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在资源依赖性还是在技术发展型的农业生产中,影响农民收入的基本要素为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科技入户能够增加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可持续应用;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并且解放部分劳动力获取非农业收入;加快资金的流转,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及提高储蓄等非劳动收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农业大省湖南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继续扩大。从来源看,尽管农民增收途径多元,但却面临耕地资源稀缺、劳动力转移艰难、农业结构调整矛盾、农产品价格不合理、土地财产权不完善和农业补贴不足等因素的制约。通过促进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产品价格,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等措施可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要素市场化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和土地是农业生产两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农民的收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因势利导地提高劳动力和土地市场化程度,使其按照市场信号导向有序地流动,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和土地是农业两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农民的收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因势利导地提高劳动力和土地市场化程度,使其按照市场信号导向自由地流动,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厘清农业机械化在不同生产环节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理、路径及效应,对于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农业踏车理论、中介效应理论,选取中国25个农业大省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产品价格、劳动力转移、农业经营规模、粮食生产效率在农业机械化影响农民收入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农业机械化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作用;农业机械化主要通过劳动力转移、农产品价格的中介路径影响农民收入。其中,生产环节农机通过阻碍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民农业收入减少;加工环节农机通过促进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民农业收入提升,通过提升农产品价格使农民农业收入增加。提出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加大生产环节农机补贴力度、加强加工环节农机技术推广是有效推进农业高质高效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分析了山西农民收入结构。认为近年来山西农民收入增长回升无力 ,且内部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与发达省份收入差距都在扩大。因此需要采取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提高财政对农业支持的比重 ,加强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等措施 ,以促进山西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杨凌农业科技示范的效应、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凌的科技示范工作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农民收入,创新了组织形式,推进了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村发展,打造了杨凌品牌,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但科技示范还存在力量分散、农民接受方式未改变、农民难于应对市场等问题。应进一步发挥杨凌示范区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加快区域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建设,探索新的农民组织、农业经济合作形式,突出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构建政府、大学、企业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城乡统筹、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内在要求。江西和其他中部各省农村居民人均科技投入对收入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生产性物化科技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着力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包括构建现代农业关键技术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科技普及推广体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育体系、现代农业网络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农村科技支撑体系中的重大作用,促进农民长效增收。  相似文献   

9.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是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民收人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转移劳动力获得的较高收入,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直接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二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降低了农业劳动力总量的增长速度,甚至直接减少了农业劳动力的总量,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间接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农民收入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分,可分成生产性收入和非生产纯收人。生产性收人进一步又可划分成第一产业收入和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10.
沈阳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增收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通过对沈阳市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沈阳市农民收入呈现出这样一些特征:增收速度趋于缓慢;主要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地区间收入差异较大。探究其原因,则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科技水平较低、农村城镇化落后、农民负担过重等因素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针对这种状况,建议要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优化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改善农业的经营方式,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以及积极采取措施,逐步提高农民本身的素质,从而加快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业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文章基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已有的研究,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应该注重提高规模化经营程度、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等方面。并根据中国大陆2015—2019年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回归模型验证了农业数字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农业数字化可以促进农业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从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认为应重视农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情监测,促进农业信息流通;应促进数字技术在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中的使用;要注重培育农村电商,加强与先进电商企业的合作,发挥农村电商在农业销售、农民增收和土地流转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减少和非农收入增加本应诱使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资本替代劳动,但我国农户生产规模偏小、农业市场发育缓慢以及分散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可能会制约该要素替代效应的发生。文章以水稻生产为例,利用六省市787家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户劳动力务工时间和务工汇款增加不会导致资本劳动比率明显提高;其中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以及农户分散的生产组织形式构成了要素替代效应的约束条件,但文章没有发现小规模土地经营制约农户使用资本替代劳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技投入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支撑。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建设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建立农村科技专家工作站,普及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这是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立农村科技工作站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农村科技工作站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苏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力等原因,使得苏北农民市场参与能力、就业能力不高,收入也远低于苏南农民。为此,必须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等方面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苏北地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村主任受教育程度既关系到基层人才队伍质量,也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于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面板数据,分析村主任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更高受教育程度的人当选村主任,能显著提高农民家庭的人均总收入,并且在农民收入多元化发展和农民群体内部异质性并存情况下,村主任增收渠道和效应产生了不同的受益群体,能够显著增加种植大户的人均农业收入和低收入农民家庭的人均非农收入。在山区等信息封闭的地区,更高受教育程度的人当选村主任对农民家庭收入及结构影响更明显,能增加山区农民家庭人均非农收入和人均财产性收入,减少其人均救济低保收入。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对不同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的农民家庭分类施策、因材施策,对于乡村人才振兴与减少相对贫困、提升农民家庭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探讨及验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的根本问题。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了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途径和机制 ,在此基础上 ,通过实证分析进行验证 ,并得出最终结论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农民素质 ,增加农民就业竞争力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增加非农收入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农业发展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稳定、持续推进的基础。由于农业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资源外流,导致农业生产经营环境恶化。技术进步是维持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农业研发投入则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有力措施。在核算我国农业生产率指数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发现农业研发投入、对外贸易对我国农业生产率具有较强正向效应,农业耕种面积扩大对生产率有微弱负向影响,建议政府加大农业研发投入、贸易引导、培训农业劳动力和健全市场体系以实现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增产"和"增收"是粮食主产区设立的两大重要目标。既有研究普遍强调粮食主产区设立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然而,在实现增产的同时,农民收入是否提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将2004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设立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199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具有显著的促增效应,但对工资性收入具有削减效应。具体而言,与非粮食主产区省份相比,粮食主产区的设立使得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的家庭经营性收入相对增加了455.852元/人,工资性收入相对减少了532.567元/人;粮食主产区设立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路径依赖于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张。整体而言,粮食主产区设立通过改变农民在务工与务农之间的资源分配模式,实现了农民总收入的动态平衡。本文认为,在继续推进粮食主产区政策兜底农业生产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强化扶持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等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好巩固"增产增收"的政策组合拳,实现农民总收入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来源。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转移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除非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能以更快速度增长,否则短期内很难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二是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对农民增收有直接作用,还会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人力资本、农业财政投入及市场化对农民增收均有显著贡献,自然灾害对农民增收影响为负。人力资本和市场化更有利于东部地区农民增收。自然灾害减少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对东、西部地区影响不大。农业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三大区域较为一致。三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直接作用拉大了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尽管经由劳动力转移的间接作用缩小了该差距,但不足以改变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关系到农民收入、农村发展和稳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劳动力的供给、耕地面积以及就业空间都与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相关情况,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提出:(1)集约利用农地,提高农地的经营效益;(2)稳定农地的产权,为农民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3)加强农业开发,培育农业增长点;(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保障措施以更好地发挥农业的生活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