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度文明建设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文明是存在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第三种文明形态.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的文明,也包含一定社会形态下具体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体制的文明.其实质是法治文明,因而具有民主、制度权威、平等与公正、宽容与大度的内在规定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由人治文明向法治文明、由政治灌输文明向政治制度文明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目前基本的制度框架包括三个层次:宪法层次、法律层次、行政法规和规章层次。从制度本身的性质来说,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行政制度和经济制度。中国的政治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相始终的渐进过程,但在3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制度性问题,特别是社会转轨时期容易产生的"制度漏洞"问题则亟待通过制度安排认真解决。中国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依据宪法和社会发展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和渐进式地进行。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基本上分为三个层面:价值理念、政治制度和行政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人民政府模式",强调"规模适度化政府",这是由中国社会现实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是提高政府效率的基本因素。我国社会主义公共机构的民主化制度建设将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就是不断实现"人民主权"的过程,这一理念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贯穿这一过程的主要线索。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以政治发展的基础性、连续性、重点性三个特征为主要内容,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健全和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和制度,扩大选举的广度和深度,以此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执政党建设在当代中国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因为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要取决于政治发展的水平。从最基本的权力关系——党权、政权和民权的关系出发推演当代中国执政党改革的内在逻辑以及几个核心问题,可以肯定:(1)执政党改革最重要的功能是具备吸纳社会力量的能力;(2)执政党改革需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而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市场规律;(3)执政党改革的基本目标和途径是民主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战略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战略是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模式、途径等问题做出总体谋划和构想。政治发展战略同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联,对国家的政治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明确界定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的内涵、逻辑起点、主要内容,以及中国政治发展所面临的难点与实现途径,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和完善现有的基本政治制度,发挥现有政治制度的优势,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加强国家有效控制,进一步完善自律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扩大选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综合推进、协调发展的改革途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6.
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而言,成熟民主国家和后发国家这两种政治发展模式都有其时空条件的特殊性以及经验移植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哪种发展模式更适合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成为海内外中国政治发展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检视海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得出一个基本观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选择的研究要在既有政治理念的理论逻辑下进行规范的学理探究和学术性论证,从横向的国别维度和纵向的历史维度,总结评价成熟民主国家和后发国家成功的政治发展经验,汲取对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深刻启示和有益因素,以及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唯如此,才能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逻辑,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使街头政治异常活跃.晚清街头政治对当时的社会政局和制度变迁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也为当代中国政治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政治共识"是指一定时空环境内人们对包括政治体系、过程和政策在内的广泛议题的共同或共享性认知,是一种系统性、结构性的观念存在。对当代中国来说,结构性政治共识的构建要求在历史、现实与理想的相互关系中构建新的时代共识;从多元与一体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空间共识;从理论与道路的相互关联中构建合法性共识;从政治主体的社会属性出发构建主体共识;从制度(区分功能的)合理性与制度(整合功能的)有效性出发构建制度共识。  相似文献   

9.
政治沟通是指政治信息、思想和态度在政治系统的输入、交换、反馈、输出的过程。政治沟通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鉴于当前农村政治沟通中存在着渠道不畅、透明度不高、成本加大、不平衡性以及主体权益缺乏保障的现状,推进和谐农村建设,应遵循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乡人代会、村民会议的权力地位,拓宽沟通渠道;对沟通主体的功能、角色明确定位,防止错位现象的发生;从提高村民科技文化素质入手,规范沟通主体的行为方式;增强社会资本,加大沟通的自我矫正力度。通过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检察制度的设计理路及改革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检察制度是以列宁法律监督思想为指导、在学习和借鉴前苏联检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后还吸纳了大陆、英美法系国家检察制度中的一些合理性因素,同时承继中国政治法律文化传统并结合基本国情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改革贯穿于当代中国检察制度发展的全过程,这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司法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和法律全球化的必然反映.建国60年来,中国检察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49年11月--1982年12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初步建立;二是1982年12月--1997年9月,检察职能、职权及其运行程序逐步得到完善;三是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至今,检察改革进入创新发展检察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的关键性阶段.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检察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以及检察制度改革方向和路径的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1.
参政党民主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和优势,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形式之一.本文对参政党民主监督的有效性进行了理性评价,对其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同时提出了增强有效性的路径:拓展民主空间,营造民主监督的氛围;激活政党特性,强化民主监督的能力;创新形式方法,提升民主监督的力度;加强机制建设,增强民主监督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政治信任是指在直接或间接互动的基础上,民众对政治体系相信、托付和期待的一种政治心理.在历时态上,政治信任可分为传统、过渡和现代三种形态,它们的根本分野在于政治信任结构中人格信任与制度信任的权重.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整体社会相契合的是传统色彩浓厚的政治人格信任;改革开放以来,与转型社会相适应的是过渡形态的政治信任,其表现为人格信任日益消解,制度‘信任逐步成长.两种形态的政治信任前后相继,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变迁的基本图式.  相似文献   

