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讨论会话叙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认知叙事分析模式。会话叙事是日常会话中自发性的故事讲述行为,兼具叙事和会话交际特征;作为会话交际中的叙事活动,又具有语境内嵌性。社会知叙事分析模式强调会话叙事包含四个层次上的意义空间:经验、故事、叙事和会话;故事世界的建构和理解以经验世界为基础,以叙事世界为框架,而叙事互动又以话语世界的人际交往为框架;在会话叙事活动中社会人际工作、以真实经验为基础的叙事建构和认知理解同时在进行,叙事双方通过会话叙事完成经验、故事、叙事和会话四个层次上的意义建构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从会话含意理论对隐喻语用分析的局限入手,在认知语用学框架下运用关联理论对隐喻进行了研究运用关联理论的观点对隐喻的产生,识别和理解进行了分析,运用描述和阐释手段着重介绍了隐喻的工作机制;隐喻的理解和接受,就是一个听者通过认知语境将接收话语建立在新假设寻找最佳关联、激活,选择、推理,最终获得隐喻会话含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关联顺应模式对话题转换与礼貌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分析指出:话题转换表面上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但本质上话题转换既可以是不礼貌的,也可以是礼貌的——不礼貌不是话题转换的必要特征。话题转换的礼貌与否取决于听话人对该明示行为进行推断所取得的最佳关联对他本人所处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程度。  相似文献   

4.
从明示-推理交际模式谈关联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阐述并修正了Grice的会话理论 ,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 ,即明示 -推理模式 ,从而给语用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从比较Grice的会话理论和关联理论入手 ,着重论述了关联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明示 -推理模式在理解话语内涵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关联理论被证实是十分强有力的 ,它解释了大量有关语言理解和语言认知的问题。此外 ,它还对认知科学、语言学、语言哲学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很好的解释了超越话语字面意思的深层含义。违反合作原则的任一准则都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会话含义,可以产生预期的幽默效果,基于会话合作原则对09年热播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的幽默话语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从更深层次上去理解和欣赏话语,体会言语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新型的节目样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在电视谈话中,话题接续是会话发展的无标记形式;相对而言,话题转换则是有标记的,话题转换在电视谈话中并不少见。话题转换包括多种类型,各种类型的话题转换形式形成一个由高到低的序列,该序列受到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以关联理论为依据,对隐喻和认知语境进行阐述。认知语境是识别和理解隐喻的依据和过程,隐喻的理解和接受,就是听话人通过认知语境将接收话语建立在认知假设,然后进行关联、激活、选择、推理,最终获得隐喻的会话含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话语理解的角度对关联理论的语用解释力进行了论述。指出建立在会话蕴涵理论基础上的关联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话语,解释了话语含意推导的全过程,补充完善了会话蕴涵理论。将关联理论应用于阅读理解,可大大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语用推理基础,将交际定义为明示—推理行为,真实地反映人们的语言能力,深刻揭示出言语行为的理解过程和心理机制,为日常交际活动中的会话含义提供了多视角的理解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话轮沉默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具有丰富的语用含义。以英汉语篇会话中的话轮沉默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传统语用学在解读话轮沉默意义时存在的不足,指出应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借助关联理论,从宏观上建立对话语理解的认知框架,才能更好地解读话轮沉默中的会话含义,实现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1.
语用失误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国内外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以往的大部分研究多局限在语言表达与文化,习俗和礼貌等不相适应的文字表征层面,文化差异经常被归结为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目前对语用失误的认知探讨还不多。以宏观的认知语境为理论框架,对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重新进行认知的界定和阐释。语用失误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交际双方的假设不能互明或假设的关联环节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语用语法研究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语语用语法研究,就是要根据汉语的语言事实,以汉语的研究为基础,合理吸收、借鉴中外语用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交际者的认知能力、背景知识、交际意图、交际场合以及语境、语用预设等语用因素对句式、句式变体的选择和制约,语序与表述重心和信息焦点的关系,主题和述题以及语句内部的新旧信息分布规律,从而阐释语用介入语法/句法的语用理据。这种研究,无论是对语法研究,还是对语用研究,都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3.
诸如"话题""焦点"和"话语指称物的认知状态",这些归属于信息结构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与已知和未知信息的分布相关。有些信息结构特性可用语法限定来解释,而另一些可归因于对信息被加工和传达的方式的非语法限定。已知—未知信息有两个不同意义:指称性意义和关系性意义。有些现象,不管是指称意义还是关系意义,必须在语法中得到解释,而另一些现象则是不一定被表征于语法中的语用效果,因其为语言系统与制约交际中推理过程的一般语用原则的相互作用所引起。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已成为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的网络流行语也成为语言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个认知语用现象,它是交际者对典型语用场合的知识的运用,与人们的认知紧密相连。通过对网络交际平台中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料分析,从语言与所指的象似性和认知视角两个方面尝试探讨新认知语用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5.
指称语的使用受到认知可及度、语用指称意向以及语言本身的语法、语篇因素的影响。以母语者使用倾向为参照,通过测量语篇实体的可及度,深入探讨指称语的选择过程,可发现汉语学习者自指偏误的成因如下:多余偏误主要出现在可及度较高时,输出话题链存在困难,而可及度较低时,对语篇线索的指示作用认识不到位;缺省偏误多见于可及度较低时,未能利用情节标记准确判断语篇连贯度,而可及度较高时,未能识别指称意向增强所带来的语用效果。汉语以零句为根本,述谓语具有指称性,学习者需恰当、灵活地使用指称语。  相似文献   

16.
从信息传递角度探讨了主题衔接对语篇连贯性的影响问题。分析了语篇的语用含义与预设原则和对语篇信息传递的制约作用,划分并分析了语篇主题连贯性的两种表现形式。指出,主题衔接是构建语篇信息时应恪守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形容词由于其模糊性和多变性,一直备受语言学家关注。本文试图用关联理论来阐释形容词的语用收缩与语用扩充过程,希望对形容词的语义变化得到一致的解释。听话者依据最简认知途径,综合调适语境信息、明示信息和百科知识等,努力探寻话语的最佳关联性。一旦听者获得最佳关联性,其语用推理过程即刻终止。寻找关联性的副产品是词语的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  相似文献   

18.
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如果从语用规约、隐喻思维和认知语境几个方面来看,其实质就是人们利用纯语言符号和认知机制合力的心理认知过程;委婉表达现象与语用规约、隐喻、认知语境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人们交际过程中离不开对语法结构的选择。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推理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在语境的参与下完成交际的的心理过程。文章在分析认知语境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境理论对静态的语法的主要五个层面进行了动态的语用研究 ,认为认知语境对语法结构的选择及其隐性意义的确定起着动态的语用制约作用 ,具有很强的认知阐释力。  相似文献   

20.
对隐喻的相似性理解,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传统的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比较语言。语用学派认为隐喻理解是言语行为,要经过语用推理,才能得以理解。心理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与人们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相一致,不需要复杂的语用推理。基于以上各派的研究,认知语言学派提出隐喻语言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类语言的概念体系之一。认知语言学派的观点符合我们认识世界的现实,认为隐喻的认知方式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的相似性并不是必然的、预设的和推导出的,而是由人们的心理认知创造的。这一解释合乎人们日常理解隐喻的认知心理过程。认知理解过程依赖的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图式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