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998年全国性的粮食清查审计工作已经结束,经国家审计署认定,大庆市粮食企业新增财务挂账85652万元,1992年未能消化的老挂账193万元,另外还有因证据不足而无法纳入新增财务挂账的呆死资金1405万元。审计结果表明,我市大部分粮食企业债务缠身,举步维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针对粮食企业清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就我市粮食企业如何走出困境,遏制亏损,消化新老财务挂账谈几点看法。一、按国家颁布的《粮食收购条例》严格控制粮食收购渠道,保证粮食顺价销售几年来,我市农业形…  相似文献   

2.
从1998年5月开始,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拉开了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帷幕。敞开收购(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顺价销售(即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封闭运行(即农业发展银行收购粮食的资金...  相似文献   

3.
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流通的主渠道,担负着掌握粮源、保障供应、救灾救济、稳定粮价、落实国家宏观调控任务等重要任务。但是目前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严重滞后,机制不活,致使相当一部分企业仍在发生亏损,影响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难以适应跨世纪粮食工作的需要,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茂名市粮食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脱困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青海自然灾害频发,灾后粮食短缺,粮价踊贵,民众生计维艰,社会不安。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而灾后市场自由调节的优势急剧下降,地方政府遂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调控失序的粮食市场。粮食外运的管制,建设仓储、实施平粜,打击囤积居奇,整顿不法粮商、取缔粮面市场陋规等措施是政府在粮食流通方面采取的必要调控措施。诸项措施对平抑粮价、维持民食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天灾人祸的冲击,尤其是粮食征购量过大、不良的货币政策、仓储中的积弊、官僚企业对粮食贸易的逐渐垄断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地方政府对粮食流通的管理在抑制粮价、调剂民食方面不仅成效甚微,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市场机制的自由培育和民间自救的能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相似文献   

5.
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粮食流通渠道和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逐渐削弱。国务院明确指出,在粮食购销全面市场化条件下,要注意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这是我国国情和粮情的需要,是平抑粮价和稳定市场的需要,是粮食专项大批供应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现有的国有粮食企业若要担当起这一重任,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应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1993年粮食放开经营和价格后,粮食财务已从统购统销和双轨经营的管理方式向平议经营并轨的管理方式转变,特别是1993年7月起,实施新的会计制度后,粮食财务管理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发生这两个变化的一年多来,我市粮食财务管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好的。自放开经营后,企业转换了机制,实施承包经营,分流了富余人员,拓宽了经营领域,一举打破了长期政策性亏损的局面,1993年北流全市基层粮所无一亏损,还实现利润37万元,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为粮食企业真正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这不能说粮食财务管理不存在问题和困难,就我市粮食财务管理看,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现将本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提交同志们参考、讨论、斧正。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江南成为全国商品粮需求最大的地区,执商界牛耳的徽商在利润的刺激下,积极从事粮食的转运、销售活动,成为江南粮食市场的主力军,徽商的经营活动,满足了人民对粮食的需要,稳定了江南的粮价,促进了江南粮食市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粮食购销是粮食流通体制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放而有应、管放结合、活而不乱、调控有力、适合中国国们的粮食流通体制,国家必须加强对粮食购销的宏观调控,国有粮食部门必须发挥主渠道作用.(-)税定粮食购销价格.我国粮食经济体制改革,是以粮食价格改革为实破口的,而且步伐很快.1991年调整粮价,缩小购销价格倒挂,1992年再次调高销价,实现购销同价,1993年全国绝大部分省、地、市放开市场、放开粮价、放开经营,实现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然而进入1993年10月后,我国东南沿海主要城市的粮价迅速上涨,并向北方内地蔓延…  相似文献   

9.
2020年,石油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对石油供需造成了巨大冲击,行业亏损频现,扭亏为盈、高质量发展成为石油销售行业的追求.同时,智能化、数字化催生的线上及多元化营销模式使传统石油销售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等多重压力.在此背景下,石油销售企业必须要审时度势,制定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以顺应市场的变化.基于对石油销售企业营销的特征、新变化以及石油销售企业营销管理的问题分析,提出提升石油销售企业营销管理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必须加快粮价改革步子,本课题报告提出“八五”期间粮价改革的目标、时机、条件及配套改革措施。一、粮价改革的目标和时机1、“八五”末期粮价改革的目标本课题研究报告认为,“八五”末期粮食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或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价格模式”,即在国家对粮食供求、价格有效调控的基础上,粮食放开经营,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价格模式,其操作运行可作如下设想: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5):136-143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粮食危机的爆发和加剧,严重影响了后方稳定。引发这场危机的原因大多归结为粮食减产、生产销售成本增加、通货膨胀、囤积居奇等,但其深层根源则是国民政府未能贯彻执行囤粮计划,粮政机构不能完全发挥职能,对银行涉粮弊案处置失当,未能及时疏导民众对缺粮的恐慌情绪,由此导致粮价长期持续上涨,终致危机爆发加剧。  相似文献   

