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问世,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种必然,它解决了新文学诞生以来长期困扰文坛的作家自身的立场态度、情感体验、美感情趣与其表现对象和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它导致解放区的文学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由此而产生的权威话语和创作模式对此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无法回避的重大影响。同时,对《讲话》的研究,也是关乎中国新文学现代性发展历程、发展规律的探索,它兼容诸多的矛盾、张力、悖论乃至魅力。  相似文献   

2.
重视文学的民族特点,提倡文学的民族化,是茅盾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茅盾不仅以恢宏开阔的现代化眼光,高瞻远瞩地指出了创立具有民族特点的新文学的宏伟目标,并为此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我国新文学的民族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预告了各民族文学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揭示了民族的文学日益形成一种世界文学的历史变革。然而,世界文学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民族的文学和文学的民族性的消失。在人类还以民族形态存在的历史时期,反映礼会生活的文学艺术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文学自诞生以来,就对"现代性"孜孜以求,艰难寻觅。它既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优秀作家、作品,也促使了中国文学走出国门,与世界文学进行了多方的融合、交流和接轨。但从整体表现上,它还很难与世界文学比肩,同中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相比,也显得幼稚。中国新文学的路还很长,它只有走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新文学。  相似文献   

4.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文学也不例外。我国现代文学领域内充满着极其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和斗争,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五四”时期新文学领域内矛盾和斗争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新文学阵营出现了种种分裂。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对包括新文学阵营在内的“五四”新文化阵营的分裂,作了历史的分析,将这种分裂称之为“伟大的分裂”。本文根据不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拉锯战在历史新时期演现得如此激烈,以致困扰了新文学几十年的文艺民族化问题在这个文学谋求创造性发展的时代仍然争论不休,熄灭不了惹事招非的硝烟。文学的民族化问题作为一个评论界的话题并非毫无意义,但是,乖背了文学本位的立场,脱离了文学创作的实际,不是确认并拓展文学的审美功能,而是一味抱住那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文学自诞生以来,就对“现代性”孜孜以求,艰难寻觅。它既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优秀作家、作品,也促使了中国文学走出国门,与世界文学进行了多方的融合、交流和接轨。但从整体表现上,它还很难与世界文学比肩,同中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相比,也显得幼稚。中国新文学的路还很长,它只有走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新文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赵树理方向”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应实事求是把它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学发展环境中去审视。文章从赵树理与“五四”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赵树理在文艺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赵树理如何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作家与群众关系三方面,论述了赵树理创作对解放区文学发展所具有的普遍的、积极的意义,肯定了“赵树理方向”在繁荣解放区文艺,促进《讲话》精神贯彻、实施上的特殊贡献。文章还联系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实际,阐明了今天发扬赵树理创作精神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流派,研究者对其态度莫衷一是,颇多争议.本文以新文学发展流变的历程为参照,以文学的民族化、现代化理论为评价尺度,从其理论倡导与小说文本创作两个方面对它的成败得失进行梳理批评,予以客观地界定寻根文学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5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我党领导革命文艺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讲话》的指引下,中国现代革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延安及各解放区的文艺运动得到了蓬勃健康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讲话》所论述的根本问题,是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这是“五四”以来新文学渴望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五四”时期提出过“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的口号,“左  相似文献   

10.
以传统观点审视,中国新文学的黎明期理所当然应始于五四时期,似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天经地义该从这里起步。但是若对中国文学的演变进程加以纵向考察,便会发现晚清文学改良已放射出中国新文学的黎明曙光,古代文学的旧殿堂已开始全面解体,具有“现代型”特征的新文学正在同传统文学的痛苦诀别中艰难地发孕着,从文学观念到创作实践都蕴含着新文学“现代型”的一些基本素质,初步展示出中国文学朝着“现代化”力向迈进的历史趋势。因此,新文学的黎明期应该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开始,考察新文学“现代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研究会代表着新文学初期的现实主义倾向。作为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之一的庐隐,便向来被视为现实主义作家。比如,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中写道:“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后,揭起了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的写现实主义’……,叶绍钧、冰心、朱自清、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早期新文学作家都以不同的创作风格体现出大学研究会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彝文文学史»是目前彝族文学史中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其中民族语文学凸显民族艺术特质和民族文化特征、立足民族性将外来文学精华民族化三个方面?构成了其民族文学观的主要内容,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其实质则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文学民族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郑振铎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所作的贡献: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倡导“血和泪”的文学,促使新文学现实主义主潮的形成;致力于“美文”建设;创造了散文式小说,丰富了小说文体;作为一位新诗的开拓者,赋予诗歌以鲜明突出的时代精神,探索新诗体式的多样化。郑振铎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4.
进化论对中国近代国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以胡适为例,探讨进化论在当时文学界产生的争论和影响.胡适以"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进化文学观念,有力地推动了白话文学的发展.由此引起的争论,使新文学借助于后胜于今的进化论与传统文学发生裂变,并与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紧紧地纽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民族化与现代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两大方向,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是现代化追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寻根文学的民族化追求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意识高涨的结果和表现,对整个新时期文学的民族化发展和建设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寻根文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民族化努力,体现了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的成就。但寻根文学也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的顶点和终结。自此,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们雄心勃勃的民族化追求,终于走向了瓦解。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展的历史,即是我党对文学艺术事业不断地加强领导的历史,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逐渐地走向人民大众的历史。我们党的文艺思想,就是在这个历史演变过程中,经过无数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努力,由不明确到比较明确,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四十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正是我党在文艺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文学观念的现代化转型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化转型的动态角度论述五四文学观念从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逻辑进程 ,指出五四白话文运动是历史的主体与客体 ,偶然性与必然性交互作用的产物 ,其作用表现在不仅破除了新时代伊始人们的思维、情感、文学载体诸方面的重重禁锢 ,为形形色色的新思潮进入文学领地拓开了渠道 ,而且决定了新文学的必然发展趋向 ,即创造有生命力的文学和平民主义的启蒙文学。而五四文学对“人”的全面现代性的追求标志了它的现代化深度。在五四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中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乃至现代主义的广泛探讨与并重则体现了五四文艺思潮丰富的现代审美特质。“为人生”的艺术观与“为艺术”的文学观以其惊人的默契与呼应及不可偏废的互补性 ,完成了五四文学观念从语言本体到人学本质再到审美本体渐次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刊首语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讲话》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科学精神,指导了半个世纪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讲话》的精神实质,仍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故本刊特辟“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笔谈”专栏,发表刘建军《全面继承继续发扬》、周健《试谈毛泽东文艺民族化思想》、刘秀兰《毛泽东文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张孝评和赵小雷《坚持革命的功利主义文艺观》和刘建勋《关于延安文艺的历史主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一九二七年的秋天,亦即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终结、左联文学十年的萌芽时期,丁玲开始了她的小说创作.其后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她先后有《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十余个短篇问世,震动了当时的文坛,从而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这一时期,在丁玲的整个文学活动中,无论就其思想发展还是创作道路而言,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意义.因此,我们把丁玲的这一段经历,称作她文学活动的早期,时间是一九二七年秋至一九二九年底.  相似文献   

20.
新文学不能走进民间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以前一直困扰着中国的新文学作家,这种现象也一直吸引着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眼球,其中重要的观点认为五四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导致新文学审美与传统审美习惯的断裂,这种逻辑引发20世纪90年代在文学史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质疑.其实五四新文学难以走进民间的尴尬,原因不仅仅如此,还在于现代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学表达手段之间的矛盾.本文将通过对五四新文学作家白采小说《病狂者》叙述策略的分析,具体分析作家为新文化正名的主观意图在传统叙事方式中消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