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文学和学术实绩是一种带有整体意义的现代创造,具有不可分割的生命关系,但悄然兴起于20世纪末叶的"国学热"及其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形成的价值评判标准,对于鲁迅研究至少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现实影响:其一,由冷转热的"国学"蕴含着唯古是崇的价值标准;其二,遭遇"国学大师"与鲁迅实际学术贡献的有限确认;其三,"纯"学术的眼光不仅低估了鲁迅实际的学术水准,也人为切断了鲁迅整体性生命追求中学术与文学的血肉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遵命文学”是鲁迅肯定过的文学口号吗? 多年来,在鲁迅研究中,有不少人曾对“遵命文学”津津乐道大做过文章。说鲁迅的小说是“遵命文学”,还称颂鲁迅是提倡写“遵命文学”的第一人。这样“遵命文学”一旦和鲁迅的名字相联系,就变成了“神物”,被宣传得震天响。什么鲁迅因“高歌”“遵命文学”而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公开地自觉地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予以确立的典范。”什么写“遵命文学”是“鲁迅的战斗传统”,而“鲁迅这个传统也就成了‘五四’以来的最可宝贵的传统。”什么这种“‘听将令’的遵命文学”是与“转嫁到鲁迅身上的‘艺术的生命是  相似文献   

3.
“国学”究竟是指中国固有学术还是中国学术,即近现代学术是否应当包括在内,是百余年来数次“国学”论争悬而未决的问题。民国时期有关“国学”究竟是“国故学”的缩写还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的争持,透露出了这个问题的内在纠结。由于反对“整理国故”的声浪渐高,支持者中的新派学人强调“国学”的全称应为“国故学”,“故”字不可省略,以彰显其批判性和进步性;而反对把国学当作没有生命力的古董来看待的学者,则提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不仅包括古代学术,还理应囊括现在与未来,“国学”应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开放概念。在反复的辩难中,“国故学”与“中国学术”的概念争持,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时间的界定和价值的论断,因关乎具体的治学方法和学术理念,而出现互相渗透乃至颠倒的现象,对我们今天的“国学”讨论依旧极具启发。  相似文献   

4.
伊藤虎丸的鲁迅研究具有独特的思考路向和理论发现。他对竹内好和丸山升忽略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学发生和鲁迅“原点”问题的倾向,提出了质疑与批评,通过对鲁迅留日时期思想的形成跟当时日本流行的西欧思想和文学之关系的探讨,提出了所谓“原鲁迅”命题,并将鲁迅留日时期所获得的思想与其归国后的文学活动联系起来,发现了在其背后的作为影子的“鲁迅与明治文学”的存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探寻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艺术价值形成机制为目的,通过文本分析后认为:第一,在小说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中,实际产生了回忆主体和体验主体两个第一人称,并形成了两个时空的宽阔对话空间。第二,这个对话空间是在“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中展开的,在“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中,鲁迅开掘出对于生命轮回的感受与悲剧性的幻灭感,以及对于希望的思考等等形而上的意味。进而认为,《故乡》艺术价值的顶点是在这种形而上意味中所呈现的“自我辩驳性质”。这正是鲁迅深刻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演讲稿,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一向被讲魏晋文学的人视为重要参考资料。我这次本着“八面受敌”的精神去读它,从中得到一些有关古代文学教改的启示。现缕陈如下: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五四文学传统的最重要之点,是以人文精神与启蒙主义所构成的价值取向和创作风范;“反传统”与之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新传统尽管经历了三四十年代及建国后十七年漫长时间的断裂,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从“伤痕文学”到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几乎都是沿着五四传统演进的  相似文献   

8.
《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先生的文学史名作,也是一部未竞之作,颇具检讨价值。第一,是书未能写完有主、客观方面的多重因素,它并不能完全代表鲁迅的实际学术水准。第二,是书书名导致了种种歧义,歧义发生的根源在于鲁迅自己的不缜密界定。第三,是书对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借鉴甚多,但不赞成其文学观念;鲁迅的文学观念有其进步性,但在处理中国上古文学的实际时,也有局限性。第四,是书与胡适《国语文学史》在文学史观念上颇有差异,鲁迅对胡适文学史观有部分否定和间接修正。  相似文献   

9.
论鲁迅“自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为自己文集所写的“自序”是一类具有特殊魅力的文章。其中蕴含着鲁迅个体生命感觉、生命姿态、生命方式 ;可追寻鲁迅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中形成自己人生哲学的精神过程 ;还可在其特殊的艺术融化力中 ,发现鲁迅艺术酿造中的两个重要因素 :“幻化”与“夜”。  相似文献   

