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祖国西部厄鲁特蒙古分为四部,其中准噶尔部势力掩有天山南北,后以伊犁为中心。策妄阿拉布坦(?—1727)为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僧格之子,1670年僧格被族人所杀,僧格同母弟噶尔丹以报仇为名篡夺了准噶尔部的领导权,并向外扩张,侵犯清朝边汛。1697年,清军灭准噶尔部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遂拥有准噶尔部,自立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是我国西北厄鲁特蒙古族的一部,是明代瓦刺之后,在清代,厄鲁特也称“卫拉特”或“额鲁特”,是一个“逐水草,无城廓(1)”的游牧民族。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分为绰罗斯特即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土尔扈特四大部,游牧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厄鲁特四部“虽各有牧地,而皆  相似文献   

3.
一六九○年(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一日),清朝军队与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战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北九十里的沙布尔台),历史上称为“乌兰布通之战”。战争的结局,是以清军的胜利和噶尔丹的失败而告终。—前者何以胜?后者何以败?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战争的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噶尔丹方而:(1)噶尔丹夺了厄鲁特准噶尔部的汗位,兼并了厄鲁特四部,而且占据了西北地区的广大草原,“控弦之众百余万,驼马牛羊遍山谷”,并与西藏分裂割据势力的头子第巴桑结嘉错狼狈为奸,又在沙皇俄国唆使和支持下,占据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接着向土谢图汗部发动进攻,并分掠车臣汗部牧地。噶尔丹与沙俄侵略军钳形夹击下,使喀尔喀蒙古腹背受敌,被迫南迁。噶尔丹“踞喀尔喀王庭,征诸属国控弦之士数十万”,一心要成为大蒙古的汗。这是噶尔丹掀起割据战争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我国厄鲁特蒙古的名称、分布及其人口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兴起、发展和变化的一些情况,可从一个侧面来探索厄鲁特蒙古的历史,进而深入研究蒙古史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厄鲁特蒙古,是我国蒙古族古老的一个支系,是蒙古族的组成部分。元代称它为“斡亦剌”,明代称它为“瓦剌”,清代称它为“额鲁特”或“厄鲁特”。元朝灭亡后,蒙古诸部从中原地区退居到大漠南北,称“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伟大祖国辉煌灿烂文化宝库中,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以托忒文撰写的《咱雅班第达传》,就是我国厄鲁特蒙古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厄鲁特蒙古即西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十七世纪上半期创制托忒文字以来,厄鲁特蒙古的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量佛教经典以及文学、医学、天文、历算等著作由藏文译成托忒蒙文,抄录、流传于厄鲁特蒙古各部。与此同时,一些编年体、纪传  相似文献   

6.
策妄阿拉布坦侵扰西藏的原因赵天准噶尔是我国西北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长期以来,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以东、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17世纪初在其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统治时期,势力逐渐强大。其后,噶尔丹夺取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继续向邻部扩张,成为清代西北地区强大的割据...  相似文献   

7.
沙俄在尼布楚谈判期间,企图威胁利用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以攫取外交上的好处和吞并蒙古的阴谋破产之后,其利用喇嘛教侵华的图谋,并未稍有收敛,在清中央政府平定准噶尔前后,沙俄使出了更为阴险的一手,这就是阴谋策反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以图达到吞并我喀尔喀蒙古和我西北广大地区的罪恶目的。 准噶尔是我国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康熙年间,噶尔丹以阴谋手段夺取汗位之后,准噶尔势力逐渐强大,凌驾于其他各部之上,并征服了维吾尔族各部,称雄于新疆,与  相似文献   

8.
昭莫多之战     
一 一六九六年(康熙三十五年)清朝与国内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部长噶尔丹汗战于昭莫多,历史上称之为“昭莫多之战”。这是一次比较重要的国内战争,它对研究清代康熙(1662——1722年)时期的历史,特别是对研究当时的国内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游牧经济生产单一化和手工业不发达等特点,决定了游牧经济对于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依存性较为强烈。在阶级社会中,这种依存性一旦遭受阻碍,双方的统治阶级往往采取外部的对抗形式——战争。在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统治阶级与中原王朝之间所发生的频繁战争,其原因盖出于此。  相似文献   

9.
1755年厄鲁特蒙古达什达瓦部从伊犁河畔迁徙到了清西北重镇天山北麓的巴里坤,之后在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的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清政府为安抚达什达瓦部众,决定将他们迁往承德。1759年5月达什达瓦部总管布林等2136人分两批到达承德。目前承德市的达什达瓦后代已由建国前不足100人上升到340人,他们同各兄弟民族一道,为建设自己的第二故乡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吐娜 《西域研究》2002,(3):29-36
1767年7月,厄鲁特营设立,主要任务除驻巡本营辖境卡伦外,还要协助索伦、锡伯、察哈尔等营驻巡卡伦等,厄鲁特蒙古在安内攘外的斗争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代称之为“厄鲁特蒙古”的,是我国古老蒙古族的一支。又称为“漠西蒙古”或简称“两蒙古”。元代称它为“斡亦刺”“或“斡亦刺惕”(蒙古语为“森林之人”或“林木中百姓”之意)明代称它为“瓦刺”。清代称它为“厄鲁特”、“额鲁特”或“卫拉特”。这些不同的称呼,都是由“Oirat”一词,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史籍中汉译音转而来。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厄鲁特蒙古分为四大部,他们是:游牧于  相似文献   

