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气韵"的涵义大致是"气"与"韵"各自涵义的合成"气"是指创作主体以力量显现的心胸状态及其赋予作品的内在活力与外在动势;"韵"是指作品具有雅致、淡远、和谐的风貌之美;"气韵"即呈现于作品外观的气势与韵致.对于创作主体来说,气存在于其心灵的要求自我实现系列中,韵是其心灵要求和谐整一系列的体现气、韵的阳、阴之分及力、媚之别都导源于此.气韵的形成与心灵第三层面的敞亮有关,因此关系到"生知"和学养.气韵属作品的外形式,气与韵是合成艺术风格的两元,二者分别联系着笔与墨.由于社会、文化和艺术自身演变的原因,我国艺术在中唐以前重气,中唐以后重韵.当代艺术可能再度走向重气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笔触亦称笔法,是指画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气韵是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绘画过程中,需要掌握纯熟的绘画笔触,才能创作出气韵非凡的油画作品.  相似文献   

3.
从民族性、装饰性的角度,分析了潘玉良作品"中西融合"的绘画特点,具体表现为将中国画中的细腻线条勾勒和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与西方绘画的装饰色彩相结合。以其苦难的人生经历与忧郁的情感为例,论述潘玉良一生孜孜不倦追求艺术,坚持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风貌,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其代表性作品《窗前女人体》等进行了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质朴、浑厚的气质与西方绘画的透视、质感塑造相结合,具有前瞻性、独创性。  相似文献   

4.
书法的创作,只有将"笔墨"转换成"意趣表现"才能使作品达到较高的境界。于桂林的作品通篇布局上,字里行间以及墨色变化、运用都注重于气韵的自然表达,于意驭法,以韵驭笔,以情驭墨,使作品不但蕴含着清新流动的气息,还让人体悟到作者将笔意、气度和精神化为时代艺术生命状态,显示出个人笔墨精神和艺术之美。于桂林,1956年出生,江苏省泗阳人。自幼喜书法,先后师从洪  相似文献   

5.
“气韵”的生成原因应从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角度探究,“气韵”作为艺术美学范畴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含义,即:被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或内在精神;作家自己的人格性情或内在精神;作品结构的意义和意味。厘清“气韵”的含义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和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精神,将起到正本清源、明晰分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气韵生动在中国南朝时期画家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论"中位居首位,千余年来被尊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绘画所表现出的一种艺术效果,即一种独特的气势和韵味.在中国绘画以人物画为主的时期,气韵生动作为一种人伦鉴识,指的是画中人物的风姿神貌.当中国绘画转向以山水画为主之后,气韵生动指的是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山水的气势和神韵.气韵生动是绘画主体与自然客体相融合的产物,是画家师法自然,从自然中"取势",将大自然客体气韵化为个人主体气韵,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结果.气韵生动不仅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而且广泛存在于中国各类艺术中,是中国艺术的普遍原则.由天人合一而产生的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神逸物外、意寓形中,陶艺的意蕴,是陶艺作品的灵魂.我国古代南齐画家、理论家谢赫在其<画品>中把刻画人物精神状态的"气韵生动"作为艺术的最高准则.<周礼·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批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里所谓的"良",即是艺术的意蕴.陶艺作品只有将创作者的审美意趣、内在情感与追求巧妙地融合于外在的艺术形态之中,才能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艺术也是趣味,艺术家一切的制作,都是他内心的反映,对于房屋家具……人类灵魂的微笑,是渗入一切供人使用的物品中的感情和理智的魔力."  相似文献   

