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民青 《东岳论丛》2002,23(1):41-49
超弦理论是目前理论物理学的最前沿理论 ,其最大特点就是提出了弦的概念以用来解释各种力和粒子 ,以及提出了十维时空概念并用来解释弦。超弦理论对我们认识宇宙的结构、演化以及人类的特点与作用也有着巨大的意义。 (一 )从高维时空观出发 ,宇宙演化的实质和方向 ,就是从十维完全卷缩时空向十维完全伸展时空的不断转变。 (二 )由于十维时空所处的状态不同 ,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宇宙演化阶段和宇宙形态 ,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宇宙形态有三个 ,即 :十维时空完全卷缩的元宇宙、四维时空伸展六维空间卷缩的本宇宙、十维时空完全伸展的超宇宙 ,人类生存于本宇宙中。 (三 )从高维时空与弦的存在出发 ,人的意识存在于人脑卷缩的六维空间中 ,并与四维伸展时空中的脑神经密切关联 ,人的意识的自由本性来自于卷缩空间的高维自由度。 (四 )我们的本宇宙正朝向时空完全伸展的超宇宙演化 ,这与人类追求彻底的自由境界是完全相吻合的 ,这也正是宇宙演化的自然机制 ,人类的历史使命和终极关怀应是也正是开拓新宇宙。  相似文献   

2.
把宇宙观与人类观密切结合起来 ,以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 ,运用哲学方法 ,提出了以下几个原理 :( 1)新人择原理 ,认为人类是宇宙物质进化的必然产物 ,我们这个宇宙在发生之初 ,就以最终产生出人类为其进化大趋势 ,人类不过是更大宇宙演化中的必然中介环节。 ( 2 )多元无限宇宙观 ,认为宇宙是无限的 ,无限的宇宙是分为若干不同层次或等级的 ;我们的宇宙发生在更大层次的元宇宙之中 ,我们的宇宙层次是一个多宇宙群体 ;我们这个宇宙有生也有灭 ,是一个生命体 ,但它具有内在的遗传变异机制 ,能够孕育产生出新宇宙。 ( 3 )新人类观 ,认为人类就是新旧宇宙传承的机制和中介环节 ,人类的特点是实现了宇宙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 ,因而是旧宇宙的果实和新宇宙的种子 ,人类在宇宙演化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与作用是不可逾越的  相似文献   

3.
张剑瑛同志发表在《松辽学刊》(社)1989年第1期的《对宇宙概念的哲学思考》一文指出:宇宙概念最初确立的科学含义是指时间与空间的统一。而现代科学证明,不存在完全虚空的空间,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永远相同的、自身流逝的时间。所以宇宙就是指所有具体宇宙形态(如基本粒子、天体星系等等宇宙的表现形态)的总和,是它们的共同本质;就是指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运动着的物质;就是指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句话,就是指  相似文献   

4.
白奚 《船山学刊》2022,(5):15-27
《恒先》宇宙生成论的核心概念“恒”与“或”实为二位一体的关系,类似于《老子》的“道”与“一”,“恒”为本体论概念,“或”为生成论概念。“或”是最高本体“恒”在生成论论域中的代名词,以“或”为起点的生成论本质上是古代哲学中常见的“气生论”。从“或”开始的宇宙演化,经形上之“气”的过渡阶段,最终落实为形下之“有”,展现了一个关于宇宙万物生成的更为哲学化的解释系统。对照传世典籍中的相关思想,可以展现这个久佚的解释系统中的独特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5.
《春江花月夜》这首婉约、圆润的古代诗歌,有着一套并不简单的内在文本结构。这种"结构"大致可以总结如下:以大自然,也就是"道"为依托的哲学时空文本结构;以男女悲欢离合为代表的人类情感时空文本结构;宇宙哲学与尘世间的伦理相互交叉、重合,最终合一的时空文本结构。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即从哲学到人生再携带着人生返回哲学,就决定了这首诗歌不但有"情味",也有哲学味,更多的时候这两种"味"还是融合、互化为一体的。这一结构特点其实也并非是该诗所独有,古代的不少诗歌也是沿着这样一个路数写下来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所普遍接受的宇宙概念,出自先秦尸佼的“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庄子》对宇宙亦下有定义:“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其中“有实”是承认宇宙间有质量的实体的存在, “无处”是指物质实体在空间上没有一定不变的静止形态。尸子的宇宙定义虽然提出了时间、空间的概念,但没有分析时空的本质。 庄子承认物质实体的外在形式和属性,而否定其固定不变与具有真实性。庄子的宇宙概念在思维水平上超出了人的感觉经验而与现代物理学的许多认识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韩民青 《东岳论丛》2007,28(1):5-14
人类观与宇宙观是密切相联的,深入地探索宇宙的结构和演化,为全面把握人类的来龙去脉奠定了基础。(1)从多元无限宇宙观来看人类,人类是旧宇宙的果实和新宇宙的种子,这是人类不可逾越的历史地位与作用。(2)人类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作为旧宇宙果实的成熟过程和作为新宇宙种子的萌发过程,这决定了人类的发展方向就是全面而又透彻地认识旧宇宙和积极而又成功地开拓新宇宙。(3)人类发展的历程,经过了诞生、前期、中期、后期、结局等若干发展环节和阶段,经历了从维持生存、拓展生存到限制生存、改变自身与开拓新宇宙的多次转变。(4)当人类作为旧宇宙的果实而成熟并作为种子而创造了新宇宙之后,人类就进入了它的终结时代:它将从旧的本宇宙中消亡,或将在新的本宇宙中作为运行机制而发挥作用,或将作为更高级的宇宙层次即超宇宙的开拓要素而存在——但作为人类,它却不再存在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中的人类意识可分为三类:宇宙意识,人自身的意识,政治意识。本文从人类关于现实世界、关于人类自身以及关于人类社会和政府的意识的样式出发,分别论述和分析了中国哲学中的人类意识的结构与发展。人类意识三个层面的理论,将为理解中国哲学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包括理解中国的宇宙哲学、中国的精神和自我意识、中国文化、中国政治等。文章涉及并分析了《易传》中的本体论和创造力哲学、儒学中的个人和人类社会、《孟子》和《礼记》中关于人类自身的本体论思考;墨学中的天志和兼爱、道学中的存在与变易的辩证关系、法家学说中权力与秩序的政治意识、儒家学说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民主等。  相似文献   

