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的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一生任职颇多,他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老有所为。然而,事与愿违,在他59岁时,牙齿先后脱落。有位医生告诉他,最多只能再活两年。赫胥黎很了解自己的身体,于是精心设计了一套自我保护方法。首先,果断地停止了他的解剖工作,以减轻体力的巨大消耗。后来, 相似文献
2.
入秋后,朋友提醒我:"别忘了吃萝卜!"其实用不着他提醒,那一阕"天交九月九,大夫犯了愁,家家吃萝卜,病从何处有"的竹枝词,他还是从我这里抄去的呢。初秋吃萝卜能祛除盛夏心中的火,民间有"萝卜就茶, 相似文献
3.
4.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每年肿瘤发患者数己达160万左右,由于缺少早期特异性临床表现,大约2/3的患者初诊时病情已经到了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最佳时机,部分患者不得不依赖化疗放疗方法进行治疗,改善预后,尤其是老年肿瘤患者,采取化疗方法的更多.…… 相似文献
5.
6.
“自我”贯穿《草叶集》的始终,它也是研究《草叶集》不可忽略的概念。惠特曼的“自我”与史学、文学、心理学等范畴的“自我”不同,它包含“个体自我”“美国自我”“普遍自我”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自我”自成整体,不可分割。但每个层面的“自我”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草叶集》中的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市257名中小学生为被试,对自我效能、成绩定向、任务定向、不确定的控制感、外部归因定向与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即自我妨碍、防卫性悲观(包括防卫性期望和反思)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和外部归因定向对自我妨碍策略有显著预测作用;成绩定向、不确定控制感、和外部归因定向对防卫性期望策略有显著预测作用;不确定控制感对反思策略有显著预测作用;自我妨碍、防卫性悲观策略都对学业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魏树东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1):20-23
现象学的“自我”观主张这样一种主体性理论:人的一切知识经验都是从“自我”出发所获取的,除此之外,我们至今尚未找到一个可以为人类普遍适用的认识的出发点。“自我”是由多个同一性(他我)叠合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创造的过程。“自我”始终存在于渗透着群体价值的交往与建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9.
吕文硕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2):70-73
在民间借贷中出借人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很重要。本文对出借人在出借款时、合同到期后、诉讼阶段的自我保护问题 ,依据有关法律 ,结合司法实践和经济生活实践 ,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旨在对民间借贷活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许恒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3):115-116
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近几年来 ,幼儿事故时有发生 ,严重地威胁着幼儿的健康与安全。因此 ,为了确保幼儿安全与健康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既是新《纲要》的要求 ,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本文从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探讨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敬欣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观是在哲学、心理学有关“自我”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 ,把“自我”看成是能动的、积极向上的统一体 ,认为“自我”的力量是巨大的 ,强调自我潜能与人性的充分发挥 ,充分展现了人类善良、自由、积极向上的一面。但由于忽视社会文化、脱离社会实践 ,这种自我实现最终只是一种虚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我实现离不开社会实践 ,是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 ,通过自身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人格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由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 ,特别是因委托代理问题而导致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 ,尤其需要投资者加强自我保护 ,建立有效的投资者自我保护机制。风险投资中的投资者自我保护机制主要包括 :对投资组织人及投资组织形式的选择 ;多阶段决策程序 ;专业投资、组合投资、联合投资与分期投资 ;复合投资工具的使用 ;对创业企业管理的监督与干预 ;灵活的退出机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吴晓番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3(4):10-15
中国哲学很早就对“人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古典思想的理论前提和逻辑各有不同,但各家各派都主张某种程度上的“无我”之说。从毋我、无已到无我,对自我的消解和否定构成了其中共同的趋向。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我是整体主义的自我。自我理解的差异构成了人道主义的古今之辩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李喜梅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2):66-67
保险消费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的特点,如保险商品是无形产品、保险交易采取非即时结算方式、保险关系通过保险合同维系、遵守最大诚信原则等。保险消费者应针对保险消费特点实施自我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15.
温纯如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
本文从康德自我学说出发,阐述了费希特自我学说中绝对自我“三位一体”思想的形成和演化。费希特通过绝对自我的确立和本原行动的辩证法,把绝对自我本身的发展以纯粹自我──理论自我──实践自我诸形态展现出来。他把康德自我学说的真、善、美的横向联系改变为纵向联系与发展。从而它使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达到了统一,进而把康德的能动的主体性理论推进到辩证发展的方向。费希特这一理论成果影响了后来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17.
胡春莲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7-19
毕淑敏是新时期以来一位重要的作家,其散文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视角为中国散文界增添了一缕清新的空气。她的散文,注重表现心理健康,表现人格的健全发展,突出表现了她独有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8.
面对现代人丧失自我之后,如何去把握和建构自我,昆德拉在“遗忘三部曲”中提出了新的见解。《慢》中提出快与遗忘易使人失去自我,只有在慢与记忆中才能回视存在。《身份》表明现代人变换身份的生存方式只能导致自我的遗失,建构自我身份还需还原自我本真的存在。《无知》将流亡者想重回故土去确证自我的梦彻底打碎。“遗忘三部曲”似要表明人随时随地都在追寻自我的建构,但无论何时何地人都无法建构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20.
方明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4):30-34
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流心提出“自我的他性”是由于个体在商业实践中的结构位置错位而导致的人格的断裂。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来审视“自我的他性”,认为“自我的他性”并非“自我的迷失”,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的重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