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若函 《老友》2013,(11):33-33
在山东省章丘市水寨镇.只要提起“皇甫春生”这四个字.每个人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他二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在父亲不能吃饭的4年时间里.他一口一口地嚼烂再喂给父亲吃。一幕现实版的“乌鸦反哺”,感动着村里的老老少少.皇甫春生成了孝老爱亲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儒家以“孝”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是来自于人类关于“天人合一”的认知及其深化,来自于人类认识自然对人生存的意义,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意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将人类行为的起点归结为“孝”,其实就为人类寻找到了自身的生存依据,也为社会行为个体处世修行寻找到了重要依据,将“孝”与“礼仪”相结合,以“礼”为载体,用“礼”的外在形式来体现“孝”的思想内容,这不仅符合人自身的生长需要,更反映出儒家教化成人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朱光潜先生,字孟实,1897年9月19日生于安徽桐城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朱海门,是位秀才。父亲朱佚卿是位私塾老师。童年的朱光潜未启蒙时,最爱在玩伴嬉耍间,蹲在教室窗下偷听父亲讲课。父亲无意间发现,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幼的学生,但功课在班上最好,因为家贫,朱光潜又是长子,父亲想让他停学务农,他哭着闹着要读书,父亲被感动了,送他到桐城中学读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于是,他引起校长、著名书法家方守敦先生的特别关注,离校时方先生书“恒、恬、诚、勇”四个大字赠他。在香港大学读书时,朱先生把方先生的墨宝挂在自  相似文献   

4.
家之脉     
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得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相似文献   

5.
曾子行孝     
曾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跟着父亲到田里于活,锄草时不小心把一棵瓜秧给铲断了。他的父亲曾皙看到后大怒,拿起一根大棒就朝曾子劈头盖脸打去。曾子经常听孔子讲孝,心想假如逃跑的话,父亲打不到会更生气,那怎么能说是孝呢?于是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结果被父亲一棒子打下来,当场昏倒在地。  相似文献   

6.
蔡邕儒家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邕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是他身上相当浓郁的忠孝观念。蔡邕将“忠”与“孝”共同视为士人品格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并把“忠”置于“孝”之上。蔡邕的政治态度表现得相当复杂,他对民生的关注、时政的抨击,都颇近于党人,但他似乎更愿意如王畅、郭泰那样,通过自身道德学问的张扬,在全身远祸之际,来刺激和作用于当世。  相似文献   

7.
田平 《南都学坛》2003,23(3):117-118
一、崇高的理想 ,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司马迁生活在汉家盛世 ,亲自禀受了这个英雄时代的文化营养 ,他的胸中激荡着及时立功的浪漫主义豪情和英雄主义气概。他在《报任安书》中说 :“立名者 ,行之极也。”“君子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用父亲的话说 :“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以孝之大者。”他有感于时代的要求与父亲的教导 ,立志继孔子后写第二部《春秋》 ,这在当时是一般常人不敢想象的崇高目标。因为在司马谈任太史令时 ,就曾想利用“百年之间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  相似文献   

8.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他虽然很少打我,但我对他却从心底里有一个“怕“字。  相似文献   

9.
扭曲的亲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在世,父母情、恋人情、朋友情;亲情、爱情、友情,古往今来,可谓“情”满人间。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有些人“悠悠万事,唯情为大”,结果一个扭曲的“情”字,演绎出一幕幕揪人肺腑的悲剧。 窃巨款 尽孝心 武振海是个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分配在河北省魏县林业局项目办工作。他工作勤勤恳恳、安分守己,深得同事的好评。可谁也没有想到,几年后他却在扭曲的“孝  相似文献   

10.
伯颜子中是元末明初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回回学者,而在那个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更是一位以“忠孝”著称于世的诗人。 伯颜,字子中,扛西进贤人。他的祖先本是西域人,且是“簪缨”①显贵。后来,由于他祖父、父亲在江西做官,所以就在进贤定居下来。  相似文献   

