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巴尔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成立的民族国家组成巴尔干同盟,它们在1912年和1913年相继打了两场战争,最初反对土耳其,后来又相互争斗。两场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成为一个强国,而保加利亚则在领土和人口上都蒙受重大损失。一战期间,巴尔干分成两个阵营:塞尔维亚在三国协约一方作战,而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则与中央列强结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巴尔干产生很大影响。战争结束后,巴尔干依然是一个分裂和保守的半岛。  相似文献   

2.
德国和平运动的出现,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1892年德国和平协会的建立,标志德国和平运动的产生。和平纲领追求的目标是废除战争,争取和平。德国和平运动是资产阶级和平民主运动,它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在德国的历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世界和平运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有助于德国的社会民主化。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在帝国主义国家关系中,战败国割地、赔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战后围绕德国战争赔款问题的斗争相当激烈。赔款问题表面上看来是德国履行“凡尔赛和约”对战胜国进行赔偿问题,但围绕这一问题的背后亦可看到几个大国在欧洲的争夺与勾结。英、法、美等大国出于对欧战略的不同,对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转向世界政策,建立庞大海军谋求霸权;英国面临德国挑战,不惜代价确保海军优势。于是德英矛盾空前加剧,两国展开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德英竞相通过一系列海军法案,增加海军经费、扩大舰队规模、开发新型战舰。德英海军军备竞赛导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并对一战结果产生着某种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尔卡塞的联盟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即:利用有利国际局势,积极开展外交,加强了法俄联盟、改善了法意关系、缓和了法英矛盾,使法国外交逐渐对德采取攻势,并为三国协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7.
8.
张玉芬 《南都学坛》2007,27(6):35-37
1866年战败后,奥匈给予巴尔干特殊的关注,巴尔干是奥匈外交的基点。为保证巴尔干利益,奥匈采取了结盟政策。保加利亚危机发生后,奥匈先是与俄国在三皇同盟框架下进行合作,随着俄国对保国军事干预可能性的增加,奥匈采取了抗俄行动,并试图得到德英的支持。地中海协定的签订,是奥匈的一大胜利,它促成保加利亚危机和平解决,并保证了奥匈在保国的优势地位。但应该承认奥匈在巴尔干的优势潜伏着危险的变数。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外政策制定中的民意测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对外政策制定中,民意测验并不只是反映民意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着民意.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者对民意测验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对外交政策和民意关系的认知.他们不会盲目地遵从民意测验的结果,而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整民意,为其政策服务.在美国外交决策制定中,民意测验有时反映的与其说是公众的态度不如说是政策制定者的偏好.  相似文献   

10.
张玉芬 《南都学坛》2004,24(5):32-34
近东危机期间 ,奥匈帝国政府适时调整巴尔干政策 ,从维持巴尔干领土现状到有限瓜分 ,其目的是为了阻止斯拉夫人的成功和追求在西巴尔干的优势地位。为达此目的 ,奥匈帝国借助三皇同盟与俄国合作 ,双方达成某种协议。圣斯特法诺条约签订后 ,奥俄协调破裂 ,奥匈帝国在英德支持下 ,于柏林会议上赢得了体面的和平 ,成功地保护了奥匈帝国的巴尔干利益。但是 ,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优势 ,前景并不看好 ,这折射了奥匈巴尔干政策的基本缺陷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的是希特勒上台后至中日战争爆发前夕德国对远东地区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的政策。这一时期德国在远东推行了平衡政策,即同时与中日两国发展合作关系。以德日反共协定的签订为标志,德国远东政策经历了一个重心转移的过程,即由倾向中国转变为偏向日本。这种平衡范...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虽地处欧洲的中心,但却未形成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德意志不是通过革命,而是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的,这种统一,除了依靠强制手段外,更主要的是靠煽动起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靠对外发动战争达到的,正是这种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了德意志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相似文献   

13.
李芳芳  张清敏 《国际论坛》2012,(5):42-48,80
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研究中经常存在"预测困境",学者们往往热衷对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未来走向进行预测,但预测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通过调研发现,预测不仅在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国内外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本文首先界定了预测的基本概念,然后在分析预测的可行性基础上,通过建立预测系统模型图来阐述预测的基本原理,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减少预测失误的途径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利用哲学、文化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建立了一个解释“文化”自变量与“对外政策”因变量的理论模型,总结出文化在对外政策中的定位、定向、规范和认同功能,然后将文化——对外政策分析模式运用到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中,探讨了美国对外政策在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特点。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对外政策可以理解对外政策的内涵和深层动机,但不能预测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  相似文献   

15.
词语语义意象和词语语义特征这两种语言现象,经常被美国政府当为政策工具加以利用,刻意而且精心地表述或包装其对外政策,经过语言功能的特殊运用,使其对外政策产生最大的政策效用和灵活的调控空间。  相似文献   

16.
由于自身职业的原因,我感觉到在中德教育文化交流甚为繁荣的背后,有一根隐线的作用不可忽视,这就是德国政府的对外文化政策导向。1999年,我到德国几个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去实习访问,就发觉德国人的政策理念实在轻视不得,而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其对外文化政策。由此颇感兴趣,并自己动手做了一些初步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但终究是浅尝辄止,没有精力去追根究底;但毕竟心中滋滋在念,因为已经隐然意识到,中国的大国崛起的民族梦之实现,与此可能大有关系。所以到大英图书馆查找资料,也颇关心对外文化政策方面的东西,可惜,所查到的资料无几,看到目录上有…  相似文献   

17.
德国统一后的对外政策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开始具有新的目标和新的特点.一方面,仍然坚持西方联盟和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广泛开展全方位外交,创造有利于德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显示了更大的独立自主性,并以更大的力度和主动性,积极"面向全欧"和"为世界和平承担更大责任",追求"积极主动塑造"的角色,争取充当"全球玩家".  相似文献   

18.
沙皇俄国是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沙俄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战略性转变,由同日本帝国主义拚死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霸权,一变而为紧密勾结,奉行所谓“联日政策”。沙俄政府为什么要改弦更张?“联日政策’的作用及其性质又是什么?在这些问题上,  相似文献   

19.
对外政策目标对于理解对外政策及活动具有重要意义。20年代魏玛德国与50年代联邦德国的对外政策目标体系具有某种形式上的相似性,在实质上却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及其原因决定了其对外政策取向,并限定了对外政策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20.
威廉姆·舒尔茨(WilliamSchulz)又跑出来执行他保护地盘的使命了。他的组织是国际人权大统一的主要受益者,他要确保其组织的特权,成为《宣言》所阐述的人权的唯一规定者和保护者。由于还有许多政府对待人民的手段基本上是不人道的,因此让他们知道有人在盯着他们、并随时要告发,这的确是个好主意。如果我的政府决定要折磨我,舒尔茨跑出来惩罚我的政府,我会很高兴的。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