与受传者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双向交流,传者和媒介对受众负有满足其需要和提高其水平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1.
写一篇新闻评论,论点确立了,也有了论据,用什么方式方法把它们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篇有理有据有说服力的评论文章,这就是“论证”需要解决的问题。什么叫论证?从形式逻辑来说,论证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即观点和材料相统  相似文献   

12.
一、冶方的价值理论立足于恩格斯1844年的价值定义:“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他说:“我的基本观点就是要打破自然经济论和商品经济论。按照恩格斯的价值范畴来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注一)。他又说:“我有几个基本经济思想,就是要经济核算,要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为了要讲消耗,必须要有抽象劳动,要有价值范畴;产品和劳动都有二重性;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存在流通”(注二)。1981年他还强调说:“总而言之,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要讲经济。而什么是经济呢?就是要以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果”(注三)。  相似文献   

13.
这几年来,有关“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研究论著及高校教材的注释,日益多了起来.但是,什么是“莎士比亚化”?为什么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还要求拉萨尔“更加莎士比亚化”?这一创作主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席勒式”的缺点,到底应该怎样解释?为什么马克思要把拉萨尔在历史剧创作上的最大缺点和他外交路线上的错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认为仍有认真研究、准确阐释和展开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写作同样重视新闻角度。一、新闻的立意角度在新闻报道活动中,主题被视为报道的灵魂,因此,报道确定什么样的立意角度,即选择什么主题,是关系到给报道铸造什么灵魂的大事,是确定什么导向的重大问题。1.我们的新闻报道要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便正确导向,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对人民群众有引导作用。只有这样的新闻,才会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权威的指导性。2.新闻应该面向大众,读者和听众有什么认识需要澄清,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报道的立意角度就…  相似文献   

15.
新闻叙事:客观真实性与主观倾向性间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叙事是叙述者对新近发生的事件重塑的产物,新闻叙事不是事件“脉脉的自我显示”,而是叙述者通过叙事话语对原事件的“指称”和“命名”。叙述中,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与语言的主观性倾向相冲突:在对所叙之事的选择上,一方面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的始末;另一方面,框限系列事件中的局部事件,以传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在叙述主体的介入上,新闻叙事一方面努力营造主体不在场的假象,另一方面,主体又以言者主语、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化的身份介入叙事,主宰叙事的进程。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与语言的主观性倾向决定了新闻叙事只能是在客观真实与主观倾向性之间博弈并寻求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16.
正媒体报道,兰州一名初二学生在“校霸”同学威胁下,为了不挨打,偷家长1万多元向其“进贡”,警方介入调查。类似事件时有发生,媒体报道仅2015年上半年就发生十多起“校园欺凌”事件,有的欺凌者不仅不感到畏惧,还将过程制成视频发到网上炫耀。是什么让一些花季少年变得如此暴躁?如何让欺凌远离校园、远离学生?全国各地“两会”上,代表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学界都存在着有关孟子是否主张民主的争论。支持者认为孟子主张“主权在民”,反对者则大多认为孟子主张“君权神授”,与周公相同。实际上,“主权在民”与“君权神授”都是有关政权合法性(legitimacy)的理论,都以“政权应该由谁掌握”的价值判断为其核心。争论双方所提供的论据并未包含这样一个判断,而俱由实然判断构成。故其并不能反映孟子的政权合法性思想,双方对各自观点的证明并不成立,其对关键文献如“天与人与”等节的解读存在错误。孟子实际主张政权合法性的依据在于统治者道德上的成就,并以超越的“价值之天”(而非人格神)为其终极基础,民意并不能直接作为合法性的依据。孟子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人民民主、打破西方国家对民主价值的垄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讨论“历史的性质”时,拜格贝把历史著作一直叙述到当前的“半理性活动”,并认为历史学家是“传统的卫士、民族性崇拜的牧师、社会改革的预言家、民族价值和民族荣誉的说明者和支持者。”由于斯宾塞、马克思和斯宾格勒的体系都没有赢得普遍承认,本书作者主张求援于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法。拜格贝总的哲学观点虽是经验主义者的观点,但历史学家们的直觉和见解却汉有完全被轻视。把柯林伍德的解释说成是“杂乱无章的直觉”和把汤因此的  相似文献   

19.
本次作文大赛的13题是一个半命题作文,从本次作文要求来看,作文题目空出来的前半部分已被限定只能填写国名或国家联盟的名称,也就是“你”所指代的内容,是“我”所要倾诉的对象。文章写作重点就在“想”和“说”字上面,为什么“想”,“说”什么?这就是文章构思的重点,构思时要想清楚几个关键问题:“你”确认为哪个国家或国家联盟?为什么想对你说?既然想要说,肯定有一种情感和观点要交流,是什么样的情感和观点?  相似文献   

20.
关于思维过程的阶段问题,是我国理论界正在研究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张传湘同志在《马克思关于“从抽象到具体”的思想指明了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一文(以下简称张文)中作了有益的探讨,读来颇受启发.但对于其中的有些观点,尤其是涉及到黑格尔观点的部分论述,本人尚有一些不同看法,故撰此文,以就教于张传湘同志和理论界的其他同志.张文认为马克思关于“从抽象到具体”的思想来源于黑格尔,而黑格尔的思想又是在康德关于思维过程区分为知性和理性两个阶段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是有道理的.问题在于:黑格尔究竟主张思维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他是怎样在被康德割裂开来了的知性和理性之间找到一条山此达彼的桥梁的?马克思对黑格尔这一思想的革命性改造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正是在这些问题上,我认为张文的观点值得商榷.而这些问题,实质上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黑格尔的所谓“否定理性”在思维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一)正如张文所指出的那样,黑格尔的确说过:“逻辑思想就形式而论有三个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 (《小逻辑》 198O在版 第172页,以下不注书名者皆引自本书.)但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