9.
“元宇宙”是整合多种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数智化应用和社会空间建构形态,是一个与人类现实世界嵌套又独立并隐匿于现实世界的立体化虚幻空间,是映射现实世界的数字虚幻世界。在身份、经济、文化和社会系统的系统变构中,“元宇宙”将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充分接榫,构镜了界域地平线的时空和阴阳对接,实现了人类世的镜像重构和超度再生;其数字孪生、虚拟原生、虚实融生和虚实联动所建构的融宇宙和超宇宙的虚实重生在时空幻象中超越了现实宇宙;其形成的叙事空间激发了人类的技术思维和时空探骊,使得“元宇宙”在解蔽数字平台异化的枷锁形态时,解构了人类“数字内卷化”的桎梏状态,释析出“数字合作主义”的生命政治姿态,牵引出“数字主义”宰制下对人的解放变奏的空间反思。为此,“元宇宙”引领者要发挥其功能性制导作用:打破传统发展逻辑,走出数字内卷;打破传统技术异化模式,实现统摄性数字幻象;颠覆资本增值统治,实现数字加持下的商业生态化;突破传统人类体验需求,实现具身交互联动的智识化空间运行。  相似文献   

10.
宇宙是如何生成的?这是世界各文明古国以创世神话形式探讨的共同问题。从《老子》的“朴”(葫芦)到古希腊神话的“卡俄斯”再到印度神话的“金蛋”,都不谋而合指向“混沌”也就是国际神话类型学所谓“宇宙之卵”,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心理所具有的某种共同性。实际上,这是远古蒙昧时代智力有限的先民处理他们无法解答的终极提问时,巧妙地将问题悬搁起来而采用的一种不答之答。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低幼儿童随意涂抹的图画中,出现频率极高的线条就是圆形线。圆形构图被用来代表许多形状、性质完全不同,甚至跟圆形毫不相干的事物和对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军队系统管理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 ,军队系统管理是系统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人类早期的系统思想突出表现在对整体、组织、秩序、结构、等级和“完整性”等方面的认识 ,形成了直观朴素的系统观。特别是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 ,其传统文化观念的主要特点之一 ,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和“整合”的系统思想。我国古人把朴素的系统思想 ,自发地运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工程和军事实践等活动 ,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现代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I·普里高津在《从存在到演化》一文中指出 :“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系统性和自发性 ,…  相似文献   

12.
阴阳五行学说本是先秦时代的一个哲学流派,是人们关于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朴素的哲学概括,进入战国时期,经过阴阳家和众多方士、儒生的着意加工之后,却带有了扑朔迷离的神学性格,成为神的意志的体现,是人和宇宙万物的行为指南。这些思想全盘为道教所吸收,并且构成了道教理论和神仙方术的哲学基础。阴阳和五行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阴阳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周易》就是以阴阳观念为基础的。《周易》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构成,和关于对卦辞、爻辞的解释,其最后定型肯定在春秋时代,即在孔子整理《周易》之后。但其最原…  相似文献   

