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和思想家歌德的代表作,是作者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劳动和紧张探索而得出的艺术总结和思想总结。《浮士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了自文艺复兴后三百年中德国的进步力量和反动势力的斗争,形象地再现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历史时期德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以缜密的哲理思考对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浮士德》就是我们用来研究歌德思想的最重要的作品。本文着重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丰富的内容,间或提及歌德的其他有关著作,从中看看歌德的世界观。“泰初有为”——歌德的唯物主义思想歌德在《书斋》一场中借浮士德翻译圣经的情节探讨了哲学的最高问题。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呢?浮士德首先回答是“泰初有  相似文献   

2.
<正> 歌德在他的世界名著《浮士德》中,着力描绘了一场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这场爱情悲剧,构成了《浮士德》第一部的中心事件。诗剧《浮士德》描写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过程,和他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历程。一部《浮士德》,概括了几乎自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几百年间资产阶级的发展历史。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歌德自己也称它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然而,《浮士德》的意义,还不仅在于它揭示了西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中的先进人物反对封建现实,不断探求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过程。浮士德为达到“智慧  相似文献   

3.
《浮士德》是歌德的最伟大的代表作。《浮士德》悲剧的写作几乎贯穿了歌德的一生。具体说从1774年至1831年间,总共花费了近六十年。歌德曾说他的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断”。那么《浮士德》当是其中最伟大的段落。而且是他关于自然(含社会),关于人生,关于哲学的自白,一直响彻在德国与世界上空。《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  相似文献   

4.
歌德的《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圣经”。每个时代和每种文化里都有“浮士德式的人”。浮士德形象在华演变以及哲学与社会思想层面的接受研究,与中国百年来的社会主题、时代精神的风云变幻紧密相关。浮士德形象是一个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汇的文化空间里,探索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命终级意义的人类的代表;浮士德精神作为一种恒动力量,为一代代中国青年提供了战斗的思想武器和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基于中国梦视域下的浮士德精神研究,对塑造当代青年的完整人格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能强化他们对中国梦整体构想的理解,坚定立身行事的信念。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指出,只有熟悉德国民族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即哲学方面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无神论者歌德的伟大。并且说:“歌德只是直接地——在某种意义上当然是‘预言式地’——陈述的事物,在德国现代哲学中都得到了发展和论证”。这使我们自然地想起了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并启发我们进一步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巨著,以便充分理解和估价其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浮士德本来是中世纪流传在德国民间的一个魔术师的故事,但是伟大的启蒙主义作家歌德将它改造、扩展成为一首内容极为丰富的民族史诗,反映了德国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时期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了歌德和他同时代人的斗争和理想,因此,人们正确地称之为“三百年德国民族的史诗”或“当代的《伊利亚洲》”。长诗不仅是一部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被人称之为“哲学的诗剧”,在十八、十九世纪思辨哲学烟雾弥漫的德国,它像一股清新的山泉潺潺地破雾而出,又像一根红线贯穿着德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今天,在林彪、“四人帮”反动思潮一度猖撅的我国,重读这一思想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人与上帝作为重要范畴,始终位居显赫位置,他们的调适与发展集中体现了西方哲学时代主题的演变。在希腊哲学中,人与神揉为一体共同完成了对自然的解说。在中世纪,人类主体性被上帝所取代,哲学的神学附庸性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时代主题。到了近代,随着上帝观念的失落、人类主体地位的崛起,弘扬人的理性和创造力成为这一时代哲学发展的主题。19世纪末,尼采的“上帝之死”开创了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新时代,一个世纪后,福柯的“人之死”把人本主义哲学推向后现代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的歌德,于1832年3月22日逝世.享年83岁。歌德的一生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宏伟气魄,他以浮士德式的进取精神,不懈地追求着“美”(文艺)和“真”(科学),创作了大量作品,其最全的全集达143卷之多,世所罕见。在欧洲文学史上,歌德与莎士比亚、但丁被誉为顶尖三杰。  相似文献   

9.
歌德与文艺美学中的新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德对美学发展的贡献不应被忽略。德国学者认为,美学是哲学和文艺及文艺批评的共同产物,康德为现代美学打下了基础,歌德则给它以关键性内容。歌德的“诗意的世界观”不受康德思想约束,形成了各种生活都有意义的新世界观,启迪了德国现代美学,其“浮士德精神”也催生了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积极的伦理学激情。  相似文献   

