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元曲隐逸剧的儒道之别及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曲神仙道化剧和隐居乐道剧表现出共同的隐逸情调,学界论述元曲隐逸情调时,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各有特点:神仙道化剧主要表现道家(教)的隐逸思想,隐居乐道剧主要表现儒家的隐逸思想。同时,元曲中的隐逸情调,不同于历代隐逸思潮而有自己的时代特点:不论无道有道,都要隐逸;其隐逸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全社会的大逃逸,由此形成独特的元曲隐逸文化。  相似文献   

2.
小说《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以往论者均认为其充满牧歌情调。本文通过对《边城》创作的具体时代背景、作家主体心态以及文本自身等方面的审视与把握,认为小说体现的并非牧歌情调,而是“反牧歌”情调,即一种浓得无法消解的悒郁情绪。  相似文献   

3.
曹文轩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越过的一个存在,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更是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著名学者。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美的色彩,有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情怀,更重要的是这些创作与他的理论相互契合,显示出完满的状态。本文就成长的苦乐、田园般的风景和流浪情调三方面谈谈曹文轩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大定、明昌是金王朝社会比较繁荣的时期,在文学创作上出现了文学史家所盛称的“国朝文派”,其主要成就即表现在诗歌创作上。本文论述的是此时期第一阶段主要作家蔡王圭、任询、刘迎、王寂等人的七言古诗。文章对他们的七言古诗在题材上的鲜明特色,艺术上的雄奇豪迈的风格,作了深入的评述。同时,文章对上述诗人的异同之处也进行了比较仔细的论析  相似文献   

5.
对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研究人员与普通读者是津津乐道于作品中的田园、视景和牧歌情趣。殊不知田园视景背后隐藏着狰狞与险恶,田园牧歌声中沉潜着愤怒与呐喊:作品在展现湘西风俗时,同样从批判角度观照其落后的一面;在凸显边地地域特色的同时,沉重勾画边民的生存挣扎图像;在鞭挞都市病态人性的同时,不忘批判湘西的简陋人性。  相似文献   

6.
废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其小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审美特征.审美乌托邦、田园牧歌情调以及禅宗式超越的精神追寻,营造出废名小说中一个个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世界.  相似文献   

7.
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这和陶渊明的特殊隐逸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得"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这种对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诗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诗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诗的影响,为中国隐逸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田园牧歌这个概念在西方由来已久,每个时代都有描写田园牧歌生活的著作,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牧歌作为重要主题之一,与其他主题如“轻与重”“记忆与遗忘”等共同构成小说的整体风貌。昆德拉式的牧歌与传统牧歌的区别在于:他对于牧歌的存在及实现并不确信,由此促使他对消除冲突、实现牧歌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探寻——融入群体、退出群体、抛弃自我,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昆德拉始终都是一种怀疑的、消极的态度,他并没有真正地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9.
从大定、明昌词的时代、地域、多元民族文化背景论述了"苏学盛于北"与金词的发展历程,即苏学在金的传播、苏轼"随物赋形"的理论和创作实践对金词的巨大影响、金词坛对苏学超然旷逸神韵的承继和金初蔡松年与金中期赵秉文以及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对苏学选择性的承继。分析认为:金文坛的发展既是苏学传播的过程,也是苏学在金的发展和不断被选择的过程;金文学与其说承继的是苏轼的诗词传统,不如说承继的是苏轼学说中所表现出的向四面破出的多重思想。  相似文献   

10.
《路得记》是一篇抒情韵致的文学典范,字里行间流动着诗情,透露了关于历史和生命的抽象命题。它的田园牧歌情调,构就了一种“诗化小说”的文体特征。《路得记》就文体展现的浪漫诗意而言,是一篇出色的“诗化小说”;而从内容涵盖的丰富意绪来讲,它又称得上一曲动人牧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清代贵州大定府铅铜矿产的考察,其由盛转衰的原因主要是流民问题,粮价问题、私采滥采、贪污等。面对这些问题,清政府往往表现出惊慌失措。在形势变化的情况下,矿业政策也频繁改变,经常采取旋开旋闭的措施,政策的摇摆不定严重影响了大定府的矿业开发。咸丰年间发生的贵州苗民起义对大定府的矿产开发是一个重大转折点,之后呈衰败之势,直到清亡再也没有复兴。  相似文献   

12.
东晋玄学主张万物各有性分,只须实现自己的性分,获得自身存在的统一,就是逍遥的、自足的存在。传统的“隐逸”由此逆转为“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与此“隐逸”新概念相关联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据其性分,在其所主动选择的田园耕读生活中获得了自身存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贺寿之辞自先秦始,至南宋蔚为大观,但多言富贵荣华,情感苍白。南宋词人方岳因为国为民屡遭构陷,仕途坎坷,他将身世之悲、家国之痛融入到类型多样的寿词创作之中。贺长官词展示了他奇特的艺术构思与创作才能,贺亲友词在真挚祝福中流淌出对现实人生的感悟,那记载生命历程的自寿词背后则是盛年难再、壮志成空的无奈。南山虽好而庙堂难离,种种复杂的情感汇集于他的寿词创作之中,使其作品展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晚唐小品作家陆龟蒙在长期的隐居生涯中创作出大量隐逸题材的小品。综观其内容,或借评价历代隐逸高士的事迹表达自己的高洁人格与隐逸情怀;或展现自己饮酒、读书著述、品茗、探胜、垂钓等高雅的隐逸生活情趣;或通过影射利令智昏、堕入统治阶级欺骗罗网无力自拔的利禄之徒,以彰显自己坚守洁品的隐逸之志。陆龟蒙的这类小品,兼具犀利冷峻、疏淡自然与沉郁哀婉等多种风格,不仅丰富了陆龟蒙自身小品的内容,也拓展了晚唐小品的题材领域。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归隐一方面有他个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其政治上的原因,客观现实对他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最终的归隐给其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作品由最初的渴望建功立业转向“近自然”,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纯洁的小说文本,众多研究者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往往注重其和谐性。但是在文本的重新阅读中,笔者发现《边城》文本其实也充满了不和谐,具体表现在翠翠身世的悲剧(翠翠父母爱情之悲剧)、大老之死、傩送和翠翠之爱和爷爷之死。正是这种不和谐音符使作品的意韵才更丰富,哀惋的牧歌情调才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田园诗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无道,批判了污浊的社会风气,鞭笞了统治者扼杀个性自由的行径,体现了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流露了对淳朴民风的热情向往,表现了改造社会的理想主张。他的田园诗,是一个心怀悲悯、孤独寂寞的贤士唱出的乱世悲歌,在看似诗意的田园生活中,透露出强烈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尚情论派的情感美学观,以情为本,以抒情为宗,从情本论出发来观照文学的属性和功能,把主情主义美学原则作为艺术创造的审美理想原则,试图以情为艺术立法,并且揭示了艺术情感概念的文化新质、表现方式和精神特色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长调民歌反映着草原生活,而草原生活也离不开长调民歌。因为有了长调民歌的相伴,牧人才可以常年放牧而不感到厌倦。由于长调民歌的哺育,蒙古族才会有身心健康、感情丰富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说,长调民歌既是草原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游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