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是向并不存在或业已逝去的理想境界注目凝眸,以抒情笔法追寻与展现自然人性之美,以想象另一个桃源世界来表达对于现实社会的抵制与否定.以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为例进行论述,认为郁达夫的怀乡体现着从儒子到名士的转变;废名、沈从文两人回首乡关时的理想家园同中有异;萧红则以向童年回眸的形式开始怀乡之旅.这些差异反映了浪漫评论小说作迥异的文化身份及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2.
刘钰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212-213
易卜生的代表性戏剧《玩偶之家》塑造了五四后中国女性解放的符号人物——娜拉.鲁迅在1923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并给出了"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悲观回答.两年之后,鲁迅在小说《伤逝》中将他理解的答案再次进行了详细的描摹,展现一个"造人"神话的破灭.而胡适,作为易卜生主义的首倡者,1919年3月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戏剧《终身大事》,描写一个看似开放民主实则有多重思想桎梏的家庭,并通过主人公的成功逃离展示了争取婚姻自主的可能性,提出了易卜生主义就是真正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仔细剖析.从这两部同一时期发表的小说与戏剧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胡适和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3.
鲁迅为后人提供了小说体式创新的范本,他颠覆传统也超越自我,创造经典又拆解经典.在关于小说体式的广泛实验中,他深入地探究了小说与故事的关系,以及故事与传统的勾连.对鲁迅小说体式创新的考察无疑能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个文体家的价值,尤其是感受他那以最为自由之手笔创造崭新的小说形式的心灵探险.  相似文献   

4.
易卜生的代表性戏剧《玩偶之家》塑造了五四后中国女性解放的符号人物——娜拉。鲁迅在1923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并给出了"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悲观回答。两年之后,鲁迅在小说《伤逝》中将他理解的答案再次进行了详细的描摹,展现一个"造人"神话的破灭。而胡适,作为易卜生主义的首倡者,1919年3月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戏剧《终身大事》,描写一个看似开放民主实则有多重思想桎梏的家庭,并通过主人公的成功逃离展示了争取婚姻自主的可能性,提出了易卜生主义就是真正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仔细剖析。从这两部同一时期发表的小说与戏剧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胡适和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5.
我对向祖文局长的采访是从本刊一个新栏目的设置开始的。本刊拟开辟一个叫“老家故事”的栏目,我们的这个创意拨动了他那根感情的心弦。向祖文局长并不是作家,但他似乎有一种很浓的故乡情结。他最近写的一篇叫《故乡》的散文寄寓着浓浓的故乡情怀。“故乡是一堆爬满青苔的黄土,是一栋结满蛛网的老屋,是一个想去看看而又近乡情切的地方。”文章的开篇这样写道。但是在我们的交谈中,我感到他的故乡情怀远还不仅仅在那个遥远的山村。向祖文局长说:当他从事民族工作之后,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数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涌入这里。他们在成为背井离乡的游子的同时,也成为了他乡的新人。从当初的只身外出务工,到如今的举家外迁安身立命,故乡和他乡,家中的父老、陌生之地的谋生,还有对未来的期许,身处异乡的农民工原本带着浓郁乡土风味的生活习俗、带着深情眷恋的思亲怀乡情结,在延续中又不断发生着渐进式的变化,渴望并适应着融入新的城市环境。困惑、迷惘,追求、期盼……这个农民工群体尤其是外来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越来越为全社会所关注。  相似文献   

7.
从青年时期开始,鲁迅达成了许多极富个性的命题式思考,它们一直支撑着鲁迅的人生信念,在此所要讨论的,是鲁迅这位酷爱"命题"的思想家"奔五"之年所遭遇的一个命题困惑,即所谓"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思路在双重考验中走向"轰毁"的实情。在玩味这一命题的过程中,如果说写作《野草》是非凡的拐点,那么再续"故事新编"的传奇以及重估杂感的存在价值则是锐意的开拓,三者共同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是中国现代美育学的首创人.自1912年蔡元培邀请鲁迅来教育部工作起至1936年鲁迅逝世,他们共同交往了24个春秋.时间虽然不短,但双方的往来信件却不多.从鲁迅日记中我们能检索出他们各自寄出的书信只有十余封,原信保存下来的就更不多了.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20世纪的文学巨匠,是一位极具深度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作家.当然鲁迅的文学成就与他的语言艺术的魅力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他的小说更是以揭露社会人性为目的,以他特有的犀利冷峻的风格自成一家.他的小说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专家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是多角度的,都各成一家之言.本文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为材料来源,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分析总结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曾酝酿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杨贵妃》,为此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对小说情节的展开也作了一番构思。这件事,他和作家郁达夫、孙伏园、冯雪峰都谈过,后来在给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信中也谈到过。鲁迅和冯雪峰谈过《杨贵妃》的具体设想。一开头,是唐玄宗被暗杀之前,刀搁在脖子上的时候,在刀光里闪过了他的一生。从这里倒叙这个皇帝的风流变幻的一生,把唐明皇与杨贵妃当年在长生殿七夕之约的秘密揭示出来,刻画出这位皇帝那时已开始厌弃杨贵妃的内心世界。据郁达夫回忆,鲁迅多次对他说及想把杨贵妃和唐玄宗的事情做一篇小说,他的构想是:"以玄宗之明,哪里看不到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上,玄宗只以来生为约,实在是心里已经有点厌了,仿佛是在说‘我和你今生的爱是已经完了!’到了马嵬坡  相似文献   

