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活决定意识,文化是以人为主体不断生成的文化;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承担着“阶级社会维护意识”的责任;在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文化交互作用。当代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不良文化的影响、工具主义严重和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部分领导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缺失、相关制度不完善等深层原因导致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对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使农村摆脱贫困落后,从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工程。广大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其主体意识的增强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文化、体制、政策执行、农民自身素质及组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因此,政府应当从多方面着手尽快唤醒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及其立法概况,认为目前农民主体地位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农民主体地位受到漠视、农民政治权利缺失、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等问题。为了建立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确立与提升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出完善立法,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农村行政执法,提升农民的法制意识;做好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司法保护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4.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有效供给能够满足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还存在着总量不足、供给失衡、缺少监管等问题。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存的这些问题出发,从完善供给制度、改进决策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完善监管机制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进一步促成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5.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提高、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政策法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制度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多重保障机制,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苏北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苏北新农村建设受经济发展因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社会治安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影响,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应从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着手引导和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下,江苏省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满足,但仍存在诸如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地区差异较大、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体制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农民群众主观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社会和农民群众自身等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阵地的建设,并提供更加多样的、适合农民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应当突出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他们从以往的"看客"变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塑造乡村文化认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大力支持农民自办文化等集体文化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湖北农民的思想观念不仅影响农民的新农村建设行为选择、主体功能的发挥,而且深刻地影响湖北农业强省目标的实现。实证研究表明,湖北农民思想观念具有共性:对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及其执行普遍持肯定态度;对公共文化需求显著,希望政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了理性的利益取向;道德观念日益现代;不热衷于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动;渴望进城发展;对自身的生活状况总体满意。农民思想观念具有群体性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群体对同一问题的认识、理解和看法等的不同。应通过充分发挥农村党团组织功能、改善乡村干部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有序地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等政策措施提升湖北农民的思想观念水平。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农村法制化建设中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执法不严、司法监督力度有限等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农村法治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针对我国农村法制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应全面贯彻法治原则,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农村法律制度并整顿司法秩序,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11.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育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农民。新型农民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较高的技能素质、较强的经营能力。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是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主要内容。培育新型农民要注重先进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注重农村先进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注重民主法制意识的树立,注重制度体系的创新。培育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新时期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新时代,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治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于发展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二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创新力不足;三是重产轻质问题突出;四是工作职能边界不够清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投入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相对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在农村教育方面,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小农户难以嵌入现代化农业进程,主要源于:一是经营规模小;二是资金短缺且借贷困难;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制约了农业发展,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作物种植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高;二是年老的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且精力有限,导致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非常不理想;三是农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难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面对以上突出现状,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大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需要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一要提升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二要健全管理体系,三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四要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上,一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公共服务的相关设备设施、场地等建设,三要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在推进农业科技应用方面,一要重视科研体系构建,二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三要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一要加强制度保障,二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要抓牢教育环节,二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机制,三要构建优秀人才回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生活单调等问题,提出以下解决目标:用新思想、新观念培养新农民;其次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再次增强农民文化需求;最后努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牢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培养造就大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不得不承认,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的经济、民主、文化、法制等取得了一些惊人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建设仍相当落后,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本文结合近几年提出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主要从解释新型农民的内涵、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新型农民的培育不相适应等方面入手,来探讨新型农民培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新型农民市场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农民市场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农村发展和农业经济的繁荣.笔者对当前农民市场意识薄弱的现状进行了较细致的描述,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分析了制约农民市场意识培养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培养新型农民市场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制作为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法制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城市相比,两者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新农村法制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健全法律法规、增强农村干群的法律意识、加强农村执法和监督力度等多方面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维度:增进农民福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三农”问题在现代化进程关键时期的凸显,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现代化战略、城市化战略的反思和警醒。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观照下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是新的历史阶段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重在实实在在地增加“新酒”的份量和提高“新酒”的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学习领会胡锦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讲话精神,以新的视角,从农民幸福感分析入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增进农民福祉,让农民享有中国特色的“等值不同质”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8.
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是农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力量。当前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能否科学发展。因此,应认真分析当前农民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法律意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