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无产阶级文艺事业兴衰成败的原则问题。对此,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有过如下的论述: 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 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 的。……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相似文献   

2.
在论及革命文艺的审美特征时,毛泽东把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看作“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既肯定了革命文艺的创作具有功利目的,也肯定了接受主体在文艺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指出:“在现今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的,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主张艺术脱离现实,脱离社会,脱离人生之始作俑者,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欧洲的唯美主义,唯美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无产阶级文艺事业兴衰成败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对此,毛泽东同志在那篇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曾有过如下的论述: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这,应该怎样评价呢?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显著特点。这是值得商榷的。列宁说:“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任何哲学都不过是一定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任何哲学都具有阶级性。既然阶级性是各种哲学共有的属性,那就不能把它看作某种哲学的特点。否则,就会使自己陷入不可解脱的矛盾:承认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特点,就只好承认有超阶级的哲学。正确观点应是: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是马  相似文献   

5.
一、两个被混淆了的概念在真理有无阶级性的讨论中,争论的各方实际 上是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真理”一词的。认为真理无阶级性的人实际上是说,一种认识到底真不真同阶级性无关。这是把真理理解为“认识的真”。认为真理有阶级性的人实际上是说,对同一  相似文献   

6.
许江 《理论界》2015,(3):78-82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梁实秋便多次与左翼文人发生论争,特别是在人性与阶级性的问题上。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对中国现代文人的心态影响巨大,梁实秋便对自己战前所秉持的人性论作出重要的调整,特别是在"与抗战无关"的争论中,他部分地承认了文艺的阶级性,并赞成文艺以"全民"为表现的对象,与左派的文艺观念逐渐接近。实际上,抗战时期梁实秋等人与左派之间的对立与其说是在政治立场上,不如说主要是在文学功用观上。抗战初期梁实秋的自我调整无论原因何在,都对深入认识梁实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认识那个时代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由广西区教委组织编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书讲到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时,提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有鲜明的阶级性。”(见该书93年第一版、96年第四次印刷195页)学生们看到这句话,认为什么艺术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997年该书发行第二版,对原书各章节都作了较大改动,在讲社会意识形态时,把“在阶段社会里,它有鲜明的阶级性”这句话删掉了。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讲到艺术时,有下面这段话:“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艺术,不仅具有不同的内容,而且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社会主义时期,先进的、革命的、阶级的艺术也是一种革命斗争武器。当然,也有些艺术表现了人们共同的情感,并不是表现某个特定阶级的感情,为某个阶级服务。因此,我们在研究艺术作用时,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但又不能简单化,要作具体分析。”(见该书97年第二版185—186页)。  相似文献   

8.
受儒教和英语教育,以及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影响的有岛武郎,面对资本主义的压力,其文学思想从1920年开始出现无产阶级文学倾向.其评论《一个宣言》一方面承认艺术存在阶级性,同时又宣布是属于第三阶级(自己无法指导第四阶级)的文学运动.针对《一个宣言》的内容,广津和郎和片上伸提出了艺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堺利彦批判有岛武郎的宣言是对指导第四阶级文学运动的逃避;河上肇提出了阶级和艺术完全是二元化的问题的意见.围绕《一个宣言》的论争,实际上讨论了日本近代无产阶级文学兴起初期的两个根本性问题:艺术是否具有阶级性;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自我转变,引领社会潮流发展.  相似文献   

9.
艺术与政治不能完全等同,一个艺术家在现实政治上纵然犯了错误,艺术技巧上不一定跟着拙劣,反之,政治上正确了,艺术上也不一定高明。历史上有关艺术风格、技巧的争论,也不必都一定有政治因素在左右。但是各种艺术总归要在反映某种形象和情趣中,曲折地透露出作者和欣赏者的思想境界和意识形态上的倾向性。崇高的思想与感情,是引起人们美感的内容与根据。古罗马普罗提诺  相似文献   

10.
一、文艺的根本属性不是阶级性而是人民性在我国,不少人把文艺的阶级性当作文艺的根本社会属性,而把文艺的真正的根本社会属性——人民性淡忘了。这是一种历史的误解。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文艺的出现,要比阶级斗争的出现早得多。文艺从属和服务于一定的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私有制阶段,随着社会上的人分裂成为对立的阶级,文艺才带有阶级性,才逐步成为表达不同阶级思想感情的工具。至于明确地提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严格地说,那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以后,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时期才形成的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  相似文献   

11.
一三十年代前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发生过关于文艺阶级性的论争。《新月派》梁实秋首先发难。他在《文学与革命》中宣称:“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文学一概都是以人性为本”,“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梁实秋完全抹杀了人的阶级属性和文艺的阶级性,主要在于反对无产阶级文学,进而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文艺的党性原则,当时以鲁迅、瞿秋白为首的左  相似文献   

