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探讨系统层次网,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一)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新的原子论和所有以往的原子论的区别,在于它不主张(撇开蠢才不说)物质只是非连续的而主张各个不同阶段的各个非连续的部分(以太原  相似文献   

2.
从近代化学萌芽时期开始,化学家就在思考着为什么一些原子能化合,且生成的化合物都有一定的“规格”(如组成、结构等)。而另一些原子却不能化合,或生成的化合物不稳定。这个问题一直是化学家们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甚至可以这样说,它的发生和发展几乎就是近代理论化学(微观领域)的发展史。一原子价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胡汉民的社会主义思想,至今学术界论者不多。笔者拟对此进行探索,亟望能收抛砖引玉之效。 辛亥革命时期,留日学生、中国同盟会重要会员、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胡汉民曾多次在《民报》上撰文主张社会主义,并将自己看作是社会主义者。如,1906年4月,他在《民报》第3号《民报之六大主义》一文中指出:在“近世文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言其大别,则分共产主义与国产主义”,他认为,同盟会所主张的“土地国有”  相似文献   

4.
可分与不可分这对范畴,在哲学史上早就提出来了。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学说的新进展,特别是“夸克幽禁”说法的提出,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新的思考。对于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见解。古代希腊的原子论,把原子看作不可再分的物质粒子。中国《庄子·天下篇》中关于“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著名论断,则是从机械分割的角度,肯定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但是,不论那一种观点,都只是哲学上的论断,而不是自然科学的理论。近代化学原子论的创立,从自然科学方面,  相似文献   

5.
艾思奇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人民出版社1978年修订版)在绪言部分中论及哲学史上的两军对战时,写道:“希腊古代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他认为,万物都是由微小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不同形状和不同重量的原子构成不同的事物”(见该书第9页,着重号是引者加的)。这段论述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伊璧鸠鲁的原子论简单地混同起来了。实际上,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大小和形状的差别。至于原子在重量上的差别,是伊璧鸠鲁才开始提出的。艾修斯曾经非常明确地区分了这一点,他写道:“德谟克利特说[原子]有两种[属性]:大小和形状;而伊璧鸠鲁则加了第三种:重量。因为他说,物体在重量的作用下运动,这是一种必然性。”众所周知,马克思也非常详尽地考察了德谟克  相似文献   

6.
司空图论诗,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韵外之致”说。这一主张为历代论者所反复征引,重诗歌艺术特征者,对此尤为推许。在他之前,关于这一问题,已经有不同程度论述,有的还可能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主要渊源,如戴叔伦关于诗境的见解;有的则已经相当接近于他的提法,如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说。但是,就其表述的完美与确切而言,则无疑司空图此说是一个创造、一个贡献。他的这一主张,表现出我国古代诗论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人自身能量释放传递的实验事实、实际计算、理论创新的方法证明:一切人类活动劳动做功过程,都是物体针对物体能量释放传递产生力做功转换获得能量的事实,及能量转换原理.同时,证明能量和功的定义是相同的、力是由物体能量释放传递获得时产生的理论数学表达式表述,证明物体相互作用时和过程中,力、功、能量转换量始终相等,证明惯性就是物体在获得或释放能量,证明能量和牛顿三定律运动的因果关系及其表述等物理力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以上理论转换为实事、易懂易学物理力学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8.
黄文达 《社会科学》2005,2(6):111-116
桑塔格所提出的“反对阐释”和“新感受力”等概念与海德格尔关于“艺术”、“艺术的本质”的思考有内在的联系。他们所着眼的都是现象自身。对海德格尔来说,西方艺术本质的历史与真理本质的转换是相对应的,其获得的途径是从体验出发的;桑塔格认为,新感受力必须根植于人类历史上新出现的那些体验,以此同海德格尔关于从诗中寻找适宜于技术时代的人类的生存状态相呼应。在后现代所出现的新的文化形态面前,特别是今天面对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电影现象,桑塔格开启了对后现代电影的新的进入方式。  相似文献   

9.
坚持“以美为艺术核心”和“主张纯艺术的艺术”的闻一多 ,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要达到‘纯形’的境地”。在经过孜孜不倦的求索和跋涉后 ,认为要“赤身空拳打出招牌”就“非挑衅不可”的他终于写出了《诗的格律》等文艺评论文章 ,完整地提出了诗之“三美”的格律化主张。闻一多坚信“自然的不都是美的 ,美不是现成的”和“美的灵魂若不附丽于美的形体 ,便失去他的美了” ,因此 ,他强调“做”诗 ,主张诗“越是带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 ,跳得好” ,并认为真正的诗家 ,作诗要如“韩信囊沙背水 ,邓艾缒兵入蜀 ,偏要从险处见奇”。虽然如此 ,但闻一多并不否认文学应该贴近生活 ,他说 :“文学是生命的表现”、“文学的宫殿必须建在生命的基石上”。强调“艺术的真源”是“伟大的同情心” ,因此 ,诗人就“应该是一张留声机的片子 ,钢针一碰着他就响”。他的诗作 ,也无不实践着他的主张 ,或色彩浓丽 ,或风格沉劲 ,或感情愤激 ,或心理细腻 ,均因体现着“三美”的特征而达到了艺术美的极致  相似文献   

