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主义在德国的兴起中始终与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兰克及其普鲁士学派就表现出了这种倾向。狄尔泰进行了历史理性批判,其实质是以历史意识取代形而上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历史主义越来越深地陷入相对主义危机。梅尼克为历史主义进行了积极的辩护,但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海德格尔对古典历史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生命在本源上就是历史性的。历史主义的兴衰表明了西方文明的困境。海德格尔把二战之后的世界称为"世界的黑夜",这是因为源于西方文明的现代技术潜藏着毁灭倾向,而这种毁灭倾向又可远溯于古希腊哲学的宰制倾向。世界的出路在于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浮士德》的作者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思想家。1749年8月28日,他出生于美因河畔的帝国自由城市法兰克福,1832年3月22日逝世于魏玛。在他诞生的时候,欧洲还处在以专制主义和启蒙运动为标志的时代,在他晚年的时候,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几乎在欧洲的所有的国家占有主宰地位,在他逝世的时候,法国大革命,德意志帝国的解体和拿破仑的失败已经过去多年了。这些世界性的事变,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歌德作为一个诗人、思想家,对此十分关注,从而对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萨特悲剧《脏手》(1 947)中虚构的主人公与其回忆录《保尔·尼赞》(1 960 )中的现实人物保尔·尼赞有着相同的出身、相似的经历 ,并且都执著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脏手》与《保尔·尼赞》都是萨特为其朋友保尔·尼赞鸣冤而写的。但在 1 964年 ,萨特与卡鲁索谈话时 ,已超越了个人友情和纯人道主义理想 ,指出了雨果 (亦即保尔·尼赞 )的思想局限并从共产党“同路人”的高度予以了批评。这种转变是萨特思想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墨经》“辩学”实质上是从墨翟的“辩乎言谈”发展而来的古代逻辑学。“辩”相当于“逻辑” ,“辩”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名”、“辞”、“说”。“辩学”的实质内容是“以名举实” ,“以辞抒意”和“以说出故”。“辩”同时具有思辨的意味 ,并由此而通上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浮士德》主题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关于《浮士德》这部极具歧义性的作品的研究,学界迄今仍显单一。浮士德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人物这一公认的观点,虽是由作品现实内容与时代精神自然概括出来的,但具有抽象化与单一化的严重缺陷。浮士德形象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反映了人类的普通精神。《浮士德》中具有一个“人性”的主题,它是作品的内在结构,将看似无序的材料贯穿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隐在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浮士德》研究商兑王国明《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上刊登的《艺术地把握精神世界的辉煌范例》一文,对《浮士德》的艺术成就提出了独到见解。文章指出:“以往人们对《浮士德》艺术成就的认识,都有意或无意地脱离了作品内容对艺术方法的规定性,从而形成了人们...  相似文献   

7.
歌德《浮士德》中的神秘现象及主人公的巫士身份,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评论界应有的重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现象加以论述:1.巫术的动机:歌德从被视为异端的神秘主义著作及活动和基督教正统观念中接受了关于“巫术”的矛盾界说:前者认为它是超自然的力量,后者认为它是“否定”、“毁灭”的代名词。2.影响的焦虑:这两种界说交叉影响着人物形象和主题,作者对浮士德既爱又厌恶,既肯定又否定。3.欲望与毁灭。伴随着浮士德欲望追求的是一系列的毁灭意象,歌德采用巫术题材的意义正在于对正统、秩序、权威乃至文明的反叛与否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揭示了长期受世俗传统蒙蔽的浮士德,在理智与智慧的趋使下,不畏一切困惑,遵循宇宙中运动的法则,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最终摆脱尘世恶俗的传统束缚而获得自我拯救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指出,只有熟悉德国民族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即哲学方面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无神论者歌德的伟大。并且说:“歌德只是直接地——在某种意义上当然是‘预言式地’——陈述的事物,在德国现代哲学中都得到了发展和论证”。这使我们自然地想起了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并启发我们进一步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巨著,以便充分理解和估价其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歌德原型角度来分析《浮士德》中浮士德的性格特征 ,让读者对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能从多角度去看这部作品 ,并能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是一位锐意求新的作家,他的《故事新编》是一部文无定体的小说集。鲁迅先生在书中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对传统的历史观念提出质疑和解构,并重新塑造那些为人熟知的英雄圣贤的形象,用所谓的油滑和反讽的手法实现对正统历史道德的消解,具有很强的新历史主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比较歌德与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突出了二位文学巨匠的共同追求--神即自然,自然即本体表现的"物我合一"的"大我"普遍圆满人格,并分别从民主的改良性和民主的斗争性的人格圆满定位中,确定"大我"的特殊具体涵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出发,分析庄、惠濠梁之辩的实质乃是对人之本源性生存方式的展露;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发了中西思维根本倾向上的殊异,说明在当代世界处境下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浮士德》这部作品洋洋大观,涉猎极广,出现了多样母题,如死亡与重生、爱情、巫术等,而行文紧凑,结构精巧,母题的纷呈没有影响其整体意韵,反而赋予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分析其中的主要母题,从全新的视野解读了这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5.
简短的评论是不能对这本全文只有125页的引人注意的著作作出公平评价的。本书是从已故罗马大学终身历史教授安东尼的意大利文著作译成法文的,译文是优秀的,原文本是一系列广播讲稿,在对从18世纪英国历史主义的先驱者到最后表现为意大利柯罗齐“绝对历史主义”的各种历史主义进行一次巧妙的考察和估价。在导论一章中,安东尼为历史主义下了定义,并提出历史主义的意义问题,特别是提出了迈因纳克  相似文献   

16.
歌德的《浮士德》,一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曹雪芹的《红楼梦》,精深博大,好似一个小宇宙,任你从那一方面去探胜,都不会空手而回。本文拟从美学的小径,作一次力不从心的攀援,以期拾得一两片哪怕是萎黄了的小叶。  相似文献   

17.
《南行记》中的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切近鲁迅所说中国新青年,同时也最切近世界性的浮士德精神的人物。我在《山峡中》中的经历,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浮士德冒险故事。小说全面展示了作为现代人的我如何在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不同的生活世界中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造就自己行动的哲学的内在机制,创造了一种永远向着未来展开的现代性伦理。  相似文献   

18.
自然神论的设计论证明建立在不彻底的经验论基础之上,它与经院哲学的本体论证明和宇宙论证明一起,共同构成了基督教理性神学关于上帝存在的三大经典证明。休谟对设计论证明的理论根据进行了毁灭性的批判,同时也驳斥了传统理性神学的各种证明。休谟的批判对于康德的宗教哲学和现代基督教神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从理论和实际论述了一种习题课教学法──“错误”导引法。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习题课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