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安业乡紧邻县城,地处公路沿线,自然条件较好,近几年国家在财力、物力扶贫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由于忽视了人口控制,致使年年扶贫年年穷,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100元左右,贫困户占到全乡总户数的90%以上。1986年,新的乡党委班子建立以后,一手抓扶贫致富,一手抓人口控制,把扶贫与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有效地开展了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 镇是我国最基本的经济单元之一,镇驻地是这个单元的中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87年底,我国已有建制镇10,280个。这些镇对于促进城乡物资、信息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注重了小城镇的发展建设,使这些建制镇驻地经济实力增强,吸引范围扩大,人口规模及构成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影响镇驻地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人口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  相似文献   

3.
选择“先老后富”的江苏省苏中沙沟、临泽两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两地农村家庭养老易产生纠纷但比例不高,农村家庭可以照顾老人但时间不能保证,两代人分居较明显,家庭养老潜在风险较大,但农民很少办理养老保险,当前两地物质供养成本低但医疗、丧葬等费用高。中国农村应当以家庭为养老载体,解决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完善养老保险方案,探索家庭养老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成振江 《南方人口》2006,21(3):14-17
一、山区人口的结构性矛盾及原因分析山区人口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结构性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正常现象,但总的来说处于失衡状态。由此产生的矛盾,将对山区经济社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一)人口老龄化问题山区老龄人口所占比例,1982年时仅仅是5.05%,2000年时已达到8.17%,到2004年更高达8.33%,已迈入老年型社会。山区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规模大、高龄化、经济发展水平低、“未富先老”等特点。这种较快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使得山区人口业已沉重的负担系数,在今后将显得更加沉重。2003年起,山区试行农村合作医疗,信宜市每年的…  相似文献   

5.
人口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受到外界偶然因素的干扰,而且存在内禀随机性。因而这个系统的长期行为,是难于准确预测的。或者可以说是不能准确预测的。而目前人们所采用的人口预测方法,实际上都会面临这个难以克服的困难。陈嵘等首次将 R/S 分析方法引入人口系统发展过程的研究,就绕开了  相似文献   

6.
1990年普查,全国共有人户分离的人口2135.6万,是1982年657.48方的3倍多。流动人口的大恒,不仅促进了各地劳务市场的发育,调剂了地区间的劳力供需,也改变着地区间、城乡间的人口分布,影响着各地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地区内部的流动人口依来源地与现住地的不同,可分成毛类:第1类由乡村流往城镇j第2类为城镇间的流动;第3类为乡村间的流动;第4类由城镇流往乡村。其中第二类对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有促进作用,第4类则有延缓作用。由于普查资料中没有流动人口依来源地与现住地划分的交叉表式,无法直接得到流动人口在城乡间的交流量。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对388名在读研究生关于生育调节(恋爱、婚姻、避孕、中止妊娠、分娩和生育)的知识、态度和实践调查结果;已婚研究生生育健康状况,存在问题及有关建议。本调查报告为研究中国研究生的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西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与对策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西部目前的社会救助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西部农村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所呈现出的社会救助发展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国内外经验,进一步提出了构建西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试论山区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以秦岭山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震峰 《西北人口》2002,(3):14-16,26
人口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本文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秦岭山区人口问题存在的原因,指出人口问题对秦岭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并对如何解决人口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试析影响少数民族生育的文化基因──以贵州少数民族为例杨宗贵影响少数民族妇女生育的文化基因相对于汉族而言复杂得多。贵州世居民族就有十几个,各个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居住地域、不同的经济文化特征、不同的心理素质、不同的道德规范、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生活习俗等等。...  相似文献   

11.
对大城市外来劳动力流入的思考──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资料和有关调查统计资料,以极具典型和代表意义的北京市为例,对大城市外来劳动力的群体特征、外部就业环境、城市的潜在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认识中国现时期这一重要人口现象作出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2.
人口城镇化动态分析模型浅探──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城镇化是一个人口由乡村聚居向城镇集聚,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转化:(一)地域转化,即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二)职业转化,即由农业转为非农业;(三)生活方式的转化,即由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向城市现代生活方式转化。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是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分析人口城镇化的动态过程及影响因素,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探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对加…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供需矛盾及其转移形式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利用第一手调查资料,分析了农村劳动力供需五大主要矛盾,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形式,提出了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走过30年的特殊历史阶段,面对政府要求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群众呼唤提供优质服务、人口计生行政部门推动拓展服务领域等新任务,各级技术服务机构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加强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能力,找准发扬"火力"的最佳位置,是当前各级技术服务机构特别是县(乡)技术服务机构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鉴此,从2012年3月下旬  相似文献   

15.
多中心协同反贫困治理体系研究--以滇西北边境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解决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是中华民族实现小康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扶贫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创新。在对传统的反贫困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挖掘传统扶贫治理模式“家长式”、“政府独揽”及“责任独担”的“单中心”政府包办模式的弊病,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结合滇西边境山区扶贫治理现状,提出构建以地方政府为扶贫开发主体,非营利组织、国际和本土扶贫NGO、社会组织、个人及政府内部各部门间共同协作的多中心协同反贫困治理体系及实施的对策与建议。该体系的提出有助于丰富我国本土反贫困治理理论,拓宽政府反贫困治理模式的视野,以加速实现特困地区的脱贫。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了农村排斥力、城镇吸纳力、乡村就地转移力等三大内动力对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农业人口必然会向非农产业转化。但在不同地区,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化的强度、转化的方式及转化的规律各不相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农业人口转化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探讨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了解其人口转化的现状、特征及规律,对指导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对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问题进行研究。一、转化强度人口转化强度受一定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区…  相似文献   

18.
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特征与社区化管理──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是近年来城市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上海为例,以对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特征分析和类型划分为基础,阐述其管理意义,并在社区理论、人口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内容、模式、机制和保障条件,并试图建立起社区化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郊区农村劳动力变动态势分析──以上海农村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地处大城市近效的上海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特征,会对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量预测方法,对农村劳动力的变动和转移态势进行研讨。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1.劳动力总数呈不断减少趋势1978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76.2万,1985年已降到了268.5万,到了1995年又继续降到230.4万,17年内净减少了100多万。据分析,导致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农村劳动力增长率趋缓。1995年的人口出生率已降到0.05…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增城市为例,针对大都市边缘地带人力资源配置和开发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及经济发展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