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资讯ABC     
《老友》2011,(7)
中国电影能否向熊猫阿宝学点功夫卷土重来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2》中,熊猫阿宝虽然依然长着绿眼睛,却充满了中国人的情感。它吃着面条和包子长大,在绝美的中国山水中嬉戏,他和鸭子养父之间也洋溢着地道的中国式亲情。这一切使得这部  相似文献   

2.
好莱坞梦工厂拍摄的《功夫熊猫》上映后,掀起不小波澜,其中,中国文化元素的大规模展示,及其与美国文化元素的融合,经过梦工厂的艺术再现,达到了水火碰撞的视听效果,也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共融和相通,具有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经济文化大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外国电影潮水般向中国席卷而来,特别是那些在影片中运用了中国元素的外来电影,表面上是向中国和世界观众展现中国特色、传播中国文化,实质上是在向人们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让中国观众喜爱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进行了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而且中国观众还不自知。本文以好莱坞动漫大片《功夫熊猫》为例,分析其中的文化传播现象,以此警惕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体现了西方人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形势下对中国的一次新的认识,影片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意象,但面对众多熟悉的中国特色文化,中国观众却产生了陌生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现代商业需要、中国观众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粗浅认识、美国文化的大熔炉性质,这种文化同化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的有益且比较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国的"世界遗产"--熊猫栖息地的中报成功出发,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了人类世界关注生活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慕欣霖 《国际公关》2023,(18):106-108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我国的对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熊猫外交”对中美、中日关系的缓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熊猫外交”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改善了国家形象,也带动了租借国旅游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文化内涵易被曲解、宣传内容略显单一、商业色彩较为浓重等问题,应对这些不足,我们要主动消除理解偏差,善于挖掘“熊猫文化”,积极讲述文化故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摘要]1998年迪斯尼使用中国元素打造的《花木兰》动画,全球票房3亿美金,2008年梦工厂《功夫熊猫1》全球票房6.3亿美金,2011年《功夫熊猫2》全球票房598亿美金。为什么中国自己的民间故事解读还不如美国?美国动画的成功的模式在哪里?笔者从人性与良知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民族符号的借用与改造、程式化传承与拿来主义并举三个方面分析美国动画片在中国受欢迎的深层内因。  相似文献   

8.
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有关理论解析影片<功夫熊猫>,影片中展示了诸多中国元素,构建的中国形象折射出创作者的心理动机、社会需求和社会文化心理,这种创作诉求为当代中国文化界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9.
韩国电影在借鉴好莱坞商业类影片经验的同时,注重在电影中进行本土身份的建构,用本民族的人物和情感重述西方题材和改写西方故事,在本民族的政治事件和历史故事中彰显现代价值观,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消解西方影像中情色与暴力的极端显现,藉此获得了本土票房和海外票房的双赢。韩国电影这种"洋"为"韩"用的做法,对中国电影本土身份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中国电影既要加强现实观照、丰富现代影像,又要甄选彰显共同价值的历史事件作为电影素材,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策略来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一方面营造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审美意境,另一方面在人性的层面上达成东西方的共识,在唤起观众中国文化自信的同时,制造具有"中国身份"和民族文化标识的观影效果,以赢得世界观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11.
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反映了文化身份的流动性."美国人"和"中国人"不再是程式化形象,而是"中"与"美"的相融.作品主人公文化源头在中国,在追寻"美国梦"的过程中无意识淡化了传统,融入了多元文化,对美国人的文化身份作了新思考,折射出作者华裔族性意识的淡化,对美国属性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文化生态背景下,各国动画片都有意识的构建民族想象共同体,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马克·奥斯本执导的《功夫熊猫》系列片,因其表达的直观性和动画的形象性,文化传播与构建中拥有先天的优势。但导演马克·奥斯本对文化认同构建的实现取决于该动画作品能否对被传播者提供共性的认知。动画片《功夫熊猫》系列从商业角度是利用东方文化的外衣来包装宣扬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故事,但导演马克·奥斯本在故事深层未停留在简单的中国元素挪用与单纯的符号化处理,从深层艺术意象审视,影片展现出中国文化与艺术意蕴;从文化认同方面归纳分析它,"身份认同"与"符号认同"得到了成功地演进与传递。  相似文献   

13.
王迅 《新天地》2016,(4):54-55
熊猫,在古代文书中可能被称作执夷、杜洞尕、竹熊、白罴、花熊、华熊、花头熊、银狗、峨曲等.熊猫栖息地所在的四川及秦岭一带的居民,则在古代称熊猫为食铁兽,可能是因为古代熊猫缺乏盐分供给,偶尔会跑到居民的铁锅里寻找盐分残渣,被人误以为在吃铁.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随着近年来"亚裔研究"、"中国研究"等学科的发展,美国华裔的文学和文化成为研究热点。而身份问题更是族裔研究的重点。身份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也是少数族裔非常关心的现实问题。身份表示一个人的归属,因此身份也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以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为例,探讨美国华裔的身份变化,揭示身份中文化、族裔和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英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情结,英雄主义作为文化的产物,其标准并不统一,不同的文化对英雄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电影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可以反映一国文化的特质,并对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以美国影片《功夫熊猫》和中国影片《金陵十三钗》为例比较两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主题的异同,并分析二者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1983年,美国加州一家大型购物中心正筹备开张,开发商根据电话黄页找到开中餐馆的华人程正昌,问他是否愿意在购物中心内开一家中式快餐店。当时美国的中餐馆有2.8万家左右,大多数集中在中国城和华人区,程正昌的聚丰园也不例外,正苦于如何扩大经营。但这个送上门来的机会却更是一个挑战,除了少数美国人,自己的顾客更多是面向在美的华人,突然要改换经营方式,能否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快餐业立足还是个未知数。经过认真考虑,程正昌果断地决定面对挑战,把快餐店开到华人社区之外,于是一家只有10位员工的中式快餐店开张了,并取名"熊猫快餐"。  相似文献   

17.
熊猫画失窃     
星期二的早晨,警方接到荷兰博物馆来电,得知该馆二楼一个中国巡(xún)回展览厅内,一幅名画《熊猫》被人偷走了,只剩下镜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谭恩美的<喜福会>中的华裔女性,无论是从中国移民到美的母亲们,还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们都被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双重边缘化了.她们处在两种文化的罅隙中,带有尴尬的双重"他者"身份.本文试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本作品中的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进行剖析,并试图证明这些华裔女性为寻求,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厄德里克的小说《痕迹》中美国印第安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寻,揭示固守本族传统身份和盲目"模拟"白人身份都不能使美国印第安人克服文化冲突导致的身份危机,只有接受文化杂糅,建立"杂糅身份"才能使美国印第安人在文化冲突中得以生存。叙述杂糅、文化杂糅是作者在文本中建构杂糅身份的策略,这种彼此混杂的文化现象暗合了巴巴所述的"第三空间"构想,为多元文化大潮中处于边缘化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网络文学作家张戚(笔名唐家三少)表示,目前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称的"世界四大文化现象"。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盛世,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多作者和读者。好莱坞的电影世界有名,日本的动画片名冠全球,韩国的电视剧更不用说了,在中国圈粉无数。这一次,中国的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