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重新审视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祥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94-97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是指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并以此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者。他们与官府的矛盾构成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在封建社会体制内发生的阶级斗争,其作用主要是促进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向着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调整;它不承担推翻封建制度的历史使命,因而与严格意义的社会革命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谢肇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5)
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并对历史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的一种社会现象;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战争、自身的发展壮大以及与汉族的融合,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并对历史发展起重大影响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两大历史现象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还是有某种内在的联系?相互间又有什么影响?目前尚无专文论述。笔者拟以明末农民战争为中心,旁及秦汉以来规模较大的农民战争,对此进行初浅探讨,以期引起争鸣,得出有益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3.
郑佩鑫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Z1)
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农民战争对封建制度起着削弱、破坏的作用,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封建社会的上行阶段,当封建制度还处在向上发展的时期,农民战争对封建制度是否也同样地起着削弱和破坏的作用呢?关于这一问题,在目前农民战争的讨论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就已发表的文章来看,在这一问题上,主要存在有两种对立着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无论在封建社会的上行阶段或下行阶段,农民战争对封建制度都是同样地起着削弱和破坏的作用,从来也没有推动封建制度向上发展。第二种看法认为:在封建社会上行阶段,农民战争对封建制度起着巩固、完善的作用;只有到封建社会的下行阶段,农民战争才促使封建制度走向削弱和破坏。 相似文献
4.
邓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1)
从“合力论”的角度看,秦末农民战争是在生产力、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和地理环境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由社会内部诸力量、集团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合力,并通过阶级斗争、军事斗争的方式解决矛盾,最终建立融合了各方意志的汉王朝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论东汉王朝对北匈奴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6):93-96
于谓汉欺之 ,谋欲犯塞 ;谓宜还南所掠生口 ,以慰安其意。”章帝从袁安议 ,许之 ,令“度辽及领中郎将庞奋倍雇南部所得生口 ,以还北虏 ;其南部斩首获生 ,计功受赏如常科”。企图平衡南、北匈奴的关系。由上可知 ,在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至和帝永元元年 (公元 5 1- 89年 )期间 ,北匈奴或因“惧于见伐” ,或因欲与汉合市 ,多次遣使求和亲 ,而东汉王朝则出于“冀其交通 ,不复为寇”的目的 ,与北匈奴保持了时断时续的通使、合市关系。当然 ,由于北匈奴时时寇边侵掠以及东汉王朝在处理南、北匈奴问题上的摇摆性 ,东汉王朝对北匈奴采取的以通使、合市… 相似文献
6.
何应忠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隋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之一。起义从公元六一一年爆发,到公元六二四年被唐朝统治者镇压下去,持续了长达十四年之久。起义军活动的地区,遍及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参加起义的阶层广泛,除基本力量均田制下的个体农民和国家屯田上的农民外,还有杂户、官户、工乐户、部曲、佃客、奴婢,以及远在西北的兄弟民族的人民,革命的大风暴甚至把不少庶族地主分子和个别贵族分子也卷进了起义的行列。参加起义的人数达到数百万人,形成了席卷全国的群众斗争。起义的影响也很大,摧毁了号称“国富兵强”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论中国封建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圣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毛泽东深入地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揭示其在中国史上的地位、起迄时间、基本制度、主要矛盾与发展前途;又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的剖析,阐明其政治、军事特点和阶级关系状况;还扬弃中国传统文化,除了概述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又就具体著作论述在文学、史学与哲学上的成就,毛泽东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学说,关及中国现代史的不少方面,是一份重要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靳方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4)
中国农民战争有无皇权主义?我认为:有。关于这个问题,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忽视的。下面仅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秦末农民战争为例,略加阐述。借用王侯将相的名字、声望发动和进行斗争在封建社会里,借用王侯将相及其后裔的名字和声望发动起义,用以反抗地主阶级的残暴统治,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而秦末农民战争则尤为显著。这是他们皇权 相似文献
9.
黄半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
十四世纪中叶元末农民大起义,历时十余年,峰烟遍地,各支义军一时并起,以风驰电掣之势推翻了元朝统治,由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统一了中国。朱元璋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项,是他实行了正确的经济政策。他重视建立后方根据地,注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以此保证战争给养,减轻人民负担,取得了人民拥护。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发展史上别具特色。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的经济政策措施进行论述,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赵永伦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3):101-103
塔希尔王朝曾有过脱离阿拔斯王朝统治的政治倾向,但始终与后者保持着从属关系,主要原因是阿拔斯王朝的衰落和塔希尔家族力量的壮大。 相似文献
11.
