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时间与空间不可析离,而作为一种蕴涵审美意味的空间性体验,山水诗境必然与时间意识紧密关联。考察中古时期的诗作可知,不同的山水体验方式取决于人们不同的时间感知方式、对时间流逝的态度以及人们打量世界的眼光。中古时期的山水诗境中渗透着两种时间意识:一是绵延,一是空观,两者相互缠绕,互相对抗而又缺一不可。正是这种时间性悖论,使得诗人一方面要打破时迁物变的时间宰治,另一方面却免不了流露出昭光不再的感叹。也正是这种悖论,使得山水诗境既显得空灵静谧,同时又呈现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2.
赵翔 《兰州学刊》2013,(5):88-92
慧远将佛教的世界观融入到山水审美中,追求在山水中体悟佛教的真理,形成了成熟的佛教山水审美观。在这种审美观中,佛教以无限为真实的世界观和时间性的心灵构成将主体建构为动态的生命,将云气、声响等无确定相状且具有终结感、虚幻感的物象塑造为山水景致中的前景和被关注的焦点;同时,山水审美活动也被展现为在纵深空间中进行的探索发现式的持续性进程。慧远的山水审美观通过对谢灵运的影响,不但改变了山水诗的审美方式、形式结构和诗境特征,更改变了山水诗深层的世界观和心灵构成。因此,宋初山水诗的兴起不仅意味着诗歌题材由玄言到山水的转换,更意味着士人精神结构和生命感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诗歌史上 ,山水风光本来早已入诗 ,并非唐人首创。但是山水诗的成就则以唐人为最。  唐代山水诗继承六朝山水诗精工刻画之长 ,去其有句无篇与烦琐刻板之短 ,既求形似 ,也要神似 ;模山范水 ,惟妙惟肖 ,但又不泥于山容水态 ,充分表现山水风光的神韵个性 ,生气涌出 ,意味深长 ,富于人性化、人情化。概括起来便是因景生情 ,又以情观景 ,在真实可感的山光水色之中融入情思 ,造成情景交融、浑融完整、难以句摘的完美诗境 ,“无工可见 ,无迹可求”〔1〕。这完美的诗境可划归出两种类型 :一是祖国壮丽山河的颂歌 ,充溢着诗人的爱国之情和民…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和华兹华斯一生中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歌.他们的共同点一方面在于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孕育了山水诗生态思想的萌芽;另一方面,“归隐”的共同经历蕴含了山水诗自然生态思想的雏形,使他们更加热爱自然.一个不同点是两位诗人对山水诗生态思想不同视角的中西表达方式.从生态文学视角出发,透视两位诗人山水诗的自然生态思想,可以反思现代性的自然缺失,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后现代生态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杜甫山水诗的艺术特征及其审美境界。作者认为杜甫的山水诗同那些放浪形骸、娱乐自我的山水吟咏,大异其趣,它贯注着诗人炽烈的民族感情,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眷爱,增强对时代应负的使命感。杜甫山水诗的艺术境界是对山水诗创作传统审美观念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郭象玄学"物各自造"将本体与现象统一于"物",使得人们摆脱了形而上的运思困扰,物物无碍、事事无碍的自由兴现成为可能,山水景物为物象之自然已然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之中。郭象玄学高标"放浪形骸"、"情寄八方",将士大夫从繁琐的经学束缚中彻底释放出来,带来了个性主义的高扬,士人的山水游赏、朝隐一时蔚然成风,为山水诗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山水诗的兴起得益于山水摆脱功利的审美目的之后与个体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契合,而郭象玄学无疑从这两层方面完满地勾画出了山水诗之所以兴起的文化轮廓。  相似文献   

7.
晋宋时代诗人创作山水诗,除给人们提供审美对象外还要以艺术形式再现自然山水之美以供人们观赏,这就是晋宋人创作山水诗的特殊目的。本文从当时山水画、家信中的山水描写、游山志游山记及当时山水诗的具体写作实践,从谢灵运山水诗的“叙事——写景——说理抒情”的结构,从当时“文贵形似”的风气等方面,论证了这一问题。本文认为,晋宋时山水诗、游仙诗、玄言诗都描写刻画自然山水,但它们的区分在于:游仙诗的特殊目的是表达出世理想,玄言诗的特殊目的是阐发玄理,而山水诗的特殊目的则是让人们观赏自然山水。  相似文献   

8.
谢朓是南朝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的山水诗在继承谢灵运诗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转变和扩充山水诗的内容,注入了更明晰的主观情感,转变了审美的视角,具有独特的审美时空组合,达到了情景相融的艺术效果,把山水带入了世俗的生活,形成了清丽淡雅的诗风。在永明体诗歌方面,谢朓诗具有了普遍抒情的意义,推动了诗歌向近体诗的发展,对诗歌发展在整体的风格与境界,以及具体的艺术技巧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盛唐山水诗人的美在自美、物皆自得的诗美观,最充分地突出了自然物象自身美的客观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了自然中心的生态价值观,表现出一种超越社会伦理意义的审美德性。这种以自然目的为目的的山水精神,以生态本位为基础的纯粹意义上的审美创造,最易于接受到山水外物所给予的真谛暗示,亦便于完成参透本体的感性超越,他们的人生态度即在禅悟的过程中融入山水而变成了"自然景色",其作品呈现出形意和谐、意象平衡的诗美形态,形成了盛唐山水诗美的生态本位特质。  相似文献   