10.
道德资本化意指道德作为一种可转换、可增值的非物质性劳动积累,依照其在经济社会运行中所产生的不同形式的价值增值,应获得各种物质性的或非物质性的奖赏或收益.资本概念内涵的拓展、“德福一致”的预定和谐,以及人类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现实,是道德资本化的可能性前提、必要性假设和必然性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从事教育事业凡四十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业绩斐然.如此辉煌成就的获得,原因之一是不能不归功于他的教育管理.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实行“有教无类”,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社会人材需求紧密结合,使用“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服务目标和“禄在其中”的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双重因素激励来管理学生,促使学生学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种在教育管理理论方面的先贤独步,对于我们今天的高教管理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管理理论,植根于他对人性的假设,即对教育对象的基本人性估计.他认为  相似文献   

12.
慈善经济学面临的危机与范式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立雄 《学术研究》2005,35(7):5-12
建立在公共假设、效用最大化和纳什假定之上的慈善公共物品理论得到的结论与经验明显不符,而建立在放弃效用最大化的假设之上的纯利他主义模型在政府捐赠的挤出效应上存在完全相反的两种结论。在公共物品的总供给是否独立于收入的分配上也存在不同观点,而且理论证明,在较大的经济体中没有人给予公共赠予。因此,慈善经济学只有转向“互惠”假设才能较好地解释慈善行为动机。事实上,在人类行为中,互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慈善活动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高国升 《学术界》2012,(6):166-173,287,288
当前对休谟的研究常把他和启蒙运动相隔裂.通过对休谟代表性著作《人性论》引言的分析,可以发现他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共享认识世界的“力学模式”和实验方法,都试图将当时在英格兰兴起的“自然哲学”应用于人类境况,都致力于用对人类生活有用的经验研究所产生的新理论代替传统形而上学.同时,休谟对经验主义方法自身的局限有着更为健全的认识,主张在经验和可观察现象范围内的实验方法.这一认识在我们反思启蒙时极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洋务运动主要首领李鸿章是一位“洋务”论者,也是一种“变法”论者.他把“内须变法”作为推行洋务“新政”的一个纲领性口号.李鸿章的“内须变法”主张及其在主客观方面的局限,不仅大体上复写了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也直接影响了他个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结局.  相似文献   

15.
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在实验中获得的结果。开始,他把一些“聪明”的老鼠交给一位实验员训练,而把一些“不聪明”的老鼠交给另一实验员训练。过一段时间,他把这些老鼠都放进迷宫里测验,果然,那些“聪明”的老鼠比起“不聪明”的要灵巧得多。其实,罗森塔尔事先并没有考察过那些老  相似文献   

16.
俾斯麦的外交活动中有一众说纷纭的现象,是他在德俄关系上的活动及言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一直在延续,也一直有争议.俾斯麦之所以奉行东和俄国的外交政策,是把德俄关系看成俾斯麦主张的德国积聚力量和保障安全的生命线.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违背这一思想的致命后果,从反面印证了他的远见.通过评析俾斯麦所主张的对俄外交政策,意在从俾斯麦的外交操作中,搜求相似环境条件下的国家在外交战略选择中的共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1925年春,崔曙海的《出走记》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但是他此后的诸多作品都没能超越《出走记》的艺术成就.崔曙海的这种艺术悲剧是由于他以狭隘的艺术理念指导自己的创作而造成的.他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工人农民读者的要求,却忽视了文学的提高大众审美能力的职能.他主张文学源自生活,必须反映真实的生活.结果,他只写一些自己的生活经历,没能将那些自身经历与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他的小说始终遵循"现象——本质"这一模式.他想为劳动人民申辩、揭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是他过分强调了作品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却忽略了作品本身感性的、偶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三十多年来文艺战线的风云变幻昭示着一种令人困惑迷乱的局面:各种具体的文艺主张不管它们的对立多么尖锐,一概都是从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出发,它们都毫无例外引经据典,证明自己的主张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解释.比如,写真实和写本质、干预生活和干预灵魂、题材决定论与反题材决定论、英雄典型论与中间人物论、现实主义主流论与现实主义深化论等等都毫无例外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到最初的根据.“文艺从属于政治,从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政治标准第一”等这些在今天看来不合适的提法不正是文艺的上层建筑性质的合乎逻辑的推理吗?我们甚至应该承认,那些极左的文艺主张也是从解放以后我们确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顺理成章推导出来的.生活中美丑并生,理论上真理与谬误杂陈,这本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各种本质迥异的理论主张全部归附于同一个理论前提,这却是意识形态大一统的产物,同时也表明争论各方思维方法惊人的相似.今天,我们必须在哲学方法上认真地、系统地清理一下建国以后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的得失.  相似文献   

19.
大凡关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人都知道 ,重新解读马克思、特别是重新解读他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前后所完成的那些文本 ,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一大趋势。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已经充分发展了 2 0年的今天 ,当人们重新提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这个问题的时候 ,其命意显然不在于获得关于这场革命的那些确凿无疑的“知识” ,而在于把捉到推动这场革命发生的“机制” ,从而真实理解它的本质 ,并由以揭示出其历久如新的当代价值。在这个问题上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的研究显然是领先于国内同行的。在方法论上 ,过…  相似文献   

20.
翁方纲作为清代乾嘉诗坛领袖之一,很注重示人以作诗途径.他在细致梳理文学史之时,对清诗的出路表示忧虑,并以修正王渔洋诗学理念和接力其诗坛地位的气魄,为清诗找到了一条出路:内容上“以学入诗”,切合清人学问背景和生活实际;方法上主张“切实而作”,以结束“神韵”末流空虚之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