11.
对于儒家的‘幸”历来是众说纷法,歧义颇劣,既有人领之为众善之始,也有人斥之为万恶之源。笔者认为,儒家的“孝”,内容庞杂,良分杂读,优劣并存,由运用辩证否定视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充实其内涵,使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广大,成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范畴。孔子是儒家倡导“孝”的第一人,在(论语冷有许多关于‘哮”的论述,他把“孝”看作是“为仁之本”,孟子则把“孝”看作是人伦之本,并把“父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正步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境遇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改善老年人生存境遇的追求,“孝”文化建设就成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孝”文化建设乃老龄社会中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仍然需要“孝”文化作为维系情感的精神纽带,“以人为本”的代际和谐也需要“孝”文化的支撑。“孝”文化建设的不要误解或曲解或简单地肯定传统“孝”文化,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理解传统“孝”文化。在和谐文化背景下建设“孝”文化,要以“孝道派”与“孝治派”作为解读传统“孝”文化的一个落脚点.摈弃政治价值的专制和愚孝,抛弃迂腐陈旧的理念和繁文缛节,用西方“博爱”思想启发人们,“孝”文化不仅仅存在家庭伦理文化中,还可延伸至社会公德层面,从而在提倡平等、提倡正义的社会中扩展孝的影响范围,并使其得以可持续地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3.
宗璞忆父亲冯友兰,提起冯老的口吃与他的哲学成就一样有名.冯先生说“顾颉刚”的名字时,“咕叽咕叽”良久而念不出“刚”字;念“墨索里尼”,也必“摸索摸索”许久.冯先生在清华开“古代哲人的人生修养方法”课,首次听讲者达四五百人,第二周减到百余人,第三周只余二三十人,四五周后竟只有四五人听讲,因为他的口才不堪卒听,一句“学而时习之”的“而”字,要“而”一分多钟.然而,冯先生把他的口吃转化成一个有用的演讲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一位父亲遇到了一个难题,他的未成年的孩子们要求看一部“少儿不宜”的电影,因为电影的主演是他们最喜爱的演员,而且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说电影拍得很好。电影之所以“少儿不宜”,是因为片中有极少量性和暴力的场面。但父亲一直都不同意,他甚至并不跟他们摆理由讲道理,而是摇摇头说一个字:“不!”那天晚上,父亲问孩子们是否愿意尝一尝他制作的馅饼。他说,这些馅饼采用的是他们最喜欢的馅料,另外还添加了一些新的东西。孩子们问添加的是什么东西。父亲语出惊人地答道:“苍蝇。”不过,他很快安慰孩子说这只是一只很小的苍蝇,其他馅料则是绝对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人我”关系亦即我与他人或他者的关系这一角度 ,重读孔子和儒家传统有关孝的思想 ,以期重新接近这一观念所蕴含的深刻伦理意义。孝这一观念所强调的是一个作为能够承担责任的伦理主体的我对他人的无可推卸的伦理责任。虽然从表面上看孝仅仅规定我与作为父母的这一特殊他人的特殊关系 ,但是 ,这是我与“第一”他人所发生的“第一”关系。作为我的第一他人的父母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切他人的“原型”,而我与父母的伦理关系已经是我与其他一切人的伦理关系的“原型”。本文从分析孔子所说的敬开始 ,孔子对孝中之敬的强调表明 ,孝远非某种自然感情 ;敬作为我对他者之敬蕴含着他者的某种“超越”性和我作为我的“主体”性 ,一种“我而为他”的主体性。最后 ,对作为孝的构成部分的“事死如事生”亦即为父母居丧守孝以及祭祀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人生与伴侣》2008,(8):12-14
为了“信”、“义”二字,被儿女称为“老古董”的父亲,毅然承担起本不该他承担的巨额债务。父亲固执的传统观念和儿女的现代想法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和碰撞。  相似文献   

17.
狮子de性格     
南湘源是我的小学同学。他父亲是湖南岳阳人,据说是“没落贵族”出身。听村里的老人讲,他父亲由于犯了什么“事”(失手打死了一个人),为了逃避官司,就以“做生意”的名义坐“渡船”到了湖北。他流浪到我们村,和村长的女儿结了婚,就永远住在我们村了。南湘源出生时,他父亲仍然对湖南的老家恋恋不忘,所以给儿子取名叫“湘源”。南湘源和他父亲一样,喜欢说“我们湖南人”  相似文献   

18.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奶奶的叮咛载满舱,满载少年时期的梦想,充满希望地起航。起航……”2007年7月20日晚,在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演播现场,陈楚生演唱了一首《爸爸的草鞋》献给父亲,也献给关注他一路走过来的父老乡亲。一曲终了,现场的观众被他感动得尖叫,他的父亲陈合池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然而。  相似文献   

19.
解缙巧对     
解缙是我国明代的对联大师。他少年时候读书用功,不但诗词写得好,而且善于对对联。有一次,父亲领他去游泳,把衣服挂在河边大树上,随口说了句“千年老树当衣架”,解缙应声答道:“万里长江作浴盆。”父亲听后,非常高兴。有一次,要过年了,父亲要他去求人写一副对联,他说:“待儿自己写吧。”他见对门曹尚书府内有一簇竹林,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尚书一见,十分恼火:“我家的竹林,倒被他用来写对联!”随即命人把竹子砍去。解缙见此情景,马上在每一联下加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  相似文献   

20.
邓初民,字昌权,1889年10月20日生于湖北省石首县一个偏僻的农村。五岁发蒙于父亲开办的村塾。他天资聪颖,刻苦好学。父亲除督教他攻读“四书”、“五经”外,还常常给他讲叙古代历史故事。他特别仰慕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在县立高小上学时改名希禹。1912年他考入宋教仁主办的江汉大学,受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