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桩的承载力并非定值,而存在退化效应,对其退化现象及退化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引起桩基承载力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接着探讨了桩侧阻力退化的内在机理,将桩侧摩阻力的退化机理归纳为:桩侧水平应力的退化;桩土接触面粗糙度的下降;桩土相对位移过大,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根据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桩土的轴向刚度与桩土极限阻力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桩的轴向刚度采用桩土轴向一维有限元法计算.该方法能反映桩身轴向刚度、桩入土长度、桩侧各分层土以及桩尖支承土对桩轴向刚度的影响,能适用于各类桩型和不同入土长度的桩基情况,并适合与 m 法配套用于桩基采用有限元计算.统计表明:该方法计算的桩轴向刚度比规范法更接近实测结果.当无桩轴向刚度试桩资料时,可为高桩码头结构计算时确定桩轴向刚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合现场试验,研究了高速公路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随路基高度及时间的变化规律。在路基填筑期间,桩土应力比并非常数,基本上在1.0~2.0之间变化。在荷载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增长,桩土应力比随之增大,但变化幅度较小。该成果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立桩网结构路基的离散元模型,从散粒体和微观角度研究了桩网结构路基中的土拱效应。结果表明:土拱效应随着桩间土的沉降而发展变化,桩间土发生较大的沉降后土拱效应才能达到极限状态。桩顶平面上方1.67倍桩净间距范围内土体的密实度受土拱效应的影响,土体孔隙率的变化与土拱效应发展保持一致。土拱效应发展过程中土体的竖向位移远大于水平向位移,桩顶上方竖向位移小于桩间土上方竖向位移,等沉面的高度位于2.7倍的桩净间距处。土体中竖向应力的影响范围与密实度的影响范围相同,土拱高度为该影响范围的上限,在该范围内土压力系数随土拱  相似文献   

5.
结合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实际进行了单桩、三桩复合地基静载荷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桩顶应力、桩间土应力随板底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应力逐渐向桩顶集中;距离桩边不同位置处的桩间土应力沿桩径方向呈非线性分布;相同的板底应力条件下,单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大于三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该结论可为类似复合地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强夯荷载作用下黄土边坡动态性能,以甘肃庆阳某在建机场黄土边坡为研究对象,针对机场站坪填方区和开挖区开展现场振动监测试验,研究了冲击荷载作用下不同边坡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夯击能作用下,夯击次数对各测点振动速度影响不大,边坡形成方式是影响振动速度的主要原因;相同强夯荷载作用下,填方黄土边坡的振动速度大于开挖原状土边坡;边坡对冲击荷载具有放大效应,填方区黄土边坡放大效应明显,挖方区原状土边坡放大效应不明显,无边坡区域不具放大效应;填方区黄土边坡放大效应位于临近边坡区域,竖向和径向振动速度放大效应更显著;填方区黄土边坡及时施作护坡结构和采取局部压实处理是减小坡体变形和提高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软土地区CFG桩施工,桩顶以上部分空桩孔不及时回填会造成群孔效应。通过单孔和群孔效应数值模拟,并加以工程实测分析,初步得到了群孔效应引发周边土体变形机理。土体变形由空桩孔孔壁内缩引起,并在竖向和水平向应力拱的作用下达到稳定状态。单孔孔壁变形最大值和最大值位置主要受孔深影响。多孔共存孔心距较小时,周边土体水平和竖向应力拱相互影响削弱导致每个空孔的内缩变形均大于单孔时的变形值,这是群孔效应引发周边土体变形严重的主要原因。随孔数增多,周边土体的竖向和水平向变形均增大,最大变形值位置与地表间距离减小。孔数超过400后,最大值位置位于地表。孔底标高以上且距群孔边界2倍孔深以内的区域为群孔效应的主要影响区。  相似文献   

8.
桩板结构路基是应用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一种新的路基结构形式,它由上部钢筋混凝土承载板、钢筋混凝土桩基与路基本体与组成,利用板和桩-土之间的共同作用来满足无砟轨道的强度与沉降变形要求,是介于桥梁与路基之间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桩土相互作用非常明显。以往工程上都是利用m法处理桩土相互作用,但是对于桩板结构,实测数据表明m法已不再适用。提出了计算桩板结构动力特性一种合理模拟方法,并通过著名有限元软件ANSYS10.0进行分析。与某高速铁路桩板结构动力特性的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模拟方法满足一定的工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根据低应变反射波原理,分析了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某工程桩基采用反射波法和钻芯法进行同时检测,通过对现场检测结果的比较,讨论了反射波法及钻芯法检测桩身完整性存在的问题与处理方法,为更准确地判定桩身质量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打入桩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到桩的极限承载力、端阻、侧阻的分布特性。确定了桩的目标可靠指标β;提出了承载力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沿海软土地基水泥土搅拌桩的单桩静载荷试验和室内水泥土试块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提出了宁波镇海新近围垦的软土地区采用水泥搅拌法处理的适宜性和处理效果;并通过对埋设在桩身内的钢弦式砼应变计的系统观测与研究,分析了水泥搅拌桩在桩顶荷载作用下,沿桩身的应力分布情况,得出了在一定条件下水泥土搅拌桩的临界受力深度,为今后具体工程采用水泥土搅拌法处理软土地基的设计计算与施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可靠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2.
