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传播学和读者接受的角度研究了当下影视占据文艺格局中心位置的情境下,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所持的文学立场.文中不仅分析了王安忆通过电影的幻象酿成悲剧结局的小说情节安排,揭露了电影的欺骗性,而且还深入探讨了诸多作家迎合电影,在小说中透露出过多的影像化信息时,王安忆是如何始终坚持小说的原创性来对抗电影对小说的蚕食,对抗图像化时代图像对语词的消解.最后,论述了王安忆的小说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验,对电影强势背景下当代小说的发展所提供的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亚亨 《中州学刊》2008,(3):227-229
根据沈从文的小说<丈夫>改编的电影<村妓>获得了很好的收视率,小说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电影的成功让更多人了解了沈从文.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村妓>与小说<丈夫>在创作主旨、叙事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村妓>的改编很多地方体现了艺术性与娱乐性结合的特点,使用当代人的理念和思想来表达原著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些对于小说的电影改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编和叙事理论在电影中的相互渗透,不为传统电影所接纳的诗化小说进入了改编视野,在非线性叙事、韵律化语言及抒情性主题方面,同脱离了戏剧拐杖、寻求自身语言发展的电影媒介产生了契合.诗化小说的电影改编考察此类(不以故事为中心的)文本向电影转化过程中的叙事策略,认为在故事内容方面,变情节结构为情感结构,由主观性鲜明的叙述者现身主导叙事的走向;在叙事话语方面,化现实空间为内心空间,以现代化的电影语言打造如诗般的影像意境.改编后的影片以其鲜明的叙事抒情化和影像写意化,树立了属于诗化电影的独特风格,为中国电影拓展了富有东方审美意趣的影像类型,为中国电影意境论的理论建设丰富了案例,也为当代融媒体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4.
路遥的小说<人生>和由其编剧的同名电影中,均出现了富于文化意味的集市和文化馆场景,它们在艺术作品中呈现了社会转型期的城乡文化景现.也具有某种叙事潜能.借助对小说<人生>和电影<人生>的解读.研究者可以透视这两个场景的叙事功能.并在欧文·戈夫曼的传播理论基础上对其文化意味进行比较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电影《城南旧事》改编的成功,与其笼统地归功于对小说原著的忠实,不如更准确地说,是电影忠实于并强化了小说原著那种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基调的散文化风格。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文本、电影剧本和剪辑完成的电影之间的详细比较,考察从小说到电影这一改编过程中对风格问题的处理,探析散文式电影改编的艺术技巧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王米 《东岳论丛》2019,40(8):121-128
李安电影《断背山》和《色·戒》对原人物形象进行了部分改编,使人物形象由小说的边缘人向主流社会价值回归,这一改编导致了小说与电影在主题上的不同。李安的改编来自于电影艺术法则与商业法则的要求,也来自于李安独特的电影创作经历。  相似文献   

7.
鸳鸯蝴蝶派文人将电影作为素材写进哀情小说,使电影在浪漫化、美学化的叙述中进入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典情感空间,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又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与电影有关的场所、人物都成为不少通俗小说表现的题材,影院成为小说中人物活动的重要环境。以《紫罗兰电影号》中的哀情小说为例,研究认为:一是上世纪20年代俗文学从电影处获得的创作滋养,为30年代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电影壮大了俗文学的创作力量,影响了俗文学的创作套路;三是电影不但成为小说的素材与题材,也影响了小说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正是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视觉文化的来临,电影等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对当代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渗透.它们使小说突破传统语言的叙事模式,追求一种视觉化、动态化、模仿化的特点.其具体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当代小说叙事出现剧本化的倾向,小说尽力使用视觉造型动作来展现人物.其次,当代小说叙事出现影像化诉求,小说创作追求语言描写的镜头感和画面感.再次,当代小说叙事积极吸收了一些电影化的手法和技巧,作家们也越来越注重对小说色彩和声音的渲染.当代小说中的剧本化倾向、影像化诉求、电影化技巧,毫无疑问适应于当代文化转型、人们的思维变化这些事实,与整个时代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重塑经典——电影改编视阈下的《理智与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备文学性和电影性的小说,是文学和银幕所共有的财富。简·奥斯汀的小说深受电影界尤其是好莱坞的青睐,她的六部小说已全部被搬上银幕,均获得巨大成功。文章从电影改编的角度,从原作、剧本、导演和演员等四个方面分析奥斯汀小说《理智与情感》如何从文学经典走向电影经典。  相似文献   

