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人文化价值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如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一样。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文化价值观,即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个客体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评价其效用的认识。作为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可以确定群体或社会选择什么样的生存形态、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大而论之,一个民族的历史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莫不同其所持的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内耗”引用于社会学,是指领导班子这个群体中每个成员,在完成同一组织目标的进程中,不是相互支持配合,而是相互猜忌、顶牛,从而影响了最佳整体效应的发挥。这种发生于领导班子中的内耗现象,大则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总体目标的实现,小则影响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日常建设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可见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3.
民族意识与抗日战争满铁昌,顾克志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心态,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在社会关系与民族关系中的地位的意识,是对民族利益,本民族与其它民族相互关系的理解。它使得本民族的成员,在情感、思想和意向上发生认同”。①它的核心是每个民族成员都对...  相似文献   

4.
审美能力是人类文化层面上的高度特殊化了的精神过程。文化格局以及文化群落所造成的集体表象和情感认识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们造成原始民族想象力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它们各自特殊的审美能力,形成了审美能力的群体意识,导致了某一群体共同拥有一套情感标准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情感判断的无限差异。原始人审美能力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功利和非功利活动分化的开始;各民族之间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活动是独立发生的,它们有其相对的自律性。人类审美能力的群体生成过程独立于其他能力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宗亲(Lineage),亦称“宗族”,通常是指源于同一父系祖先的若干直、旁系后嗣所结成的亲属关系或群体,国外文化人类学家常把这种亲属群体类比为较一般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更大的群体现象,比如1877年摩根(L.H.Morgan)就曾用“姓族”(Gens)一词来指代这种群体现象,认为它是出自于同一姓氏祖先的后嗣,摩根的这种对“姓族”的界说除了强调同一祖先的血亲关系之外,更突出了这个群体内部成员具有同一姓族名(a gentile name)。因此,宗亲关系的内核是基于遗传学上的血缘关系,而其外在界定标志则是姓氏和族谱。 由姓氏和族谱所规范的宗亲关系网,自古以来在维系社会尤其是社会结构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姓氏在古代中国社会就起着别婚姻、明世系  相似文献   

6.
杨立雄 《社会》2004,(11):55-59
作为一个游离于社会边界的共同体,黑客对主流社会文化持强烈的怀疑态度,形成独具特色的、与当代商业文化背离的亚文化。他们坚信"所有的信息都应该是免费的",在虚拟社区,他们无视知识产权,每个成员散发文本、图像、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学词汇中,英文Community 常常译成“社区”,俄文通常译作“共同体”.莫斯科俄语出版社出版的《俄英词典》上俄文的第一个英文解释就是Community.Community 这一词是西方社会使用得较为普遍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内容偏重于社会地域共同体。在苏联社会学论文集或文献中,所见到的“共同体”这一词,通常在词前都加上一个定语,因此,严格地说,他们没有把共同体作为一个单独的社会学概念。例如,用于社会地域研究的社会共同体叫社会地域共同体;用于民族、族类研究的民族、族类共同体、语言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文化分布区共同体等等,在共同体前都加上一个定语使用。但苏联社会学文献上对社会共同体的概念的表述与西方社会学“社区”的概念颇为接近,他们认为:1.社会共同体是个人群体和社会系统功能作为社  相似文献   

8.
问题的提出 许多学者都认为,日本人的集团归属感和内聚心理,是日本民族的显著特性之一,是日本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并认为它在日本的现化化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的确,日本人的群体意识是日本国民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至今,仍作为一种民族特性和  相似文献   

9.
孔华 《社会工作》2012,(8):44-46
文化能力是社会工作者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在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建立与维持,界定案主的问题与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学科,民族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带有独特文化的民族成员。因此,民族社会工作者的文化能力在民族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并提高自己的文化能力,提高服务的质量成为民族社会工作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围绕民族社会工作者文化能力培养这一主题,从文化能力的概念与内涵、培养文化能力的必要性、文化能力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假设以及文化能力的培养途径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民族社会工作者的文化能力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拉丁美洲文学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拉丁美洲国家都经受了二、三百年的殖民地统治,民族文化受到长期压制.宗主国的文化统治了各个方面,它们甚至不允许殖民地有自己的文学.所以说,拉丁美洲的民族文学是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意识同时产生的.拉丁美洲文学由于基础薄弱,缺乏民族传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模仿现象.但是,随着民族意识的不断高涨,民族文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形成一个接一个的文学创作高潮.特别是拉丁美洲新一代的作家,他们的创作热情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导致他们逐步摆  相似文献   