10.
《浮士德》的文本内容给人的直接印象是,浮士德是一个不信教、不敬神的狂人,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能感受到浮士德永不停止的勃勃雄心和进取步武,仿佛是来自一种崇高的、充满神性的动力。这样看来,浮士德又不能被简单地划定为无神论人士,更何况他还在死后得到了救赎,灵魂升入了天国。如何看待浮士德人格,理解他的种种作为和目标取向,我们必须回到启蒙深入地影响德国、狂飙突进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了解近代思想史格局下所产生的独特的“内在性”世界观给人们造成的困境,以及为突破这一困境歌德提出了“断念”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至启蒙运动终结,欧洲进步文学是在对封建神学体系的不断否定中,显示出和不断完善着其人学精神内涵的。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一是14至17世纪,其文学基本精神主要是从厌恶神性排拒人性、神权否定人权等感性角度,展示了神学观念的不合理,从而用讴歌人的本能欲望和巨人风采与之抗衡。二是18世纪中叶前后,从理性角度弘扬人的聪慧与劳动创造能力,否定上帝创造一切的荒谬理论。三是18世纪末前后,以德国作家歌德为代表,开始从思想体系高度对神学体系进行彻底清算。他在《浮士德》中,通过精湛的艺术构思,表现了与神学体系完全不同的对世界本原、运动规律以及发展过程的全新理解,从而建立了进步资产阶级较为完备的“人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歌德《浮士德》中的神秘现象及主人公的巫士身份,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评论界应有的重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现象加以论述:1.巫术的动机:歌德从被视为异端的神秘主义著作及活动和基督教正统观念中接受了关于“巫术”的矛盾界说:前者认为它是超自然的力量,后者认为它是“否定”、“毁灭”的代名词。2.影响的焦虑:这两种界说交叉影响着人物形象和主题,作者对浮士德既爱又厌恶,既肯定又否定。3.欲望与毁灭。伴随着浮士德欲望追求的是一系列的毁灭意象,歌德采用巫术题材的意义正在于对正统、秩序、权威乃至文明的反叛与否定。  相似文献   

13.
德国人素以善思辩而著称于世,这不仅见之于康德、黑格尔等几位天才哲学家的著作中,而且也表现在以富有深奥哲理思想而闻名世界的歌德的《浮士德》诗剧里。这部作品以它斑驳神奇韵内容和博大精深的哲理而被列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诗剧《浮士德》主要为我们塑造了两个鲜明的艺术典型:浮士德博士和魔鬼靡菲斯特,前者主要代表了人类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特质,后者则代表了对这一特质的否定力量。而且,从思辩角度来看,靡菲斯特这个艺术形象更富辩证因素,更难于准确地把握其性  相似文献   

14.
歌德以浮士德在知识、爱情、政治、艺术、事业等领域的探索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西方知识分子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雨王亨德森》对浮士德精神进行了传承与发展:尽管亨德森沿袭了浮士德对人生意义的五条探索道路,但他为西方知识分子找到的人生价值并不雷同于浮士德的既有结论.通过将“观念小说”《雨王亨德森》与“哲理诗剧”《浮士德》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洞察西方知识分子几个世纪以来追求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歌德有一个长达60年的“浮士德情结”,他的悲剧《浮士德》用一个诡异的人物和故事传达了近代欧洲新精神价值建构的消息,开创了浮士德题材史上的新加工方向。这一切是在德意志民族的文化心理激流冲击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郭海平像是受到了“上帝”的旨意一样建造了他的“诺亚方舟”——南京原形艺术中心。他用自己的方式将患有精神疾患的拥有艺术才能的人带上“船”,拯救这些被选中的人。郭海平说:“每个人都有权与自然对话,每个人都是天之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唐逸的《理性与信仰:西方中世纪哲学思想》一书的评论,提出了中世纪哲学研究的四个关键问题:(1)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和谐以及张力,(2)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神学前提,(3)上帝名称“I am who am”是“我存在”或,和“我是”,(4)基督教的希腊化和其后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8.
歌德的《情投意合》又译《亲和力》,是一部具有宗教情结的小说,其中的上帝之爱,在其中有深刻的表现。如奥狄莉——神圣的“上帝之爱”以及爱德华、夏绿蒂、上尉等——人间的“上帝之爱”。这与歌德的宗教思想和人生经历分不开的。《情投意合》不仅表现了伟大的上帝之爱,而且还有犯罪和救赎问题。还引用了《圣经》的人名和原话。  相似文献   

19.
在“上帝死了”这句话里,海德格尔与皮平关心的不是上帝而是人,不是永恒而是现代,不是信仰而是理性。对于尼采,海德格尔采取形而上学诠释,而皮平(Robert Pippin)则采取道德心理学诠释。两者有着相似的议程,即:他们都主张在语境中把尼采之言解读为关于现代性的隐喻。但是,这种相似性使得人容易忽视两者之间的根本分歧。海德格尔对上帝之死的解读最终指向理性之死,即:以理性为思想的最大敌人。在此,海德格尔实际上呼应着黑格尔在《信仰与知识》里借助“上帝之死”与“哲学之死”的隐喻提出的对康德式二分法的批判。但是,康德式理性的失败并非意味着理性本身的失败。海德格尔的推论可能太快了。相比之下,皮平的诠释在语境定位上与海德格尔有着一系列微妙而关键的差异。笔者试图在后康德哲学的视野里指出,这些语文学上的差异有着更为一般的哲学关怀,它展现着皮平对现代性和理性本身的乐观主义:现代性问题之和解还保留着一种历史的可能性,而理性是不死的。在这两种诠释之间,我们最终看到两条哲学之路的分野。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歌德《浮士德》与蒋子龙《蛇神》的结构艺术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