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翻译受到译者所处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译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贯穿翻译的全过程。首先,翻译选材同样受译者所处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其次,译者对翻译策略的取舍同样受译者所处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以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为例,论述了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的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翻译史上以"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但文学翻译因其译作者存在对原作理解的不完整性、不同时代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的时空差异的特点;同时,各个时代的读者也存在其特定时代读者的需要,因此,文学译作具有未完成特性。重译或复译是文学翻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女性译者代表的冰心在文学翻译方面的成绩十分卓著.在国内外翻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影响下,她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着自己的理解.通过分析冰心的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结合她在《园丁集》译文中的翻译实践能更好帮助读者理解冰心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模糊性是文学翻译的客观属性,它体现在文学翻译的各个层面:从译者对原著的理解过程、转化过程以及读者对译文的评价过程都包含着模糊性。正确认识文学翻译的"模糊性"对指导文学翻译实践和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蓝诗玲、威廉·莱尔、杨宪益三位译者的英译本中的中国古代科举文化词汇的翻译探讨三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策略和读者考量。研究发现:三位译者在翻译科举文化词汇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些策略的选择与译者的翻译目的相关。蓝诗玲和威廉·莱尔在翻译中采取了让译文接近读者的策略,考虑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从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视角来看,莱尔和蓝诗玲的译本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一般说来,产生创造性叛逆的原因有三种:一、不同社会之间价值观、道德观的差异;二、译者的主体性;三、文学翻译作品的审美要求。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原文、原语及目的语文化语境等制约因素的限制。正确理解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就应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因素的同时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以便在最大范围内达到翻译目的并取得良好的文学、文化及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7.
从美学的角度对文学翻译的过程加以剖析,说明:文学翻译,作为一门艺术,离不开译者的审美意识,文学翻译的过程,即是译者对原作审美理解和审美表达的过程。本文以诗歌为例,探讨了再现原作的意境美和形式美的某些美学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寒山诗歌与余华小说经过英译译介,均突破了在源语文学中的旧有地位,在译语文学体系中获得了新的文学生命。通过对比二者的译介背景、文本特点和翻译策略,发现前者是禅宗启迪,后者是回归文学母体;二者都是经过第三条线路到达译语文化;均由熟知译语语言与文化的L1译者翻译;在文本翻译过程中,寒山与余华各有的多个L1译者都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均对语言细节地方做出了独到的翻译理解,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翻译文学作为特殊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译者的诠释理解和语言转换后已经成为了相对独立于原作的个体,理应拥有相对独立的文学地位。翻译文学相对独立地位的确立有赖于译者相对独立地位的确立。译入语环境中译本和原作者是真实存在的,而原文本和译者成为附庸,这无疑是一个悖论。译者的主体差异和主观诠释决定了译本和原文本质上的不同,译者通过赋予译本新的意义来占有译本。本文旨在通过对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来论证翻译文学的相对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对原作进行再创造.阐释学从理解的历史性和期待视域角度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也给文学翻译批评提供更开放的空间和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解构主义和比较文学双重语境的观照之下,文学翻译已突破外国文学、翻译文学的传统视阈而演化成为中国文学形态。其意义在于,它打破了西方权力话语的垄断态势,使文学翻译不再单纯地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忠实的阐释媒介,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中国本土文化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建设中去。当前文学翻译所面临的“政治”任务是,既要挑战西方文化霸权的压迫,也需要正确认识、接受和积极转化西方文化的影响。没有后者,中国的民族文学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世界文学,而文学翻译学也不会真正发展成为人们所期待的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12.
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应用译介学理论研究文学翻译,会使视野更为开阔,也会加深对文学翻译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汉民族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汉民族本身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译介学从理论上肯定了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肯定了译者的再创造价值,也肯定了翻译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英诗互译中的意境、风格再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与风格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比较诗歌翻译中的典型例子,探讨了中英诗互 译中意境、风格再现问题,并提出只有准确地把握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领悟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文学名著在我国被反复重译,每个时期的译本透露当时的语言、出版、文学风尚、读者要求和总的社会文化情况。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展示了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众所周知,译者并非处在一种理想化情形下,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中翻译。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说,翻译界一般存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通过对比研究分别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两部《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可以揭示译者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主要倾向于哪种翻译策略,"归化"还是"异化";及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异化"的翻译策略是否最终会占上风。  相似文献   

15.
许渊冲文学翻译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许渊冲先生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践研究讨论了许先生文学翻译的目的、主张和标准。他翻译的目的是把一个国家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他翻译的主张是发挥译语优势,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16.
称谓语大量存在于汉英两种语言的社会交际和文学作品中。由于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民族心理等 ,因而称谓语有着很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因汉英文化的不同导致的汉英称谓语的差异 ,且分析其差异并探索有效的翻译方法对跨文化交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近代翻译对中国现代观念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翻译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总体上是沿着科学技术翻译、社会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线索而发展.这一阶段纷繁的翻译活动书写了中国现代性源起的轨迹,引发了中国现代性中地球模式、民族协同观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制度转型、道德规范与价值体系重构、人权观念革新、中国旧文学思想颠覆与新文学形式生成以及现代白话文建立等中国现代性的核心元素和特征.翻译的这一历史渐进性书写,发生在中西占今的交叉坐标体系上,经由全球现代化趋势和中国特定文化本根性共同作用而完成,塑造了中国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18.
研究指出,结合语言学相关理论运用语料库工具对文学作品进行检索分析方兴未艾.以张振玉和郁飞两种《京华烟云》汉译版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语料库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和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定性研究,可以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作品,甚至译者的偏好与风格.研究发现"concubine"一词在原文中共出现60次,两种版本的译文对该词的处理有多处不同,体现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从翻译主体角度谈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指出: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是显而易见且不可避免的,这一点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进而通过对英汉诗歌翻译个案的分析,从翻译主体角度探讨和阐释了诗歌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及读者的创造性叛逆等若干问题,以期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按照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分别对我国的语文学翻译理论、语言学翻译理论和文化翻译理论作了梳理,阐述了各理论的不同特点。指出在具体翻译问题和方法论上出现分歧的根源是对翻译的本质认识不同;翻译研究若能突破自身所属发展脉络的樊篱,将语文、语言和文化的视域结合起来,则能更好的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语料库翻译研究将成为未来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