10.
李钧 《东方论坛》2008,2(2):46-49,62
以生态文化学观点考察鲁迅林语堂学案,会发现: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实际上是五四“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内在冲突与悖论,即精英启蒙思想与民主自由思想的内在冲突。它们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互补性,但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文学史对鲁迅与林语堂的文学观给予了高下与正误的判定。而鲁迅林语堂学案又是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的潜在延续和隐性表现,林语堂则充当了一个替代性的标靶。今天重提鲁迅与林语堂学案,力图放弃文学史写作中的一元政治意识形态标准,使文学研究的标准回到审美,回到和谐。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于 192 7年 7月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讲演 ,既是一篇研讨魏晋文学的重要文论 ,也是一篇讨伐专制独裁的战斗檄文。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对魏晋一代文学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深刻剖析 ,其中对晋末诗人陶渊明的评论尤具学术独创性。全篇讲演运用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 ,至今仍不失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王富仁的鲁迅研究提倡“回到鲁迅”“回到文学本身”,强调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不仅是中国反封建“政治革命的镜子”,而且首先应该是“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以此为基点,王富仁建构了重新阐释鲁迅的学术系统,这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鲁迅研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富仁指出,鲁迅毕竟是一个作家,他的根本价值在于从文学的角度促使人的精神觉悟,进而从思想启蒙的层面影响中国社会革命的进程。鲁迅的思想高度代表了“五四”思想启蒙的高度,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化自觉的高度,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进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的“拜伦”言说,成为后来在中国传播和接受拜伦的重要基础。它所建构的拜伦思想、精神、文本及意义,影响到中国对拜伦的言说及其价值评判。沿着鲁迅的思路,近百年来对“拜伦”的接受历经了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化,再回归到文学经典的过程。“拜伦”言说也受制于社会历史语境和言说主体的牵制。由此可见,鲁迅的“拜伦”言说及其被言说,隐含着当代中国学术向度与政治限度的博弈,拥有学术阐释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该文围绕鲁迅提出的“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着重探讨鲁迅如何抓住时代特点,沟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阐明时代潮流与文学的价值取向,从而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其意义不仅指出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出现一大转折的历史现象,而且由此拓宽了魏晋文学的研究层面,为中古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实验主义”所衍生的“实验的精神”,是五四“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建设的精神动力和现实杠杆。在“文学的国语”的形成过程中,创造全新“标准国语”的历史任务促使新文学作家不停尝试;在“国语的文学”面临挑战之时,五四先驱以“科学家的试验方法”,以实际成果验证白话文学理论。此外,国语文学价值、国语与文学互动设想的证实,也都离不开“实验的精神”的激励。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学研究中,“国学”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的基本指向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探寻。由于研究者不同的学术背景、价值取向和致思路径,国学研究中又存在着分歧与争论。本文从对“国学”成立前提的聚讼、“国学”研究层面的交叉、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混淆三个层面对近二十年来关于“国学”内涵的研究进行述评,以期为进一步剖析“国学热”这个文化现象提供一个基础性反思。  相似文献   

17.
2011年鲁迅思想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其精彩论点主要有:王富仁痛彻地感到中国现在比过去更加需要鲁迅;张福贵认为鲁迅的本质精神即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刘家鸣指出辛亥革命一直是鲁迅内心深层的情结,丁辉却认为对于辛亥革命鲁迅基本上只是个旁观者;李泽厚与刘再复指出鲁迅的总特色即在于“提倡启蒙、超越启蒙”;周楠本认为两个口号的论争其政治历史的意义要远高于文学的、学术的意义,曹振华则提出要从新的历史角度重新确认“左联五烈士事件”与“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孙玉石认为山田敬三以“无自觉的存在主义”视野进入鲁迅研究是具有某种“先行”的意义和价值的,孙郁则指出鲁迅无疑是一个忠实于存在、历史和自我的人;郜元宝认为我们有两个圣人,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应当既打孔子牌,也打鲁迅牌;田刚则指出,作为一个巨大的精神性的存在,鲁迅仍然在延安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精神核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托洛茨基的文艺思想对鲁迅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20、30年代鲁迅的“革命文学”观和“‘同路人’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但是,鲁迅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实际,对托洛茨基的文艺思想又进行了必要的扬弃和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期,在“充分世界化”的过程中,“英美派”知识分子借助西方文明置换中国旧有文化的时候,鲁迅却对西方文明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别于“英美派”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在文化、文学领域内,“英美派”知识分子强调充分欧美化,而鲁迅则根据中国人与西方人生存境遇的不同强调充分中国化,具体体现在文学领域内就是“英美派”重输入,鲁迅重输出。  相似文献   

20.
沿着启蒙个体生命本位的思维脉络,梳理鲁迅对启蒙怀疑与反思的矛盾历程,阐释启蒙终极指向生命自由旨在实现"生命回归"的精神内核;从生命存在的"自我中心"的困境和中国历史文化沉积造成的生命个体本位缺失两方面,探讨启蒙在中国的道路艰难与漫长的根本原因;同时分析启蒙与文学的深度契合关系,以及鲁迅的文学超越启蒙性界定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