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各种因素中的关键和基石。和谐社会需要诚信、公平与正义、双赢互利、宽容的人际关系,需要加强民主、法治、道德建设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际和谐: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拓 《理论界》2007,(6):31-32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人际和谐的重要性并知道如何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和谐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和谐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体现.守法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底线.当守法成为一种习惯,意味着法律的制约作用经历了由他律到自律再到自觉的升华.因此,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人人守法,不仅需要一种被动的守法,而且需要更高境界的主动守法,需要人人养成一种守法习惯.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与守法习惯养成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守法习惯养成是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基石;另一方面,守法习惯养成是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保障.守法危机与守法习惯的对抗、法律信仰与守法习惯的共生共同构成了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中守法习惯养成的动力机制.主观能动、客观保障和隐性调控成为和谐人际关系建立中推动守法习惯养成的三股力量,即增强守法意识、降低守法危机、培养法律信仰,三者作为法治层面的路径推动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中守法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人际知觉偏差是在人际知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误读现象,正性—负性信息的非对称性、行动者—观察者非对称性和人际沟通障碍就是常见的人际知觉偏差。人际知觉偏差是直接导致人际矛盾冲突现象的主要心理原因,其心理机制可以概括为锚定调节启发,相关研究可以作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突破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增进人际知觉的准确性,培养积极健全的心态和人格,掌握增进人际和谐的措施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人际知觉偏差是在人际知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误读现象,正性—负性信息的非对称性、行动者—观察者非对称性和人际沟通障碍就是常见的人际知觉偏差。人际知觉偏差是直接导致人际矛盾冲突现象的主要心理原因,其心理机制可以概括为锚定调节启发,相关研究可以作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突破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增进人际知觉的准确性,培养积极健全的心态和人格,掌握增进人际和谐的措施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传承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上。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从根本上说,仍是以重人伦为本,是“亲缘”关系的扩展,人情是维系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面子”具体地调节着中国人际关系的方向和程度,重“信任”与“和谐”是中国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起点,整体主义原则在处理人己、群我关系中仍发挥着潜在的作用。中国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否定,必须作具体分析,采取扬弃态度。中国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德服人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刘娜 《晋阳学刊》2009,(1):38-40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人,其社会关系更为开放、多元、复杂。信息技术社会中,人际关系易无序,主要表现为自在与自识分化,自多与他人隔离,自我与群体认同危机。信息技术虽然有利于人际交往,但其鲜明的沉疴是牵引着人在充满虚幻、丰富却也空洞为数字化空间中消沉、低迷。现实呼唤人们,关注人性,弘扬传统,营造人文环境,终以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人际与人的真本德性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9.
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社会心理环境是制约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以构建和谐的人际氛围,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主体和谐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时代正处于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活中良好的人际交往,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情感上、素质上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大学生如何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尺度,克服交往中的障碍,学会并掌握运用语言艺术进行交流,在集体生活中努力营造和谐氛围,这对走向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互惠互生的形态,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在企业内部如何建立一个稳定团结的人际关系和文明进步的人文环境,使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切因素都处于和谐共振的状态下,成为企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企业协调发展,必将带来持续健康发展.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在企业男女职工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因素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提供丰裕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从社会人文性上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构筑。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体的选择不仅决定着自身命运,更影响着群体人际关系与人居环境的生成。因此,人际关系的和谐应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而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就必须理解人、认识人,才能做到以人为本,若离开了“人”一切将无从谈起。以人生命的本质和过程为逻辑起点,人具有三重生命即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又在于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命过程亦即三重生命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人与人之间是否失去了共同遵循的准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致力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文明道德风尚,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道德作为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对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整体社会网络问卷》对325名蒙古族、汉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求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自我和谐发展状况及其关系.结果:宿舍人际网络密度与自我和谐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宿舍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自我和谐的重要因素,对自我和谐的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有预测力,(F=8.71,7.780,P<0.05,0.05,R2=0.172,0.156).结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自我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人际关系在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正经历着一个比较大的模式转型期。全面了解社会人际关系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创造健康、和谐、友爱、向上的人际环境,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客现要求。本文初步探讨了转型期我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几个特点,并提出了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存质量,同时也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费孝通先生"美美与共"的观点,对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很有启发。学会审美是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杨燕翔 《南方论刊》2011,(Z1):60-61,59
班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和谐班级的创建,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培养技能,健全人格。文章按照思维习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依次探讨了三个方面的话题:和谐学习氛围的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经营、不和谐因素的消除。  相似文献   

18.
张荣池 《社会科学论坛》2005,(4):167-168,129
一实现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理想;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和谐”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道家强调人对自然的顺从,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原则;儒家提倡宽和处世、人伦和谐,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法家认为社会和谐主要取决于各阶层得到与其社会地位相应的  相似文献   

19.
关系和谐:儒家伦理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家伦理的传统界定有很多,但它们都不全面,只强调儒家伦理的人际关系或身心关系层面。关系和谐是儒家伦理的主要特征。儒家伦理的关系和谐包括四个层次:身心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关系和谐的角度界定儒家伦理不但可以全面的概括其四个方面,而且能很好地表现其生态价值观及其与当代文化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20.
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拓展。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人际关系和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途径 ,对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完善自我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