13.
(一) 我国傣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论傣族诗歌》一书(以下简称《诗论》),翻译出版己十多年了。当1981年这本书出版时,在文化界曾引起一场不小的旋风。人们争相研读、品味,并纷纷从各个方面高度评价它的发掘。十年过去了,现在来看,当时的评价并不过份。傣族《诗论》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学术价值都不亚于古代的西方诗学理论和汉族古代文论。《诗论》呈献给我们的美学思想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诗学本体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公认的西方诗学的奠基性著作。《傣族诗论》应该说是我国傣族诗学理论在古代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说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西方美学的主要概念并第一次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艺术问题,那么,傣族《诗论》的主要贡献则在于第一次从诗学本体的角度揭示了诗歌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乃至于语言发生之间的关系。《诗论》全书共分九章,其中七章都是探讨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乃至于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以及它们和诗歌(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作者在全书的结语部分说:“归纳以上所讲的一切,最后的结束语是: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中的解释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解释学已经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形态出现了。解释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说,凡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解释现象。人需要通过各种语言媒介进行交往,人类的文化需要积累演进。人不仅要理解他的同辈,而且要理解他的祖先。交往中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解释现象。因此,解释学理论,是把握人类精神的一个不可少的视角。中国哲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通过对经典、特别是对六经的不  相似文献   

15.
<正> 一、热寂?循环?偶然? 宇宙怎样演化?众说纷纭,影响较大的观点大体有三种: 1850年,著名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熵定律),这个定律用熵的增加原理,第一次把演化观念引入了物理学。按照熵定律,封闭系统的熵S要随时间而增加(即dS>0),甚至达到热力学平衡态时趋于极大。克劳修斯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于说明宇宙的演化,认为:整个宇宙的熵是随时间而增加的,宇宙的有序度将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降低,并且一步步地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直至物质和温度完全均匀,陷入完全无序的“混沌”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热寂说”。  相似文献   

16.
在对米利都学派的阐释和评价中,历来存在着一个倾向,就是把米利都自然哲学当作寻求万物基质、结构和动因的物理学,对他们的学说作一种物理学的解释,而忽视他们本来的宇宙论目的。我认为,作为西方最早的自然哲学,米利都学派诸学说主要是讨论宇宙起源、演化和结构的宇宙理论,物理学研究是在宇宙论构思中逐步显示出来的,既不是这一学说的出发点也不是它的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对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论的阐释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太一生水》作为一种有着明显道家特征却又独异于先秦典型宇宙生成论图式的篇章,其风格的迥异与逻辑上的缺陷使之饱受质疑。通过《太一生水》与《黄帝内经》等相关医学文献的关联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在理论构建、概念的使用乃至一些细节方面有着高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推论,这种相关性背后的可能真相是:《太一生水》是一篇关于生命的生成论图式而非典型的宇宙生成论图式。沿着此图式出发,许多矛盾和疑惑也可以得到合乎逻辑的解释。而道家哲学养生学如何开出中医学脉亦在此篇章中找到承启的枢机。  相似文献   

18.
张朋 《中州学刊》2014,(4):119-123
目前学界仍然缺乏对《太一生水》提出的宇宙生成模式本身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样式所进行的反思。以《太一生水》宇宙生成模式为中心,有三个问题值得讨论:《太一生水》宇宙生成模式本身在逻辑上是否圆通;《太一生水》宇宙生成模式是否与老子思想有关,其理论本身是否存在缺陷;与《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其他先秦时期的宇宙生成论相比,《太一生水》宇宙生成模式是否"显得更为粗浅和原始"。在讨论中还涉及到了《太一生水》的作者归属、学术流派定位和历史评价等历来争论很多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和"宇宙山"、"世界树"一样,作为学术概念,它们都可被用来描述和解释古代神话里的宇宙结构及宇宙观。无论是昆仑山上的轩辕之国、诸沃之野、不死之山、西王母的蟠桃园,还是大海里蓬莱三神山的仙境、仙人和不死之药,上古神话里异域、他界均具有"不死之乡"的属性。与长生不死观念有关的"宇宙药"信念及其"神圣的知识",可能最早产生于上古时期的人类试图通过巫术的方式和神话的讲述以克服"死亡"、从而超越生命极限的种种努力之中。此种信念在中国历史上始终绵延不绝,并演绎出了许多野心勃勃的尝试和独特的文化实践,它至今依然是中国社会久盛不衰的"长寿文化"的底流之一。  相似文献   

20.
量子引力所提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时空在物理学中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出现。超弦和圈量子理论的不同时空预设及其复杂的形式体系为人们理解它们的物理和哲学含义给出了方法论的启示。量子引力时空理论的纵向语境分析,表明了数学成果的现存性及对它的分析决定了时空理论形式语言的形式语境、语义语境及语用语境的变换;量子引力时空理论的横断语境分析,显示了量子引力理论提出的现实语境和对其进行求解的语境选择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正是在量子引力理论所具有的语境预设的基础上,使人们看到了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时空理论把握的宏观与微观、单一与多样性统一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