11.
龙庆华  段全武 《社科纵横》2011,26(7):103-105,108
云南境内外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随着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的稳定及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边疆地区境内外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跨境民族之间的社会互动日趋频繁。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关系到该民族成员对民族国家现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的态度,直接支配着一定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对于构建云南边疆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和集中化表达,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是民族节日活动的精神性特征。民族节日t的文化展演强化了共同体成员对民族价值观的道德记忆,民族的道德记忆不仅有利于共同体伦理关系的延续和扩展,激发共同体内部的团结与和谐等道德力量,而且是民族身份认同的伦理基础。道德记忆是民族的道德知识,在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的过程中,道德濡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马伟业 《学术交流》2006,1(8):173-176
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意见:即认为凡是30年代在东北生活过的作家都是该群体成员,认为他们彼此与鲁迅的关系和鲁迅的扶植是联结群体的精神纽带,认为群体存在的时间是从1936年初到抗战爆发,认为群体在艺术上尚未成熟等。其实该群体是由10多位在东北沦陷前后从这里走出的小说家组成的,联结他们的精神纽带,是他们生活在相同的地域环境和相同的历史条件所促成的相同心态。该群体在1936年形成后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其文学创作的艺术水平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丰富多采、意蕴丰富的传统节日 ,并通过传统节日的运作 ,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中国和日本也不例外 ,均拥有各自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蕴涵充实丰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奔流之中 ,形成并发展了众多的民族传统节日 ,这一文化遗产无疑是振兴中华 ,复兴国魂的强大动力。日本岛国由于地域关系 ,历来受大陆中国文化影响尤甚 ,历史上随着全方位学习中国文化热潮的兴起 ,节日文化也传到了日本。他们经过吸收、改造并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意蕴 ,从而形成…  相似文献   

15.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中、日神话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民族精神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 ,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氏族社会的各种宗教行为和神话都不是真正个人的东西 ,他们实际上是某种集体意识的表现。”1 因此 ,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 ,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  中国和日本 ,作为隔海相邻的两个东亚民族 ,在其文化的史前时期 ,都曾经产生过丰富而美丽的神话 ,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日神话各有其形成的本源 ,无论在内含气质或外观形态上 ,两者皆不尽相同。中国神话庄严而含蓄 ,洋溢着人与神斗争的色彩 ;日本神话勇武而外露 ,显示着…  相似文献   

16.
宋丽 《社科纵横》2006,21(12):134-134
京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的精髓,京剧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艺术形式,使其具有教育人、陶冶人和愉悦人的作用。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是对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对青年民族文化艺术的教育和熏陶,对于传承中国京剧艺术,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他们对于京剧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将来,影响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光大,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5,(6):116-123
华夷一体是元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特色。元代文坛,蒙古、色目文士大量涌现,他们有着四海为家的民族性格,所作纪行诗,多为亲自游历,有感而发。纪行诗在西北、东南的地域表现上,都有所开拓,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且诗风多质朴自然、清丽喜人。在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的民族文化传统作用下,少数民族诗人喜爱山水,善用拟人笔法,与山水风物深相契合。在混同华夷的文化环境下,上京纪行诗、奉使诗、奉祀诗也大量出现。从元代华夷一体的历史现象、少数民族诗人群体的贡献等维度探析元代纪行诗繁荣的原因,庶几可为中国多民族文学史的书写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外在标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化体系,中国和印度虽处在相近的地理位置,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但两种文化却不尽相同。比较中印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精神追求上的“伦理道德”与“宗教解脱”,民族心理上的“凝聚同化”与“宽容包容”,我们发现,印度文化是具有极大包容性、强烈宗教性、深刻内省性特质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20.
石群勇 《社科纵横》2009,24(2):53-55
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自为体系,是一种制衡存在。文化的稳态延续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稳态延续不是按简单平衡的方式去实现的,而是一个“制衡”的过程。民族习俗作为文化系统中组织层面的非强制性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文化的自然延续去节制社会成员的生产消费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习俗就是一种制衡存在,是文化制衡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民族习俗的执行过程就是文化制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