在软土地区进行桩基施工时会留下大量空孔,工程案例及已有研究表明,当群孔大量存在时,其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相当可观,但减小其影响的措施却尚未得到系统研究。利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对群孔效应进行了探索分析,针对群孔效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几种较为经济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在桩基施工前提前施工围护结构、提前施工第一道支撑及空孔回填。提前施工围护结构对控制群孔效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显著效果,提前施工第一道支撑,可以进一步增加围护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大幅度减小围护结构的水平变形;采用空孔回填措施时,回填整个群孔区域外围一定排数空孔即可起到较好的效果。实际工程中,上述几种控制措施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使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接触面单元模拟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与岩土的相互作用,应用轴对称弹塑性有限元法研究了深厚淤泥层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并探讨了嵌岩深度对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厚淤泥层嵌岩桩应以桩顶沉降来控制极限承载力,且桩侧阻力主要来自嵌岩段的嵌阻力;桩端阻力对荷载的分担比例随着嵌岩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当嵌岩达到一定临界深度后,再继续加大嵌岩深度对桩垂直承载能力的提高已无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小直径钢管排桩的受力特点,提出了一种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空间效应的平面刚架分析模型。将桩间岩土体以水平弹簧模拟,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推导了钢管排桩的内力位移计算公式。以一滑坡治理现场堆载试验为例,对提出的计算方法与现场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二者吻合良好,本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得到了验证。同时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相关主要影响因子的分析,得出桩顶位移与桩长呈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北京地铁国贸站近接三环大北窑桥的施工,论述了采用复合锚杆桩隔断和加固既有桥梁桩基的处理保护北窑桥桥桩的成功经验,对城市隧道施工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沪杭高铁横潦泾特大桥河道中央主墩深水基础钢板桩围堰为例,分别采用空间有限元法、平面有限元法和等值梁法,计算钢板桩的最小入土深度。计算结果表明:等值梁法可用于桥梁深水基础钢板桩围堰的最小入土深度计算,且计算结果偏于安全;空间有限元法、平面有限元法和等值梁法所计算的钢板桩最小入土深度依次增大,但变化幅度不大;采用等值梁法计算钢板桩最小入土深度时,对于封底混凝土以下的多层土,可以采取等效土层的方法计算作用在钢板桩上的主动和被动土压力,从而简化土压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宽厚比为2、圆角率为0.3的矩形柱,采用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的方法,在均匀流场中对其表面风压时程在不同雷诺数和不同风向角下进行了测试。分析了不同风向角下平均阻力系数、平均升力系数和平均风压系数随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平均阻力系数减小,平均升力系数会产生明显的跳跃现象。迎风侧角点的风吸力会在较高雷诺数时产生明显的突增现象,随着风向角的增大,突增幅度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钢管桩在浅覆盖层区的承载能力,采用钢管桩钻芯内嵌工字钢的桩基锚固措施,以广东清西大桥临时钢栈桥为工程背景,设计并进行钢-混凝土复合桩模型试验,分析了外钢管应变、内嵌工字钢的轴力与侧摩阻力、复合桩的轴心受压性能与承载机理,提出了复合桩承载力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在轴压荷载作用下,钢管、核心混凝土与内嵌工字钢三者协同受力,荷载传递性能良好,提高了复合桩的承载能力;内嵌工字钢在钢混段与嵌固段交界处出现轴力集中现象;破坏特征为内嵌工字钢屈服后钢管表面发生外鼓变形破坏,钢管与核心混凝土出现相对滑移并分离。选取更高规格工字钢或增加工字钢的嵌入根数,有利于提高复合桩的承载力,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隔离桩由于能够隔断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而减小隧道施工对桥梁的影响,所以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这种措施的适用性却鲜有研究。以南京地铁6号线下穿高铁桥梁为背景,研究深埋盾构隧道全断面穿越岩层时隔离桩的隔离效果和适用性。通过数值计算和实测数据的分析表明:在上述条件下隔离桩的隔离效果并不明显,而且隔离桩的应用反而对桥梁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列车交会对车身产生冲击,影响车窗玻璃强度和空调进风性能等。为评估新研发的鼓形动力集中动车组不同情况下交会的车身压力变化,采用滑移网格技术,基于三维可压非定常雷诺时均方法和SST k-ω湍流模型,分析了隧道内不同线间距和不同车速,以及侧风环境下不同风速和不同车速的列车交会压力。结果发现,隧道内列车等速交会、相同线间距下,P_(max)、P_(min)和ΔP随车速增加而增大;同一速度下,P_(max)、P_(min)和ΔP随线间距增加而减小。风环境下列车交会,迎风侧列车的交会侧压力变化幅值最大。隧道内列车最大压力变化幅值远大于侧风下的压力幅值,隧道为侧风下的2.4~3.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