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在“五四”到大革命时期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入一九一八年四月到一九二二年十月所作小说十四篇,一九二三年八月出版。《彷徨》收入一九二四年二月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所作小说十一篇,一九二六年八月出版。到三十年代初期,鲁迅站在新的思想高峰,对前期写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题了两首五言绝句。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读书先读序。序的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一著作(或背景材料),说明写作目的、写作过程、主要内容、作者情况及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在《呐喊·自序》(以下简称《自序》)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因此,读《自序》是登堂入室以窥《呐喊》全貌的必经之路。《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收集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小说十五篇。《自序》写于1922年12月3日,涉及的很多内容是给自己的小说作了注脚(其后的《彷徨》则无序或跋)。按常…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一共有三本,《呐喊》和《彷徨》里的二十五篇作品,取材于作者所生活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大体上是从清朝末年到“五四”以后;《故事新编》共收八篇历史题材作品,在《自选集·自序》里,鲁迅称其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相似文献   

4.
《呐喊》的悲剧特色卢今一在《呐喊》中,具有悲剧性内涵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对此,作者为这本集子所作的“自序”中就已有所提示。“自序”中说,由于“未能忘却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不免呐喊几声”,又说“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  相似文献   

5.
《〈呐喊〉自序》是一篇自传体的文集序。它真实地记录了鲁迅前期生活和思想的艰苦历程,显现了这空前的民族英雄、伟大的人民战士勇猛奋进的高大的身影和坚定的步伐。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呐喊》的时代价值,也有助于我们学习鲁迅的崇高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6.
北大教授严家炎曾说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①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高峰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收了鲁迅 1 91 8— 1 92 2年所写的 1 4篇小说 (出版时收入 1 5篇 ,1 930年 1月第一次印刷时抽出了《不周山》一篇 ) ,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呐喊》的问世绝非偶然 ,而是他的思想里程发展的结晶。要想真正理解“鲁迅的呐喊” ,就必须从鲁迅的“美好思想———理想破灭后的寂寞———受新文化鼓舞而呐喊”这三个方面入手。一、鲁迅的美好思想的变迁(一 )第一个理想 :离…  相似文献   

7.
在《呐喊·自序》的开头,鲁迅说过:“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却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呐喊》真实地深刻地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历史风貌,其中有一些作品,如《药》、《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等,对以辛亥革命为历史标志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作了直接的描写,把这场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多方面的历史经验熔铸到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和典型之中。鲁迅后来谈到《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篇文章的时候说:“这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却是见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呐喊》里的这些作品总结了同样是鲜血凝成的历史经验,这些正是作家不能忘却的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候,鲁迅以他的警动人心的“呐喊”,昭告新时期的革命者,不能忘却辛亥革命这前车之鉴!因此,《呐喊》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来  相似文献   