张仁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3,(1)
封建社会中,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让步政策论”的影响,关于农民起义的伟大历史作用,一直未能在历史教学中得到正确的阐明。按照“让步政策论”的框框,人们只能从统治阶级的政策里,去发现农民起义的作用,离开统治阶级的政策,便无从寻找农民起义的作用了。“让步政策论”,一面根本否定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一面无限夸大统治阶级政策的 相似文献
12.
马骏骐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帖木儿(1336——1405)是继成吉思汗后的又一位蒙古族征服者,他在36年的政治生涯中,利用察合台汗国内部的倾轧,审时度势,纵横捭阖,翦除政敌,渐次崛起。帝国初创,强邻环伺,然而,帖木儿在实现其称霸亚洲,进而统治全世界的政治抱负中,攻掠迅猛,所向披靡,中亚、西亚河川移色,西欧、南亚诸国震撼,泱泱大国,雄居中亚。帖木儿在对外扩张,与周邻群雄抗争中,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呢?我国史学界却研究不多,本文拟就帖木儿对马木路克王朝的政策作些探索,以窥见其端倪。 相似文献
13.
杨丙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北京四十天,天京十二年.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不过是动摇封建大厦的一阵狂飙;一代风流,终不免可歌可泣的悲剧结局.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前仆后继的血泪教训,在封建社会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壮怀激烈而又抱恨终天的历史悲剧,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相似文献
14.
朱子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
宦官干政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毒瘤,从秦汉迄明清,宦官专权层出不穷。封建王朝虽然曾制订出禁止宦官擅权的种种法规,并对干预朝政的宦官予以打击,但是这个痼疾顽症就是无法根除,而且宦官干政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代,不但没有滞止,反而愈演愈烈。对于宦官干政的原因,历代皆有人进行探究,但似乎还未涉及到问题的根本。本文拟对此作一剖析,以求正于方家。 笔者认为,历代阉宦之祸,追本溯源,无不症结于君主专制、皇帝制度这一渊薮,宦官权力也是来自皇权。如果没有皇权作为靠山,没有皇帝的支持,宦官就根本无法在政治舞台上立足,更谈不上操纵朝纲,左右政局。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究宦权与皇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潘深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5)
本文从中国近代的政治形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确立等方面,对近代农民战争(主要是太平天国革命和义和团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近代的农民战争,就不会有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6.
周桓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2)
要解决西周社会的性质问題,首先要谈谈殷周生产力的水平。殷周是青铜的全盛时代。殷代以前是否曾经使用过金属制造的器物,考古学上还沒有发现。但古代文献中不乏使用金属制器的传说。熟知的传说是《史记、封禅书》中:“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同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 相似文献
17.
冯天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3):322-330
将秦至清的中国社会形态称之“封建社会”,曾被认作“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结论。然而,通观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民族学笔记,便会发现,马克思反对将西欧历史模式作为普世规则套用于东方国家,认为中古世界是多途演进的,决非单线直进。马克思尖锐批评滥用“封建”,认为非贵族式土地所有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以马克思论封建的逻辑推断,周秦以下中国社会形态不宜被称作“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市场的形成,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外部条件;由土地财产的特性所引起的对土地的需求是其直接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市场具有主体多元性、结构单一性、交易活动初具规范性和市场局限性等特点。其发展的后果是土地市场变动频繁,土地兼并日趋激烈,成为封建土地经济关系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9.
罗洪洋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6,(4)
从公元前475年起,到1840年鸦片战争止,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230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的法律不断地发展,完善,形成了既不同于大陆法系,也不同于英美法系,而是深烙中国自身发展轨迹的一系列特征。笔者拟在下文中从7个方面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特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长,各个朝代法律状况也头绪纷繁,加之作者的学识水平有限,其论述难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不尽不当之处望各位专家学者指正。一、礼法结合,礼刑并用早在奴隶制时代的西周,中国就形成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基本法律原则。说明礼和刑在封建社… 相似文献
20.
傅衣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人们在研究中国史时提出许多感兴趣的问题,诸如中国历史上的时局,有如走马灯般的变动,封建王朝不断兴衰更迭,农民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不时出现新贵族代替旧贵族、游牧贵族代替农耕贵族的情况;其在财产权上也不是很稳定的,所谓“千年田,八百主”,即足说明其间变动的剧烈。从表面上看来,随着新王朝的建立似乎一切都变了,人也变了,农民皇帝取代了蒙古大汗。可是,如果宏观整个社会,则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耕田的还是农民,当地主的照样是地主,中国社会的发展始终迟滞缓慢,一直没有超越过自然经济的界线,处于一种“死的拖住活的”的状态中。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这样迟滞不进呢?这必须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内部社会经济结构加以探索,找出造成迟滞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