12.
就世界范围来说,自从现代派艺术——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象征派、超现实主义、流行主义、超级写实主义等产生以来,艺术被搞得斑驳陆离,不仅使一些文艺鉴赏家、批评家感到为难,而且使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精神分析家也手足无措,甚至只好求助于人们的认可或时代的自然淘汰和筛选,而对艺术本质的界定却认为是不可能的,有害无益的。近几年来,外国的文艺思潮涌进我国,西方现代派的一些手法——如意识流、夸张、变形、怪诞、黑色幽默、魔幻等也被借鉴过来,得到了一些作家、艺术家、批评家的认可,使得我国文艺界对艺术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不清。我国美学界、文艺理论界的许多研究者都在谈论着文学观念和艺术观念的改变,但对艺术的看法又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第3期刘景清同志的《文艺的歌颂与暴露问题》一文认为:“真实是文艺创作的生命。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歌颂和暴露才有它的可靠的立足点”。“艺术上成功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总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把歌颂和暴露统一起来的”。“在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斗争尖锐复杂。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革命文艺理论家把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著作译成中文,传播了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思想,对分清当时文坛上的理论是非起了积极作用。当时胡秋原在收集、整理、介绍普列汉诺夫艺术理论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是应当肯定的。但是由于他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局限,未能正确理解和完全接受‘普列汉诺夫的思想。他忽视文艺的阶级性,有“艺术至上”的倾向。在文  相似文献   

15.
<正> 1985年10月7日至12日,由中央戏剧学院、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十一个单位发起的“中国话剧文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曹禺和夏衍讲了活。曹禺认为,话剧首先是艺术,艺术的价值不等于政治价值,因此,有时候话剧不一定跟政治太紧,有些已经被作过不少宣传的题材,里边不一定有多少艺术价值,不必急于把它们搬上舞台。他认为话剧应该有争议,允许有争鸣,争议有时需要靠时间和观众才能得出结论。夏衍同志在闭幕式上说:“现实主义是中国话剧文学的传统,中国现代话剧历来都是与人民生活,与现实斗争密切联系着的。但是后来受‘左’的思潮的影响,没有处理好政治与文艺的关系,以至过分强调了话剧的宣传作用,使  相似文献   

16.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又重新提出讨论已近两年了。参加讨论的人很多,发表讨论文章的报刊也很普遍,可见这是个多数人关心和感兴趣的理论问题。自然科学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中逻辑学、语言学的真理也是没有阶级性的,这点,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基本一致。问题的争论集中在对社会科学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分析上。分歧的观点、论据都摆出来了;分歧的焦点随着讨论的深入趋于明朗,主要是在两个前提问题上:第一,什么是真理;第二,什么是阶级性。要讨论得好,需要首先在这两个前提问题上取得一致的准确的认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许多同志通常采用的定义性说法,这种说法是否对真理这个概念的正确、全面的表述?讨论中已经有人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现在正在深入展开讨论,尚未得出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对什么是阶级性的问题,讨论中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一种意见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它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而阶级性则是指一定阶级的主观要求、意志和愿望,是反映者的属性。因此,不能说真理本身也有阶级性;另一种意见认为,阶级性也是客观的,它也不依人们、阶级的意志为转移,阶级性和客观性都是社会科学真理的不可分割的根本属性。只有把这两个前提问题弄清楚了,讨论才会有共同的基础,共同的语言。前提不解决,问题就无法解决。本刊两次发表计论这个问题的文章,都是采取笔谈形式。对笔谈文章我们希望短而精,长话短说,开门见山。一次谈不完,可分几次谈,以便于更多的人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7.
笼统地把文艺视为意识形态,或认为文艺是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意识形态性,都把文艺泛意识形态化。这些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原意,也不符合中外文学史的实际。马克思在《序言》中明确把文艺视为一定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式,其中部分属于意识形态文艺。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意识形态文艺和带意识形态性文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和自由的精神生产区别的观点,说明应使意识形态文艺和自由生产的文艺并行不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现了等级和阶级性,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中都充斥着不平等的思想。实际上,就对古代法律平等问题的考察而言,应该区分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在立法上,古代法律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体现了一定的等级性。而在司法上,古人始终认为应该坚持“一断于法”的司法平等主张,上下贵贱皆从于法。法律在司法领域得到普遍的适用就是司法平等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赖大仁 《中州学刊》2007,2(4):226-231
当代文艺不断向审美价值立场回归,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如何理解文艺的审美特性与价值功能,实际上存在很大分歧。当前文艺审美观念上的一些偏向,必然会影响文艺实践中的审美价值取向。文艺审美本性论、审美快感论、审美日常生活化是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影响较大的审美价值观。事实上,文艺审美本性论,意味着文艺拒绝责任与使命,仅仅以自我为中心,自娱自乐;既不能解释文艺的历史发展,更无法回应当今时代文艺的发展要求。审美快感论使审美学意义上的感性解放,被替换成了生物学意义上的感官欲望的放纵,使人的精神美感下降为动物式的官能快感。这不仅会造成审美本身的异化,同时也将导致人性的异化。文艺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一方面使文艺从精英回归大众,从艺术回归生活,在民间生活中获得生命力及消费市场;但另一方面,文艺审美也往往不得不屈从日常生活中审美消费的潮流,从而不断降低艺术审美的水准,消解真正的艺术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文学学会于东沟县大孤山镇召开的文艺理论讨论会,共讨论了三个问题:关于人性与阶级性,关于文艺的典型和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这三个问题是文艺理论中重要的问题,它们既是老问题,也是当前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引人注目的问题。今天提出来进行讨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创作实践及教学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