11.
英语外来词强势进入,方式不一.现代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应遵循"心态开放、体系规范"的原则,最终采取"以意译成分为主"的方式,使外来词合情合理地融入现代汉语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的人物。国人们想起他时总是会在脑海中浮现他皱着眉头的模样,抑或是身穿长袍、胡子充满威严地耸立着,然而鲁迅的许多面却往往为人忽略。日本汉学家、社会学家竹内好在其著作《近代的超克》中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去了解中国文化,去探索鲁迅,他用"去打破"这三个字形容鲁迅一生。诚然,鲁迅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打破一些东西的一生,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用自己的笔杆子为我们展现了不同侧面的鲁迅先生。被束缚的、念旧的、浪漫的、孤独的、论争的他,每部作品中的鲁迅都值得慢慢探索,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3.
纳日碧力戈的研究取向是在人类学和语言学之间,他认为目前,中国的人类学界缺少"游心",也不够宽容.他从学术背景开始,阐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外语言学研究的一些理论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代表作<姓名论>和<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他还介绍了自己在广西田林县所做的田野工作经历以及当地人的生死观、神山崇拜和风水观念.  相似文献   

14.
自土瑶生存状况引起社会全面关注以来,土瑶族婚姻开始出现族外婚的事例,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这种开放的社会审美心理正逐步引导土瑶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以共享现代社会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5.
陈映真的乡土小说创作以平民为关注焦点,对芸芸众生的生存状况和境遇以深切的关注与思考.作家在小说文本中繁复地叙说着平民身心的苦难,鲁迅式地揭批现代企业下"人"的异化现象,肯定、认同维护民族尊严、保持个人自尊的"人".  相似文献   

16.
高启作为元末明初的一位著名诗人,其成就是巨大的.他一生经历过三个历史阶段.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高启都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其主要原因在于高启面对易代之际时的复杂心态.本文主要是探讨高启在明王朝时期既想追求独立的人生又对政治无法忘怀的矛盾心态对其创作的影响.以此让人们能更加准确、真实地了解这位天才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鲁迅在语言、插图、题材等方面对儿童读物的见解、主张,来分析鲁迅对儿童文学的贡献,进而得出鲁迅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始作佣者。  相似文献   

18.
虽然自人类社会最初主体间性就一直存在,但它被人自觉意识并成为哲学研究对象,则开始于现代西方哲学中出现的语言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从认识论哲学转向语言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主体间性问题的繁荣开始于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运动、哲学解释学、分析哲学以及人本主义的兴起,海德格尔通过"此在"与他人共在的分析,阐发了一种共主体性,推动了理论界对主体间性问题的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19.
在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就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许多方面都受到一种启蒙教育。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人的态度,对青年们来讲,都是极有好处的。我国各族的青年们,都接受过鲁迅先生的光和热。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绝不允许历史倒退,始终对着愚昧和困乏宣战。他呐喊奋起,唤醒整个民族,共同努力创造祖国光明的未来。他百折  相似文献   

20.
月是故乡明     
唐宾 《民族论坛》2003,(9):34-35
刘墉:“故乡”英文说得好,是hometown,也是birthplace,家在哪里,哪里就可以是故乡,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在这漂泊与漂泊之间,我们有了家。对漂泊而言,上一个家就是故乡。我想刘墉所指的代际漂泊,外延扩大,没有了铁饭碗的现代社会,漂的一代,落脚点便是家。如果对之有了某种情愫,在漂泊的途中时常反顾,在“月是故乡明”的感慨中寄托心灵、结识朋友,上演一出出温暖的轻喜剧。如“从张家界到大连”,问问我们的土家族小伙故乡的月亮到底在哪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