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非典事件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国猖狂蔓延,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这次非典危机充分暴露出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制度存在的欠缺,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政府危机管理制度的创新,以不断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从非典事件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典型性肺炎使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经受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政府危机管理制度的创新,以不断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就当前国外危机管理现状而言,危机管理依然存在着管理体制上的集权与分权、危机沟通上的公开与封闭、管理路径上的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的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与此同时,政府危机管理也逐渐实现了从应对危机到管理危机、从政府管理到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从民族国家管理到国际合作管理的范式转型。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必须在管理意识、管理模式和管理重心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全面提高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应对公共危机的无效成本分析--以SARS事件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在抗击公共危机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政府的行为、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影响到防治SARS的直接成本付出量及使用效率,从而影响到经济发展间接损失的量,由于管理制度不合理从而造成的疾病防治过程中的低效率所形成的直接支出和间接损失可以称为无效成本,在SARS危机中形成这些无效成本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危机的信息管理、资金管理和社会资源的组织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信息管理是处置公共危机的关键。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公众的危机意识逐步得到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在逐步完善,危机的信息管理系统、政府的信息公开化、公共危机的信息管理法制化、制度化也已经走向正常轨道,但国民的危机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问题仍未解决,信息系统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政府危机管理的需要。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危机知识的宣传力度和预防危机信息系统的资金投入,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响应机制,从组织制度和技术上提高公共危机信息系统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发挥专业人才和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信息化时代的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提出了以行政公开、公共信息的及时透明为核心内容来革新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制度。其具体做法:一是澄清认识,走出全能政府独治主义和行政信息由政府垄断保密的黑箱运作误区;二是及时向民众和国际社会公开危机真相与危机行政的有关信息,打破政府处理危机过程的失语状态;三是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交流,借助媒体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稳定公众情绪,消解或减少危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危机决策能力是现代政府必备的行政能力。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暴露了各级政府传统公共危机决策能力的不足与机制的缺陷。我国政府应建立危机的应急决策机制、完善国家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开展危机管理素质教育和培训,以提高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防范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陕县矿难事件为例,剖析我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间缺乏明确的权责体系,重视危机处理,轻视日常状态下危机管理能力的建构,是我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地方政府的关键作用,明确中央政府与各级政府间的权责体系,注重在日常状态下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应对能力,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切实转变重视危机处理、轻视危机管理能力建构的错误导向.  相似文献   

9.
危机预警管理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道防线,是发现并识别、解决危机,避免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进一步危害的关键环节。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预警管理的现况,总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期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预警管理存在的诸如部门间缺乏联合机制、舆情监测体系不健全、专业应急人员缺乏、监测预警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完善政府危机预警管理协调机制、健全危机预警管理舆情监测体系、加强应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危机预警管理制度建设等策略,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预警管理体系,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管理是国家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从生态化管理视角出发,制定出真正符合民族地区地方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体系,调动多方参与管理,利用网络为政府的危机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促进民族地区的协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SARS看我国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危机管理是对政府管理能力和效力的全面检测。及时总结地方政府在应对SARS危机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日政府危机管理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特点是政府运作规范,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信息传递和分享迅速。日本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特点是法律体系完备,政府资金投入体系科学合理,社会参与体系健全。借鉴美日经验,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将其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上来,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提高社会参与程度,加强基础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3.
国内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与平台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涉及到法制建设、政府危机管理体制、政府危机管理运行机制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国内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技术条件、政策环境和存在问题的比较分析,提出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方式以及职能,并以系统的结构设置和功能图示揭示了其内在的运行机制,提出了构建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与平台的对策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春天爆发的SARS危机使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建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公共卫生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从政府、军队、媒体到民间组织等多层次完备的疫情危机处理机制,其中民间组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发生疫情时,公共卫生体系首要的功能就是协调统一有关机构、快速准确收集信息并及时将疫情和防范知识公布于众;全民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危机训练必须成为建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从SARS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在SARS防治过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如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法律主体缺位、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缺乏法律依据、非职权性行政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等,提出了制定《公共危机管理基本法》,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依法确立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主体,制定《政务信息公开法》,明确非职权性行政主体法律地位等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6.
构建政府信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受政治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非对称性和政府私利的影响,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服务精神常常在政府过程中被歪曲,进而引发政府信用问题。在入世后的当代中国,政府信用问题愈加突出。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对政府信用问题的发生及表现、构建政府信用的缘由及路径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本质问题是政府和市场两种秩序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钢企的重组以及经济转型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政府治理模式和政府角色的适时转型问题,其根本途径是通过推动政府治理模式从直接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运行转变到建立有限、责任、法治的现代政府,建立公平、正义的规则,完善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继续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继续推进政府从一般市场竞争性领域中退出,克服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经由政府治理转型推动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从SARS疫情看国民经济抗危机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爆发的SARS危机在我国由公共健康危机发展成为经济领域的危机。一国经济领域发生危机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处理是否得当。强大的经济基础、完善的经济体系和持续稳定的发展使我国国民经济在SARS危机面前表现出较强的免疫力。本文在分析了SARS对我国国民经济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三次产业、就业形势影响的基础上,根据SARS危机中的经验教训,提出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提高国民经济抗危机能力,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建立畅通的国民经济信息机制,积极采取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发展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应对入世挑战 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是对我国政府管理能力的最大挑战.面对入世,我国政府在管理体制、企业主体制度、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法制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国内统一市场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情况,制约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增大政府机构运行的透明度、完善企业主体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