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应该意识到,写作是什么。它是一种艺术创作,它含着虚构性乃至作家的臆想。以巴金的作品对比现实生活,我们发现他的写作中存在着对理想自我的乌托邦幻念。巴金早期和晚年靠坚强意志支撑着的写作生活和作品中的宏大誓愿,多多少少都会在现实中趋于瓦解。首先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觉慧精神与党新性格所代表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我们在《家》中所感受的那样,巴金体现在作品中的认识既有时代的深刻处,又是以其年轻难以真正体察现实人生的全部含义作为代价的。巴金在1957年7月《谈〈家〉》中说:“然而幼稚和大胆救了我。在这一…  相似文献   

2.
家族小说和革命小说是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中两大主要部分。前者著称于世而历久弥鲜,后者虽一时抢眼却渐渐淹没于时间的流逝。这两类小说创作动机与巴金从"家"出走和从"国"出走有关,都源于当时"国"与"家"二位一体的专制与黑暗。这是身处传统向现代社会变迁中知识分子都拥有的经历与体验,但同样的控诉和愤怒却结出不同命运的艺术花朵,显示出文学现象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时期,种种原因促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教育得到推广,同时,儒家以道德为中心的人生价值取向,陶冶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格.另一方面,儒家知识群体逐渐被专制政治体制化."变通"以求苟合显荣于当世,而缺乏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4.
<家>是巴金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收获.在传统解读中,更多是着重在对家的反叛,并进而批评主体性的缺失.事实上,巴金在<家>中描绘的20世纪20年代渗透在我国内地广大农村、城镇中那一个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背后,暗示了出走恰恰是为了对心灵之家的回归.在出走与回归之间,巴金的创作始终保持对心灵、信仰的坚守与回归.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激流三部曲》、《寒夜》、《憩园》为例,论述巴金家庭小说中的三重困境,即情爱困境、精神困境、生存困境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巴金早期的社会活动、中期的文学创作以及后期的《随想录》创作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巴金是一贯坚持"五四精神"、自觉沿着"五四"新文化方向前进的战士。  相似文献   

7.
巴金五十年代的英雄叙事,通过如对祖国、和平、人民等中心话语的认同,使其和主流意识形态获得了同构性.这是巴金的英雄叙事之所以受到主流意识形态认可和推崇的内在缘由.但在其同构的背后,他们赋予这些话语的意义却截然不同.巴金以其无政府主义中的某些理念,整合了主流意识形态,并置换为自我意义上的话语,这又使巴金的英雄叙事具有了异质性.巴金的英雄叙事的"异质同构",使其英雄叙事获得了独立的美学品格,这表现为无政府主义文化视阈下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蕴涵着对于战争中的个体命运的关注.这一文学精神无疑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承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巴金的这一文化立场逐步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取代,并最终在全民失却理性的狂热思潮下,放逐了自我既有的异质性,与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同质同构".巴金的英雄叙事既有的鲜明个性也失落殆尽.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魏晋玄学精神的概括,素有"自然"、"自觉"、"自由"三说,其中尤以"自由说"影响较大.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所谓魏晋玄学的"自由"精神,乃是一种旨在减少外在强制压力的"消极自由",或曰"防卫性自由",是魏晋士人试图摆脱皇权专制束缚的一种政治追求.然而,在现实专制政治挤压下,魏晋士人的"自由"追求不得不从政治层面转向心理层面.  相似文献   

9.
巴金30年代的工人题材创作是在诸多因素相互综合的背景上进行的艺术探索.他在文学创作需要与自身积累不足的夹缝中,艰难地行走在时代与自我、工人与知识分子、"革命"与"文学"之间.其间产生的时代理性的强大规约与作家精神自由之间的和谐与矛盾、文学的功利性需求与自我艺术个性之间的一致与错位,以及无政府主义信仰与时代要求的顺应与违逆等,既为巴金的文学创作增添了表现工人群众阶级斗争的新质,更使巴金的工人题材作品具有丰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讲真话"、"反封建"和巴金自我解剖都是<随想录>的核心内容,但结合巴金先生百年人生全部活动的考察,可知<随想录>最终是一部探索如何"做好人"的大书.记住这份巴金"遗嘱",即是对巴金先生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