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银平 《学术探索》2013,(10):72-75
分析《圣经》的语言、典故、意象等在文学作品中的借用以及探讨作品所涉及的基督教的罪与救赎、爱与宽恕等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进一步体会基督教文化对英美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天路 《东岳论丛》2003,24(5):35-40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国基督教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世俗化的趋向。基督教大学中国化的进程,更进一步地推动了这些学校世俗化的发展。中国基督教大学在适应中国社会的教育需求、努力提高其教育水平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试图防止世俗化趋向影响其基督教性质,以实现其"更中国化、更有效率、更具基督教性质"的目标。这些努力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改变中国基督教大学之中国化、现代化和世俗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义在西方法律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以英国世俗法律为例,基督教的平等观是其人权理念的基石;基督教原罪说使得其法律至上理念成为可能与现实;教会法与世俗法长期并存与互相争斗的事实催生了其宪政的分权理念;早期教会法重视程序的思想对彰显程序的法律原则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丁丽 《理论界》2011,(11):103-106
近代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大规模地传播和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不平等条约中传教条款的设定、拜上帝会的创立、教案的发生、文化活动的兴办以及三自爱国运动的开展等方面。近代以来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与中国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主要有四次。基于平等的文化交流.基督教与元、唐、明各朝的政治法律之间几乎未见发生直接的内在联系。而晚清时期基督教在华的第四次传播,无论是在观念还是在制度乃至学科建设层面,都对中华法律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主要有四次.基于平等的文化交流,基督教与元、唐、明各朝的政治法律之间几乎未见发生直接的内在联系.而晚清时期基督教在华的第四次传播,无论是在观念还是在制度乃至学科建设层面,都对中华法律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国时期,天主教传教士主要在新疆北疆地区进行宣教和创办学校的活动,而基督教新教的瑞典传教团主要在南疆地区通过创办学校、编译、印刷、出版、发行书报杂志等印刷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等多种教育活动进行传教。传教士所办学校层次低,学生人数少,但课程内容和教材因地制宜,宗教知识和科学文化并重,丰富了当时新疆教育的形式,传播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多种原因,其教育活动的影响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8.
强舸 《理论界》2010,(8):91-93
国家问题一直是政治学领域的重要问题。近代以来,随着教会权威的被打破,众多学者开始反复研究着国家问题,但他们往往局限在基督教的传统之下并始终保持着国家崇拜,认为上帝才是国家的本源,国家是个人实现善的唯一途径。直到马克思才真正打破了这一传统,彻底否定上帝,指出国家来源于人类社会本身,破除国家崇拜,揭示国家的阶级统治工具特点。  相似文献   

9.
姜德福  张玲玲 《理论界》2012,(2):99-100
近代以来,基督教会在辽宁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对近代辽宁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辽宁教育事业的进步和辽宁社会的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精神是西方教会法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教会法是基督教律条在法律上的载体,其演变与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命运密切相关。随着基督教进入英国,教会法开始渗透到英国世俗社会中,逐渐形成了教会与世俗社会权力二元制衡的格局。当教会法不再能直接以强制力的形式影响英国世俗法律时,其逐渐转化为英国衡平法中衡平、良心等思想,内化为英国法律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1.
魏德毓 《社会科学》2006,(11):153-160
明中叶以降,道教逐渐远离国家政治中心,走向“世俗化”的发展道路,一般认为这是道教走向“衰落”的标志。正一派道教于宋元之际传入闽西之后,最初是在连城的石门岩建观修持。明末清初,闽西正一派道士开始脱离原有的宫观,在各地民间建立道坛,成为“世俗化”的火居道士。自清代以来,闽西火居道士的道坛和人数日益增多,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与社会影响力。因此,明中叶以来的道教“世俗化”,并不意味着道教的“衰落”,而是反映了道教发展的新形态与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张梅 《兰州学刊》2006,13(1):32-35
本文认为,当今时代,虽然“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经济、法律、政治的全球化方兴未艾,但“文化的全球化”将是个例外。因为“全球化”意味着“一体化”,而试图以文化的“一体化”与“单一化”取代文化的多元并存与共同发展将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在此意义上,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且在今天处于强势地位的基督教,在其全球范围内尤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应该积极推进其“处境化”、“世俗化”和“共生化”的历史进程,以期达到与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融会贯通、共生共荣,从而顺利地传播其福音。  相似文献   

13.
黄明举  吕佳 《天府新论》2005,(Z1):148-149
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占有统治地位,法律哲学也为教会及其教义所支配,成为神学的一个科目.早期基督教著作家中最重要的首推奥古斯丁,他建立了以神权政治论为核心的法律思想体系.中世纪天主教的神学和哲学在阿奎那的思想体系中达到了顶峰.他的思想体系是基督教圣经教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种巧妙结合.阿奎那将法律划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但仍然保留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正义观.这些法律思想对现代西方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一些见解,有其启示作用,不可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14.
秦武杰 《南方论刊》2008,(10):51-51,43
20世纪初,中国的工业革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工业问题、产生了很大的社会矛盾。基督教本着耶稣的精神,做了许多工作来缓解这种问题。本文着重探讨基督教在提高工人技术、增加工人智识、改善劳工条件、缓和劳资关系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自1847年始,新教传入福州.随之,教会建筑也在近代榕城出现.起初由于情势所迫,这些建筑构造简单;而后随着传教事业的发展,各差会纷纷建造坚实的西洋建筑;庚子教难之后,在华差会改变传教策略,决定成立教会大学,其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式.可以说,近代福州的教会建筑走过的是一条从无奈,到张扬,再到调适的发展之路.而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过程,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教会实力及建筑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和探讨了都市化过程中的伊斯兰教世俗化现象,认为现代都市的共生与竞争结构有助于提高伊斯兰教的包容性;城市社会结构的调整刺激了都市伊斯兰教的适应性变迁;现代都市促进了现代科层制度的建立;都市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改变了穆斯林的传统思想意识,伊斯兰教在都市化进程中体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多模态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探讨《荚美国家概况》教学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孙长来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14-118
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西方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所从事的一些活动,包括创办女校、提倡天足、主张婚姻自由、教会妇女识字读经、传播西医等,虽然主观上是为了扩大教会势力,但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妇女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的欧洲在教会的领导下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信仰一致的世界性宗教帝国,确立了其在中世纪独一无二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控制力。伴随着权力的扩大,教会日益走向世俗化。神圣的神职权力被到处乱用以谋取世俗权力和利益。教会的腐败日益严重,最终伴随着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兴起而走向衰落。基督教大一统世界走向瓦解,然而他所创造的二元社会结构及其孕育的个人主义精神却不断发扬光大。近代自由主义就是在基督教的母体中孕育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赵慧峰  俞祖华 《东岳论丛》2006,27(1):120-123
作为颇具世界意义的文化课题,基督教问题不仅是国内学界关注的问题,也是国际学术前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全球化视野中对该问题进行考察与研究的同时,将其置于本土帷幕下再审视,已经成为近代基督教问题研究的新视角。挖掘本土资料,结合区域史进行研究,细化与基督教有关的国内各阶层、人群的研究,借传教士的眼睛反观本土,是我们提出的具体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