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撒拉族文化对突厥及萨满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近现代以来,对撒拉族历史、宗教、语言及文化诸方面的研究,经过中外学者的艰苦探索与努力,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由于资料所限,对撒拉族进行纵深研究,当代的撒拉族研究学者,却感到举步维艰.目前的研究成果,除了对以上诸问题进行多方面补充以外,又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文化学等领域作了广泛的拓展,使得以前学者未曾注意到的学科领域受到了描述和重视.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成果,包括清代乾隆时龚景瀚所撰《循化志》,也都无一例外地只是从撒拉族先民尕勒莽和阿合莽率族东迁并定居循化作为始点.这就好比研究一个人,只是从诞生起始,而未注意其孕育期和父母亲的遗传基因一样.撒拉族作为一个元末明初以后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她与生俱来的突厥母文化的基因也被忽视.如果这一点被忽视了,如同刚生下就被断奶的孩子一样,其发育肯定是不健全的.就撒拉族而言,尽管时空上远离了突厥母文化,但其文化心理绝没有因此而断乳.如果我们对前撒拉族时代其先民的文化成份撇下不谈,那么撒拉族的传统文化也肯定显得浅薄,显得简约.在调查和研究撒拉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内容.既不是伊斯兰——阿拉伯式的,也有别于汉族儒道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那么,它们究竟属于哪一种文化范畴呢?笔者对此问题做了多方面的考查思索,认为这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青海省循化地区的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进入转型期以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撒拉族民众的政治价值观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价值观互动的特点。研究当前撒拉族民众政治价值观的变迁及其特征,探讨撒拉族民众政治价值观的建设路径,可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公社一带,是我国撒拉族的主要聚居区,也是撒拉族人的发源地。本文所指的撒拉族是指循化地区的撒拉族,所指的教派斗争是指撒拉族人所笃信的伊斯兰教内部的教派斗争。历史上,撒拉族的所有成员绝大部份是诚信伊斯兰教义的穆斯林,绝少叛教和改信异教者。自十八世纪教派传入后,各派信徒基于卫护自己所属教派即“卫教”这一宗教意识,加上民族、社会等因  相似文献   

4.
<正> 撒拉族是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与循化毗邻的化隆县甘都公社、甘肃省积石山县的少数民族,人口六万。对撒拉族历史认真地系统地研究,是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开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山东禹城韩家寨,据传是一支元末明初从青海循化地区镇戍此地撒拉尔人军士的后代,因此取名"韩家寨"。在华化的过程中,这支撒拉尔人通用了汉语,但保留了韩姓这个撒拉尔人的根子姓和伊斯兰教信仰,融入到了回族之中。韩家寨成为华北、东北一带回族韩氏的祖源地,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支撒拉尔人经历了一系列的文化变迁,积极吸收汉文化,读书科举入仕,出现了在撒拉族甚至回族历史上都很罕见的"文武科第,代不乏人"的文化鼎盛局面。经济方式也由最早镇戍的军屯到"半耕读、半商贾",韩家寨的撒拉尔人也经历了由客居番族到本土化的过程,国家认同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6.
<正> 在循化撒拉族历史上,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曾发生过苏四十三事件。最近在整理地方志和民族史料过程中,有的同志把这一事件完全写成撒拉族人民反清斗争史,这是与史实不完全相符的。现将我们的一些浅见提供于下,供整理、研究地方志和民族史的同志们参考。 据《循化志》和《河州志》的记载,苏四十三事件的起因是新、老教教派之争。  相似文献   

7.
<正> 一 族称 撒拉族人自称“撒拉尔”。究其称谓渊源,“撒拉尔”应是“撒鲁尔”的变音。 撒拉族的先民来源于中亚地区西突厥乌古斯部落的一支:撒鲁尔部落。乌古斯既是部落名又是部落首领(汗)名。乌古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撒拉族传统文化及经济价值观的梳理与总结,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分析了转型期撒拉族民众价值观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9.
<正> 青海回族、撒拉族这两个民族至少从元代以来就有了密切的交往。历史上他们共同斗争,反对清王朝的残酷统治,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悲壮的歌。新中国成立后回撒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在祖国大家庭中他们亲如手足,以勤劳勇敢著称。特别是这两个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都是穆斯林群众,在长期的宗教文化生活中,形成了相近的文化心理素质,在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0.
<正>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处积石山下,黄河两岸。这里群山环抱,土地肥沃,河渠纵横,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撒拉族人民就聚居在这个景色如画的山川里。 撒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据一九七九年统计,有六万三千多人,除绝大多数聚居在循化县外,其余散居在青海省的化隆、祁连、乌兰、贵南、同仁等  相似文献   

