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逍遥游》《齐物论》到《天下》篇,“物”一直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借助中西哲学的会通视域,从《天下》篇的物论入手,由物判别诸家思想,进而揭示庄子物论中关于人与己、人与他者、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万物与道的多重关系,方得真谛。列维纳斯的享受概念,是我们借以澄明庄子物论,特别是其自由逍遥思想的极佳参照。由此,庄子的形而上学思想和信仰可能性,特别是庄子对个体性的证成路径,得以澄明。  相似文献   

2.
论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庄子》的《齐物论》到《天下》 ,再到《天道》的主要段落中 ,可以看出庄子内圣外王之道思想的逻辑发展过程。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主要特征是以道家的因顺自然为出发点 ,并汲取儒家的仁义说与人伦观 ,以及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部分思想 ,最后又以道家的因顺自然为归宿。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是庄子有关道术之全体大用思想的完整体现 ,因而可以看做是他晚年的思想定论  相似文献   

3.
与现今许多对《齐物论》诠释的论文相比,本文力图为之提供一个诠释的新视角,即“象思维”的视角。“象思维”不仅是庄子等先贤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其文的表达方式。虽然《齐物论》多辩论之言,但“象以筑境”的思考和表达仍是根本。辩论之意,或从“象以筑境”出发,或回归“象以筑境”。正是这种思维和表达方式,使《齐物论》具有无比丰富的内涵,而且也具有同样丰富的启迪性。“齐物”的根本在于回归于“道”,在“道通为一”的感悟中,从精神上消除世间由于陷入脱离“道”的异化,或者说是消除陷入“知”、“言”、“辩”而导致“真伪”、“是非”争论的异化。而回归于“道”,不是概念思维的概念转变,而是在于境界在感悟中的转变,在于能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使精神境界提升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高度。从文开篇天籁、地籁、人籁的描述到文尾“庄周梦蝶”的描述,确乎庄子都是在“立象以尽意”,在非实体、非概念的动态整体的象中来涵咏和展示其文的深邃意蕴。  相似文献   

4.
《齐物论》篇是反映庄子与名家思想交锋撞击的一篇重要著作。如其中所提出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是理解庄子与公孙龙不同思想理论的重要论述;又如战国时代“正名”思潮盛行的情况下,《齐物论》篇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也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命题;其所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相当深刻地表达了庄子以“道通为一”的平等观念来“齐一万物”的思想。结合庄子思想的学术背景和其文本的语境是解读《庄子》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庄子》与《老子》同是道家重要的文献,但《庄子》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其中,“道”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安命无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逍遥而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心灵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真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彼是方生之说"是《齐物论》特意点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对理解庄子思想极为关键。然而,历代注《庄》者对这个命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人往往把"彼是方生"等同于"彼此方生",把"彼是"等同于"彼此",从而为把庄子归为一种知识论意义的相对主义铺垫了道路。这种解说模式不仅不符合庄子原文的语境逻辑,也不符合庄子思想的根本精神。事实上,"彼是方生"是庄子探讨心物关系的哲学命题,它与《齐物论》开篇提出的"吾丧我"及篇末通过庄周梦蝶而点出的"物化"一线贯穿,是理解《齐物论》进而理解庄子整体思想的重要线索。无视这一条线索,庄子注定会沦为各种知识论解说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8.
我国宋明时期出现的本体功夫思想与儒学心性学说相连,《庄子》中也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以《庄子》文本为依托,从道本论、体道论与境界论入手,探寻庄子哲学本体即功夫的关系,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庄子"以天合天"的理想形态。庄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齐物论》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篇章。《齐物论》中的齐物有三齐:齐是非、齐万物、齐物我。齐物我是齐是非和齐万物的根本途径,齐物我主要体现在吾丧我、人故无情乎及合天人三个方面。齐物我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物我舍一,逍遥自得,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闻天乐与审美体验新解李建盛庄子在《齐物论》中的“齐论”、“齐物”以及言“天籁”确乎不是在论美,也不是在讲述我们今天所谓的审美体验,然而庄子的这种观念和思想又确乎类似审美的经验。且不提西方美学史中诸多的关于趣味无争辩的论述,也不论康德所说的美是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思维提倡对“道”的追求,其中,以庄子为代表的“技进乎道”思想占据重要一环。依托有形之技艺,上达无形之大道,这不仅是庄子技道思想的核心理念,而且也成为了中国武术思维方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本文集中从技道思想之内涵、六艺与技道思想,以及武术与技道思想等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试图挖掘中国武术之思想精髓,把握传统技艺之理论脉络。  相似文献   