12.
由于近几年来粮食连续滑坡,广西的粮食问题非常严峻,甚至已到了危机的地步。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提出今年要比去年增产40亿斤粮食,这是整个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可以实现的。其根据是:第一,粮食问题的严峻甚至出现危机已迫使各级领导下大决心,重视抓紧粮食生产;第二,市场粮价大米涨到一元钱一斤,这对农民种粮积性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对拿  相似文献   

13.
崔宪涛 《学术研究》2001,(1):98-102
本文是作者<清代粮食问题>课题之一节.作者认为,清代粮价总体上是愈来愈高,根本原因既不是清代官方所说的"人多地少",也不是全汉升等学者所认为的"美洲白银入超",而是粮食生产率下降导致了粮食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引起粮价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14.
再论提高粮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价上涨是大势所趋,提高粮价是顺势而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力杠杆,是确保农民收入的根本.提高粮价不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在粮食和食品类供应紧张的状况下,提高粮价还有利于平抑物价、抑制通胀.需要注意的是在增加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和提高粮价的过程中,应及时解决相关的问题,确保中央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粮安天下,农定社稷。粮食是治国安邦之根基,其价格变动关乎国计民生。有清一代,直隶粮价总体上不断上涨,具体表现为“增长→下降→增长”趋势。为平抑粮价、保障民生,政府通过粮食价格跟踪监测、省际之间粮食调配、鼓励粮食流通贸易、国家粮食仓储政策、国家荒政制度体系进行宏观调控,借助社仓义仓、宗族赈济和民间义赈,鼓励民间实现自我救济。直隶为畿辅重地,粮价调控政策极具代表性。以古鉴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稳定粮食价格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在计划经济时期曾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粮食,现在也遇到了市场问题:由于粮食连年丰收,国家收购价高,市场销售价低,各地连续数年出现粮食严重滞销、仓库爆满的局面。近些年,随着粮食收购和库存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家用于粮食的政策性补贴也大量增多,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挤占挪用粮食收购资金,粮食部门管理粗放;导致粮食企业亏损挂帐和不合理占用大量上升。全国粮食收购款在过去6年中共产生了2140亿元的“大窟窿”,根据国家审计署牵头的中央八部门联合审计的初步结果表明,其中800多亿元被挤占挪用;余者为亏损挂帐。这一切说…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购销长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85年改为合同定购。1988—1990年实行购销调包干,以后政策一年一变。1991年压缩平价粮销售;1992年实行购销同价;1993年是稳购放销;1994年是保量放价,发了文件也讲了话,后又因粮价暴涨恢复部分控制;1995年实行省长负责制,由政府领导负责本地区粮食总量平衡,粮食购销又都管了起来。 政策多变反映了粮食问题的复杂性,但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跨国粮食垄断集团控制粮食产业链并与西方粮食大国政府的粮食政治化战略结合起来,是未来粮价持续性上涨的深层原因,全面评估跨国粮食垄断集团控制市场战略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影响,认为其控制粮食产业链战略尚未对我国粮食贸易、粮油加工、粮种专利方面产生实质性威胁,我国已初步建立抵御外资控制的法律保障机制,但仍需在国有企业贸易制度、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方面完善相关规则。  相似文献   

19.
农业补贴政策是世界各国支持农业发展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重点集中在粮食生产领域。现有的粮食补贴政策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市场机制扭曲、补贴空间变小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我国应逐步推进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各自的功能优势,建立以粮食目标价格为核心、以国家收储和种粮直接补贴为配套手段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粮食目标价格应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旨在熨平粮价波动的市场风险;保留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水平,以均衡城乡居民收入;重新定位政府粮食收储功能,确保口粮安全。为避免政策调整可能导致的市场大幅波动,并为粮食目标价格实施创造条件,粮食补贴政策改革需要积极稳妥地采取"两步走"策略。  相似文献   

20.
马国英 《晋阳学刊》2021,(1):124-133
清代粮食政策主要侧重于增加粮食产量,应对气候等因素造成的百姓乏食情况,为此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降水、粮食收成、粮价奏报制度。政府积极鼓励粮食流通,严令禁止地方上遏籴的行为,禁止商人囤积居奇,鼓励商人将供给充足地区的粮食运往其他地区进行销售。重视粮食仓储以备不时之需,经历了清代初期常平仓储粮不多,乾隆年间储量逐渐增多,到清代后期粮食仓储逐渐衰败的过程。在发生灾害时,政府积极进行救济,采取的措施包括赋税减免、粮食平粜、借贷、缓征仓粮和赈济银两等。文章对清代山西粮食政策大体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认为粮食政策产生的一些积极作用对粮食市场价格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到清代后期很多政策越来越难以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