13.
"强者/弱者政治学"是由包利民教授提出的政治理解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以沟通与理解古今政治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尝试为当代政治状况的组织化问题提出一种应对方式--这就是加强对"弱者政治学"的关注.在当代的语境之下,这样的取向具有其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晶  刘国辉 《社科纵横》2011,(8):142-145
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等是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而在诸如政治领导、会议分析、队伍建设、岗位责任和动力激励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如何构建,则是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建设中需要重点筹划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研究和探讨多党合作制是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现实需要,是当代中国的重大政治理论课题。本文论证了多党合作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阐明了多党合作的具体历史过程,论述了多党合作对开辟新中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安定团结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所发挥的历史性作用。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历史经验,论述了多党合作制带有规律性的基本特点,提出新时期坚持多党合作制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和应当注意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制度经济学探讨了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制度性功能、成功意识形态的特征、在维持国家稳定中的作用以及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中国学者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的理论解读主要涉及意识形态与理性选择的关系、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内在机制及功能限度、意识形态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等.此外,学者们还对诸如意识形态起源、意识形态产生差异的原因、意识形态成本等问题做出了与西方学者不同的诠释.总体而言,我们对于该理论引介和阐释较多而应用较少,其实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弥补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理论重政治与社会功能而轻经济与管理功能的不足,可以用其来分析中国很多的现实问题,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制度变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李抒望 《社科纵横》2012,27(12):1-4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一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8.
地域风情由风俗人情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构成.中国地域广大,传统地域风情具有多样性.其形成和嬗变原因既各不相同,又彼此关联.政治导向、自然条件、社会环境、要人影响在地域风情形成过程中作用突出,而移民、迁都、交通条件变化和官员行政作为在地域风情嬗变过程中效应明显.自然生存环境很难人为改变,而风俗人情既由生存环境决定,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并反过来影响生存环境.传统地域风情的不同是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地区差异的基本原因,对推动中国当代社会的平衡、互补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研究传统地域风情,可以促使人们进一步按照规律行事.风俗人情是可以改变的,因而推动当代社会的地域平衡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当作基础工程来做;自然生存条件是很难改变的,因而推动当代社会的地域互补发展,要因地制宜,构建若干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模式.社会进步的平衡化、互补化的基础是发展.一方面,加快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作为基础策略;另一方面,加快社会进步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地域自然条件出发,选择发展模式,确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马忠 《社科纵横》2014,(4):145-150
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应当引起重视和强化。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研究的内在要求,是当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使然,而且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效果的需要。语言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特征、功能等基本问题做出更为细致、有效、可靠的解释。其具体方法包括语义分析、修辞研究、语言比较研究、语言发展研究、语言统计方法等。  相似文献   

20.
法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法律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法律规范与制度、法律设施等为内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内在矛盾与冲突主要存在于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等隐型结构层面,这种内在冲突的根源在于不同法律文化的物质依附性和政治功能性不同.要解决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冲突,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中国公民的法律素质,提升整个社会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