8.
“气韵”探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韵”的涵义大致是“气”与“韵”各别涵义的合成:“气”是指创作主体以力量显现的心胸状态及其赋予作品的内在活力与外在动势;“韵”是指作品具有雅致、淡远、和谐的风貌之美;“气韵”即呈现于作品外观的气势与韵致.对于创作主体来说,气存在于其心灵的要求自我实现系列中,韵是其心灵要求和谐整一系列的体现;气、韵的阳、阴之分及力、媚之别都导源于此.气韵的形成与心灵第三层面的敞亮有关,因此关系于“生知”和学养.气韵属作品的外形式,气与韵是合成艺术风格的两元,二者分别联系着笔与墨.由于社会、文化和艺术自身演变的原因,我国艺术在中唐以前重气,中唐以后重韵.当代艺术可能再度走向重气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索尔·贝娄小说的主题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身份困惑、流浪意识与心理异化鼎足而三,共同构筑了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艺术殿堂.然而,如果在研究其作品时仅限于此,则会对其主题思想浅尝辄止,难以抓住实质.实际上,贝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包融了十分浓郁的犹太文化气韵身份困惑是夹缝文化的产物,流浪意识是犹太民族流浪史在其作品中的映射,而心理异化则是贝娄本人对犹太民族特有的悖论现象进行深刻探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身份困惑、流浪意识与心理异化鼎足而三,共同构筑了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索尔&#183;贝娄的艺术殿堂。然而,如果在研究其作品时仅限于此,则会对其主题思想浅尝辄止,难以抓住实质。实际上,贝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包融了十分浓郁的犹太文化气韵:身份困惑是夹缝文化的产物,流浪意识是犹太民族流浪史在其作品中的映射,而心理异化则是贝娄本人对犹太民族特有的悖论现象进行深刻探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学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学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的危机,迫切要求我们重建大学精神,我们认为,塑造我国大学精神的基本策略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大学校园人的精神需求,凸现科学与人文精神教育,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教育资源,组织关于大学精神的积极对话,建立和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和谐的语境中,精神和谐应有其确定语义,分析和界定精神和谐的概念范畴是必要的。以系统论的方法看,精神和谐包含着个体精神和谐、群体精神和谐、社会精神和谐三个层面。以个体精神和谐为基础、群体精神和谐为支撑、社会精神和谐为核心的三个层面的有机融和与统一,构成整体社会系统的精神和谐。  相似文献   

13.
论文艺的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精神在实质上体现为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这种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在人史关系、主客关系和天人关系相对立的情境下往往表现为美学意义上的崇高精神 ;在人史关系、主客关系和天人关系相统一的情境下往往表现为美学意义上的和谐精神。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和和谐精神总是通过弘扬人的崇高精神逐步地加以实现的。我们需要描写壮美和崇高的人物、事件和现象 ,以感召和呼唤的激情 ,用壮美和崇高的精神培养和增强人们的不畏艰险和追求光明的信心与勇气 ,推动我们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4.
核工业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时代精神的彰显。在新时期,弘扬核工业精神不仅有利于核工业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更有利于美好"中国梦"的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培养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意识、追求科学精神和发扬创新精神,将核工业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则是残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一致和相互融合,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两种精神的融合有切实可行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奥林匹克精神"为人熟知,但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发现对它存在不同理解,甚至误解。为阐明"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从基本范畴"精神"入手,追溯"精神"的发展,揭示出精神是辩证法,在"精神"中,主体与方法、方法与结果是同一的,精神是自由的、不断发展的、历史的。精神对精神的认识是自觉的精神,哲学是自觉的精神。奥林匹克主义作为一种生活哲学,是自觉的精神,其蕴含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使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与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本身与运动的结果融合同一的精神,它可以包括从某些角度出发的特定的精神,但这些并不是也不会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全部外延——奥林匹克精神是不断发展的,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立的实质是 :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为惟一的文化模式并以之改造其他文化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以人文主义“规范”科学主义。二者各有其合理之处 ,亦存在偏颇。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即 :科学精神是人文主义 (精神 )的基础 ,人文精神规范科学精神。在深刻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 ,而更重要的是 ,马克思主义在人文层次 ,是关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作为西方传统哲学主体的“哲学”的基本精神,它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层面:不断超越的努斯精神和具有严格规范性的逻各斯精神。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是我党的伟大旗帜 ,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创新典范。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大胆”、“不怕”、“敢”字当头的开拓精神 ;二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 ;三是“破除迷信 ,超越权威”的创造精神 ;四是“批评自我、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20.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又是未来人才所必备的基本品质。地理教学中必须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本文主要从二者结合的内在基础、结合的内容以及结合的途径三方面作出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