8.
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上是批判现实主义性质的。但应该指出的是,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五四前后到1925年,即《呐喊》到《彷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和时局的转化,鲁迅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他的现实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这种发展。我们知道,在鲁迅创作小说《呐喊》和《彷徨》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到了低潮。《新青年》时代的狂飚猛进的气氛暂时消歇了。文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先前的勇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文化战线的分裂,资产阶级右翼退出新文化阵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逐渐尖锐化是五四低潮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9.
《野草》所收的23篇作品和《题辞》,是鲁迅1924年至1926年陆续在《语丝》周刊上发表的。1927年4月经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列为作者所主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发行。鲁迅写作《野草》时,正值“五四”退潮时期,深感苦闷彷徨,如同作者在《<自选集>自序》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的情感历程。在这样的心态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在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收录其陆续写于1918-1922年间的白话小说15篇及《自序》,内文本一篇一个新样式。本文着力于文本风景鉴赏,延长副文本线,即每篇小说发表、结集出版的传播途径、手稿等物态遗存,并结合鲁迅自述,再现其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交予公众并成为伟大开端的历史样貌。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呐喊》编集中为各篇小说"补记"了篇末日期,"双十节"是贯穿始终的隐形线索。《呐喊》各篇作品发表的五四新文化语境,使得小说家的辛亥、民初体验处在被五四挤压乃至覆盖的状态。鲁迅由张勋复辟事件激活了自民国元年便已开篇的"头发的故事",并将其扩展为《呐喊》的整体脉络。由"感今"而触发的"怀旧"一开始便是《呐喊》的写作动力,与"时事"相重叠的"历史"则构成了《呐喊》单篇文本的生成机制。在《呐喊》的出版过程与版本变迁中,鲁迅借助现代出版印刷媒介实施其艺术构想。印刷字体的细微差异既揭示了小说家将围绕"头发的故事"而展开的"双十怀古"题旨,与典型的五四语境相融合,也为新文学"善本"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1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鲁迅《题〈呐喊〉》诗,历来很少争论。读前人注释虽颇多启发,但我仍然感到不甚了了。特别是结句“空留纸上声”,更觉索解为难。这里,姑且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以期通过讨论,了解全诗命意。《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三月二日记载:“山县氏索小说并题诗,于夜写二册赠之。《呐喊》云: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据此,可以知道这首诗是应日本山县初男索题旧作小说而写的。《呐喊》初版于一九二三年九月(收一九一八年至  相似文献   

14.
从一九一八年《呐喊》首篇作品《狂人日记》,到一九三五年《故事新编》末篇作品《起死》,这中间经历了十八个年头。在这十八个年头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走过了五四、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三个时期。在这十八个年头中,鲁迅的思想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中国社会和鲁迅思想的这种巨大变化,在鲁迅小说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一《呐喊》有着分明的启蒙主义的创作特色。欧洲在十八世纪有过一次启蒙主义思想文化革命,它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鲁迅的启蒙主义自然从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又有自己的特点。鲁迅的启蒙主义,就是反对一切封建蒙昧,以唤醒“昏睡”中的民众,提高他们的民主主义觉悟。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这样回顾自己弃医从文时的认识飞跃:“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是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这取材于现代的,都编在《呐喊》和《彷徨》集中;取材于古代的,结集为《故事新编》。如果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的话,那么,歌颂创造精神的《补天》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小说。《补天》同《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一样,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18.
(呐喊)是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它又是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开山作,它收入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到一九二二年(社戏)以前的短篇小说,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直述了他的创作意图:“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这就是说,鲁迅写小说,为的是要以文艺为武器,大声疾呼以彻底改变国民的病态精神,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同时,也为了给呼啸前进的“猛士”呐喊…  相似文献   

19.
鲁迅深刻洞彻现代中国之“闷”并成功找到艺术排解方式,《呐喊·自序》把艺术家心理之消极情绪——“铁屋子”之闷,与中国现代命运起来,找到了一条具有启蒙意义的排解方式;欧阳予倩以“热心”书写潘金莲的冷清之闷,将传统的伦理故事讲述成社会问题,试图通过“女性解放”释放时代之闷;曹禺抱定“悲悯”情怀,用“心灵的艺术”奏响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让“郁热”雷雨里疯狂挣扎的人们,归于平静沉着。《潘金莲》的“冷清”与《雷雨》的“郁热”,是鲁迅“铁屋子”之闷在各自时代语境中的“重现”,欧阳予倩和曹禺发扬五四启蒙精神,继续着鲁迅式“呐喊”。  相似文献   

20.
《读题〈呐喊〉》与《题〈彷徨〉》是吴奔星同志研究鲁迅两首五绝诗的论文,发表在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吉林师大学报》上。这篇论文,在详细地解析了《题〈呐喊〉》和《题〈彷徨〉》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 “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它们“表现了鲁迅文艺思想的演变历程,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笔者对吴奔星同志解析《题〈呐喊〉》持有异议,对于上述论断更不敢苟同。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