12.
技与道的关系是庄子哲学尤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庄子的道既是本体论、认识论,又是方法论、实践论。庄子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庄子的技不同于以动力机械为特征的现代技术。而是更多地与艺相通,与个体心灵的创造性相关,能在超越层面上与道合一而游于自由之境。技低于道,但能载道,道又是技的出发点,亦是道的升华和飞跃,技与道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出神入化、得心应手的技艺操作所达到的技道合一的境界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的自由境界.而美也因此成为实践活动的自由形式。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气论是在直觉感悟式思维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另外,老子作为道家的开创者,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庄子的气论 机制可用道—气—物来概括。以道为逻辑起点,包含安化与物化、心斋的思想。庄子气论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学精神,揭示了 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尚和思想在《庄子》中是普遍存在的。《庄子》强调"阴阳之和"、"天人之和"、"心之和"、"道之和"以及"德之和"等,它们都与"道"密切相关。其中,"道之和"与"德之和"是《庄子》尚和思想的核心,是对《庄子》道论的补充和阐发。把握尚和思想对于进一步理解《庄子》及其道论都是极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5.
道家养生理论,是以《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三大经典为核心,建构了以道为本体,以阴阳为根本,以气为基础,以五行为框架,以天人相应与顺应四时为指南,以“追求无我修炼自我”为终极目的天体与人体的互动循环系统。这一套系统一旦确立,便成为了用以解释生命活动与长生保健的养生思想,也成为了后世的养生家、医家、道教徒面对生命活动问题的基础解答,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挥,在这一套生命科学的养生思想上,创造出更多元的养生观念。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中的“畸人”,畸于人而同于天。畸人内德充实,生命力顽强,与神人、至人等理想人格形成互补关系。“畸人”之德,其一,以道为宗,师法自然;其二,超越形骸,忘怀生死;其三,具有以“畸”为用、以无用为大用的生存智慧,与物为春,与时俱化;其四,“独”,保持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游方之外,以醒世者的姿态批判礼俗社会对生命和人性自由的框限,反对对人的同质化和标准化要求。庄子借“畸人”形象,一方面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审丑”美学;另一方面展示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意涵,期待人们能跳出成心和定见的思维惯性,对生命作平等观照,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越和独立。  相似文献   

17.
《庄子·齐物论》首推“天籁”,然而,后人对于“天籁”的理解与庄子本义多有出入.通过对庄子哲学一般学理的分析,再结合庄子对“地籁”、“人籁”、“天籁”所作的具体描述,即可发现,庄子是在与“地籁”、“人籁”对举的意义上推出“天籁”的,其所强调的无非是:与“物于物”的“人籁”、“地籁”有所不同,“天籁”则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即“天籁”已经超越了“物”的“二类相召”性,对万物的变化一律采取淡然处之、漠然应之的态度,从而做到了“喜怒哀乐不入于胸中”.鉴于“天籁”所体现出的这一典型特征与庄子所构想的生命终极形态(“至人”)具有内在的关联关系,故“天籁”的推出,乃庄子哲学自身的理论诉求使然.  相似文献   

18.
庄子认为,女性伦理美应该体现"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表现为一种返朴归真的自然美.对于女性的外表,庄子主张"大朴不雕";对于女性的心灵和人格,庄子主张去"迹"返"真". 虽然庄子以"全德全形"为女性伦理美的最高境界,但在女性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庄子认为女性的内在美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紧密联系的。从其演进历程看 ,虽然西方古人能注重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 ,但由于缺乏对整体各个细节的认识能力 ,所以那时的系统思想必然带有浓厚的猜测和思辨性质。近代机械观也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 ,虽然它并不符合系统思想 ,但在对人的管理思想方面 ,仍不乏当今系统思维的光辉。到了现代 ,以泰罗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虽仍有机械论的色彩 ,但已开始注重人性问题。今天 ,与自然科学领域一样 ,系统思维已深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