11.
<正> 我省第一本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撒拉族历史的著作—《撒拉族简史》,最近已经编写完毕,即将由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撒拉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长期以来,撒拉族就蕃衍生息于祖国的西北高原,同这一地区的汉、回、藏等各族人民一起用辛勤的劳动,开发出肥沃的土地,创造了自己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文化传统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这就是美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这一特征是由美国的历史条件决定的。美洲是由许多欧洲移民开发出来的。其后,来自亚洲的移民也对美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移民们各自带着本民族的文化,在这块新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共同体,这就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移民们要在这块新土地上建立起一个繁荣强大的国家,他们就必须连续不断地汲取外国优秀文化,来充实和丰富自己。因此,美国建国后200多年来,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对世界一流的人才,始终敞开大门,以此推动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美…  相似文献   

13.
经济的全球化浪潮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问题。面对这一现代命题,人们提出了各种应对方法。本文从生活文化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民俗对于我们如何解决既要经济全球化、又要坚持文化的民族传统这一矛盾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认为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对民俗文化进行适应性的改造与加工是目前最为可取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从早已发现的“柳江人”化石及其他文化遗迹可以断定,壮族先民在几万年以前就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壮族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生息、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具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对壮族审美意识及特征的研究是一个有待深入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对壮族审美的特征加以概括归纳,以便其他民族更好地了解壮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5.
运用弗雷德里克.巴斯(Fredrik Barth)的族群边界理论,以云南省石林县一个撒尼人与汉族杂居村落中撒尼人的族群认同为个案,对标识撒尼人族群边界的情感归属、服饰、语言等6个文化要素的内涵及其变迁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多族群杂居村落中撒尼人族群认同的变迁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夏明翰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的代表,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高度体现。湖湘文化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经过几千年繁衍滋生的文化。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内涵赋予了夏明翰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奋斗终身的爱国精神,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思想培育了夏明翰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湖湘文化勇敢顽强的"蛮子"精神造就了夏明翰视死如归的拼搏精神。所以说,湖湘文化是夏明翰精神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7.
经济民俗特性与广州经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民俗学从乡村民俗到都市民俗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出发 ,探讨作为物质民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经济民俗的基本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 ,从历史的客观规律和现状的演变形态分析了广州经济民俗的特点。本文认为 ,广州特有的经济活动与民俗的互为作用 ,形成了广州的民俗文化 ,其中 ,经济民俗是最具有广州地域特色的 ,是广州民俗文化的主体。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是广州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 ,经济活动频繁 ,形成了重商轻仕的传统 ;二是广州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民俗传承悠久 ,富有强固的生命力 ,足以保存原有的传统意识。民俗文化与经济活动互动 ,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一体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撒拉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其妇女的社会参与水平比较低,妇女的社会贡献往往被男性为主的社会所遮蔽,得不到充分展现。本文通过对撒拉族妇女经济参与程度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提高撒拉族妇女社会参与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为特点,以获取聚集效益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技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与非农产业的产生、发展分不开的。农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的特点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在一块相对于自身来说十分广阔的土地上进行分散的生产活动。而非农产业摆脱了土地的限制,不直接以土地  相似文献   

20.
在特殊的时空坐标中,河州八坊人是一个“民俗群体”,并承载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回族民俗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八坊回族民俗表现为:恒定的伊斯兰信仰与变迁中活跃的伊斯兰思潮并存;“回藏”贸易与变迁中的经济“中介者”的被挤压;民间社会组织——“者麻提”在变迁中和国家权力组织各司其职;坚守伊斯兰文化特质和现代化过程中八坊其他民俗的变迁。虽然八坊民俗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排他性和封闭性,但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八坊文化作为一个回族区域文化,同样严峻地面临着被主流文化形态格式化的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