10.
赵心宪  曾明 《天府新论》2004,(2):121-124
沙鸥"新体"诗强调抒写主观世界的情思,继承诗中有画的传统审美习惯."新体"山水诗代表作品的意象画面有三种构成方式实景的描述性形象,加上传递人生体验的虚拟性意象,组合成一个平面的风景画面;突出风景被诗人观照而渗入的人生体验、观画者眼中的意象画面;回忆想象中生成,用虚拟写实笔触描绘出的山水画面.于唐人山水诗意态与形态的交合中,创造运用了寄托山水的移情技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山水诗源远流长。经过魏晋的发展,到唐朝进入兴盛时期。山水田园诗笔调清新,刻画细腻,抒发诗人对旖旎山水风光的热爱和陶醉,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眷恋。同时它还具有丰厚的文化蕴涵,是社会政治、宗教、生活等的反映。研究山水田园诗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研究山水诗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流行于晋宋时期的玄佛静观思想是一种哲学认识论,它对晋宋山水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由于静观思想要求主体保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因而培养了晋宋文人审美的人生态度;由于玄佛学把山水看作是道的显现,因而使悟道与观照山水融为一体,使静观悟道方式转化为对山水的审美方式。所以,静观思想便成为推动晋宋山水诗兴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2) 静观思想还影响了晋宋山水诗的风格和结构,使其形成了萧散玄静的意趣、清新的景物境界与“山水描写十玄言”的结构模式。(3) 静观思想以独特的认识程序把山水描写引入玄言诗中,随着山水描写成分的日渐增多与玄言成分的逐渐减少,最后发生质变,使山水诗取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13.
建安诗歌山水题材的兴起,标志着华夏山水诗的发轫,除曹操的山水诗作之外,建安诗人对山水景物的观照,更多地表现在游宴题材、女性题材等其他题材之中,山水题材以及意象方式的开启,一诗止于一时一事的写作方法,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原先的言志诗体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向着山水诗及意象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山水诗的成就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里,虽然很早就有山水风景的描写,但山水诗的产生却晚在南朝晋宋之际。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体育因革”、“山水方滋”,加深了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物,变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这无论在文学史上或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古典山水诗经过六朝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人的不断开拓,到唐代达到高峰,成为中国诗坛上的一个重要题材。王维、孟浩然就是盛唐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最卓越的贡献虽并不在山水诗,但作为才艺超卓、题材并精的诗人。模山范水的诗篇也有很高的成就。金代最杰出的诗人元好问(1190——1257),“诗祖李杜,律切情深,而有最豪放迈往之气”(徐世隆《遗山先生集序》)。其山水诗“妙绝  相似文献   

15.
傅山是明末清初晋中遗民诗人的翘楚,与同时代的志士一样,经历了抗争、奋斗,乃至退隐的心灵蜕变。他是战士,亦为节士,他以画人的独特视界和审美情趣,把身经心历的南北山水尽收笔底,遂形成瘦劲质实,极富穿透力的山水诗章。通过其迥异独绝的山水诗篇,我们可窥见北地文章大师云停岳峙的胸襟与气度。  相似文献   

16.
王志清 《学术论坛》2005,(5):162-166
从盛唐山水诗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沈、宋实乃盛唐山水诗之先声.他们的流贬,使他们的人性与诗性产生剧变,也使他们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诗歌的题材、情感、主题、意境、风格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山水诗的发生机制的变化,使他们的诗风格自然清醇,感情平易真切,充满了生气,也具有鲜明个性.他们写于贬逐期间的山水诗对盛唐山水诗优秀诗人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清丽的美学原则;二是回归还家的意绪和主题;三是方外之趣以及禅宗审美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何方形 《云梦学刊》2007,28(2):48-51
中国山水诗的历史蕴涵深刻而丰厚。在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领域中,人们注重诗情的提炼与铸造,赋予客观山水以丰富的生命情调和审美品格,透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寄托着诗人拯济苍生的人生理想和实现自我的进取精神,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幽愤与感伤。这一充盈的诗性意趣与人生境界,与屈骚精神的习得与弘扬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历史传承性。诗人们在进行山水诗创作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熔铸屈骚精神及自身的生活感受,力求创变,从而形成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诗歌美学风范。  相似文献   

18.
林则徐西部山水诗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则徐山水诗以描写中国西部山水为主要题材。若以道光二十二年(1842)贬谪新疆伊犁为分界线,其前期外出试差写西南山水与后期谪戍伊犁写西北山水,由于心境、环境等皆大不同,因此诗的意蕴、情调亦自有变化,但其一贯标举的“风骨”则无大异。虽然其山水诗艺术造诣不能与近代初期的山水诗人代表龚自珍、魏源相比肩,却自有其感染力,并弥补了龚、魏山水诗未及西南与新疆山水题材的不足,于近代初期山水诗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学中的"悦性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达主体在与自然山水亲密接触中所获得的物我交契的心理满足和审美愉悦,是许多古代山水诗的主旨.与此相应并伴随着文学的觉醒以及人们对自然山水独特审美价值认识的飞跃,中国古代山水诗学领域里出现了不同于"言志说"和"缘情说"及画论"畅神说"的"悦性说"."悦性说"以心物感应为生活事实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妙契冥合为审美心理基础,从孔子"乐水乐山"的审美移情理论脱胎而来,却又在儒家诗论愈趋伦理化之后而与祟尚自然率真的老庄及玄学思想结下不解之缘.它超越感性世界,在形而上的哲学层面肯定人性,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悦性"遂成为后代中国山水诗学乃至中国山水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维与追求诗境明秀之美的其他盛唐诗人,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由早期的巧为形似之言,变为兴象玲珑的意境创造。王维擅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孟浩然则在写澄淡纯净的水乡景色方面更胜一筹;以王、盂为中心,形成了诗风相近的盛唐山水诗派。他的诗歌创作,受隐逸之风和禅宗思想的影响较大,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神会于物.超入禅境,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幽深,有一种冲淡空灵的缥缈神韵。被视为古代山水诗创作的正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