12.
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清朝征服察哈尔部后,对察哈尔蒙古实行政治、军事、生产三位一体的八旗等级制度,平时生产,战时从征,使其成为一支随时供清廷调遣作战的常备军事力量。本文仅以察哈尔蒙古在清朝征服准噶尔汗国的历次大的战争中所起作用作一探讨。一、在...  相似文献   

13.
西套阿拉善蒙古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套之名,由其位于河套之西而来。“贺兰山厄鲁特者,俗称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亦名阿兰善山,皆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圣武记》卷三) 西套蒙古族,原属新疆乌鲁木齐的和硕特和青海和硕特部落。“游牧河西套,称西套厄鲁特。” 西套额鲁特,其“始视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七传至阿克萨噶勒泰”(《清史稿》藩部五)。元时为斡亦刺,后发展为明代瓦刺,清代的厄鲁特或卫拉特。明末,瓦刺分四大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部,“号四卫拉特,统称额鲁特”(《西域图志》卷首一)。四部之间虽“分牧而据”“部自为长”,却“以伊犁为会宗地”结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设有盟主,以调解四大部之间的纠纷。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期,担任盟主的是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 十七世纪初期,游牧于伊犁地区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向邻近部落发动掠夺战争,迫使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五万余帐,离开塔尔巴哈台,于1630年左右逐步移  相似文献   

14.
中国藏族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始建于藏历第十二个甲子的已丑年,即公元一七○九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当时,清统一了中国,而位于西北的蒙古各部则互争权势,争战频繁。其中信奉佛教格鲁派的厄鲁特蒙古素与西藏有着密切联系。继而厄鲁特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统治了西藏之后,广泛地与周围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统治阶级相结合,扩展其势力。当时,清政府为了稳定广大藏族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牵制散居在新疆、青海一带地区的厄鲁特蒙古诸部,积极采取“兴黄教以安蒙古”,“以教固政”的政策,扶植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分封了五世达赖和固始  相似文献   

15.
清代青海的盟旗制度与蒙古族社会的衰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初年和硕特部贵族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后 ,青海厄鲁特蒙古被纳入了清王朝盟旗制度的统治体系 ,这一制度随之也成为清代青海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之一。尽管人们对于青海盟旗制度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 ,但对其中不少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有偏差 ,同时考察盟旗制度下青海蒙古族历史 ,呈出在我们面前的全然是一幅社会衰败的景象。对此进行学术上的探讨和反思 ,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启示。一、有关旗的建置和会盟的几个问题青海厄鲁特蒙古各札萨克旗是在平息和硕特亲王罗卜藏丹津反清活动后 ,根据年羹尧《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中“请…  相似文献   

16.
“车王府曲本”指的是清代北京车王府内收藏的一批曲本,包括戏曲、杂曲、鼓词、子弟书等。“车王”全称李登巴咱尔王,清代喀尔喀蒙古赛因诺颜部人,成吉思汗直系子孙。明清之际,我国西北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  相似文献   

17.
阿睦尔撒纳原是我国厄鲁特蒙古辉特部的台吉,他在十八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分裂势力的叛乱、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斗争中曾经扮演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可耻角色。揭露阿睦尔撒纳的民族分裂叛乱活动,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对于推进我国边疆史的研究,澄清苏修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制造的种种混乱,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伊犁地区的维吾尔族,旧称“塔兰奇”(准噶尔语,意为种地人)。清朝政府统一新疆以后,他们陆续从南疆各地迁徒到了伊犁。“塔兰奇”人对伊犁河谷的农业开发,曾作出过重要贡献。准噶尔是清代厄鲁特蒙古族的一部,为元代斡亦剌、明代瓦剌之后裔。明末清初,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领导下,统一了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和  相似文献   

19.
固始汗在清初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初步形成,至清代尤其是康雍乾时期,最终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比较稳固的统一的国家。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历史贡献,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著名领袖固始汗就是其中之一。一、完成并巩固了青勃地区的局部统一首先,固始汗开创了青藏地区局部统一的局面。17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纷争扰攘、激烈动荡的时代。中原地区的明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摇摇欲坠,而兴起于辽东的清政权在降服漠南蒙古各部后势力大增,…  相似文献   

20.
统一青藏高原的固始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固始汗(1582——1654),又译作顾实汗,是卫拉特(一作厄鲁特)蒙古四部(即吐尔伯特部、杜尔扈特部、绰罗斯部即准噶尔部、和硕特部)中的和硕特部首领,原驻牧于今新疆天山北麓,因受准噶尔部的排斥,方将部众迁徙至天山南麓。他本名叫图鲁拜琥(蒙古语,天资聪颖之意),十余岁时,就以勇武著名。俟后因其和解喀尔喀与卫拉特两蒙古部之间的争执,东科尔呼图克图及喀尔喀汗王俩人共同赠他以“大国师”称号,故叫固始汗(“固始”者即“国师”的转音)。其父名日哈尼诺颜洪果尔(成吉思汗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