10.
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在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下,从贝尔纳实验医学中获得启迪,开创了"实验小说"理论。这既是自然主义文学的认识论,也是对文学如何研究探索人、表现人、表现生活的一种方法论。这是使文学自觉地凭借科学进行人物研究,达到对人的深入认识,尽可能真实准确反映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实践。本文主要以左拉的实验小说理论对亨利.格林的小说《生活》中出现的实验小说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来说明实验小说理论在现当代小说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为中心,论述著名文学理论家、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雅各布·卢特的叙事学研究.其书以小说与电影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为立意,调动作者几十年来在文学理论、叙事学、现代主义小说等领域的丰厚积累,兼采当代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视角,在理论与分析的密切结合、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的融通、遴选讨论对象的独具慧眼、多所会心的得失评骘方面都有鲜明特色,使该书显示出开阔、厚重、细腻、朴实的学术风格,堪称跨媒介叙事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写实传统下的先锋实验--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实验、叙事形式、多样性风格等方面入手梳理哈代在小说艺术上的探索,认为哈代的长篇小说在写实传统下隐藏着有意识的先锋实验,并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小说实验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使哈代成为19世纪、20世纪之交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意义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起源于日耳曼西哥特式部落的“哥特”一词,原意指的是一些消极的事物.此后,它变成了一种小说题材,其主要特点就是恐怖性.惊悚电影的题材类型基本上都是取自于哥特式小说,因为哥特式小说中的任何元素,无论是黑暗还是鬼魅,都是为了制造恐怖氛围而设置的场景或形象.惊悚电影是对哥特式小说的恐怖性最好的解读和深刻的体现.因此,惊悚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它不断地触发观众的恐惧情绪而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需要和意义,从而具有了超越恐怖本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尹晓丽 《晋阳学刊》2005,(4):103-106
当代小说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历史关系几历浮沉,由中国当代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曾经创造了"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辉煌.随着90年代以来小说世俗影响力的滑坡和中国电影商业性因素的增强,第五代导演的小说情结逐渐淡化,而第六代导演反求诸己的自传体情绪的表达又使得他们与当代小说保持了某种自觉疏离.另一方面,小说家和电影之间的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共生共长,文学性、商业性、电影性三者的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15.
试论文艺作品中主体建构的"雌雄同体"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具有"雌雄同体"意识的人物设计在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有体现."雌雄同体"本身涵盖了"双性矛盾"与"双性和谐"两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具体的小说、电影、戏剧作品的细读,比较分析了"雌雄同体"构思在不同类型创作中的不同表现方式及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6.
小说<妻妾成群>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实际上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颂莲形象.小说中的颂莲是个受过新式教育、有着独立精神世界的叛逆形象,而电影中的颂莲则是个被封建家族制度成功规训的奴从形象.  相似文献   

17.
空间叙述显示出小说叙述的新转向.本文以西西与略萨的跨媒介思维为例,对此进行了阐明.西西从电影和绘画角度分析略萨的结构写实,并加以突破,在叙述文体上吸收现代电影技法,形成了蒙太奇文体.西西与略萨小说创作的共同之处在于:并置同时异地场景,压缩时空.其不同之处则在于:第一,西西更自觉从现代电影中吸取新元素;第二,西西发扬了中国文化"立象以尽意"的传统和汉语语法意念优势的特点;第三,西西具有自觉的空间叙述变革意识.  相似文献   

18.
茅盾对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高度评价,一方面为这篇小说赢得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遮蔽了小说中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展现这篇小说对战争背景下人的"欲望"的美丽风景的叙述.  相似文献   

19.
梦与艺术     
谁都做过梦。梦中或梦后的喜悦、兴奋、悲伤、惋惜、惊愕和恐怖,谁也都是体验过的。做梦可以同读小说、看电影、听故事相比,但是,从感情的激发与冲动方面来说,梦所造成的情绪变化远远超过了读小说、看电影时的心境。这是我们对梦的感受的一个很一般的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影影绰绰地感到梦和艺术多少有点类似之处。艺术是用塑造形象的方法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灵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艺术的确能帮助我们  相似文献   

20.
田校瑀 《理论界》2010,(10):143-144
电影《城南旧事》是一部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导演用白描的手法将隐藏在镜头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与本片导演的儒家情结通过结构,人性的挖掘,构图,人物的设置与叙述角度等方面为观众一一展现。《城南旧事》这样一部没有大场面的小成本电影,仍然在各大国际电影节崭露头角,自然是归功于充满于本片的中国特色,这也决定着它与西方电影有着天壤之别,其主要方面则是体制与美学角度方面的差异,总的来说,本片的主旨是从对往事的感伤中寻找人性中的美与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