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发展,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交流活动与日俱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对翻译,尤其是口译的需要也越来越大。由此可见口译活动在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因此对口译的研究也显得非常必要。口译的形式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本文将从交传译员和同传译员的心理素质要求,交传和同传的技巧使用,以及交传和同传的译语等方面对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进行比较,旨在为口译练习着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袁畅  张强 《现代妇女》2014,(5):297-297
本文首先对国际会议中的同声传译做出介绍,继而提出相比交替传译,同传所需要额外克服的若干困难;最后,针对同传的特质,提出一些同传过程中可能用到的相应技巧,帮助口译员更好的完成同声传译,提高口译质量,促进人与人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3.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也叫同声翻译,简称“同传”。这一职业的起源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之后,在德国纽伦堡的国际法庭审判法西斯战犯时首次采用了同声翻译。虽然同声传译职业面向市场的时间已经不短, 但在很多人眼中还是一份充满神秘色彩的职业。目前,全球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传译人数合计不过2600名。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是会议口译这一专门职业惟一的全球性专业协会, AIIC的会员身份被广泛认为是会议口译员的最高专业认证。在我国,对该职业的需求更是如此。随着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对外语及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平也越来越高。当前,世界上95%的国际会议采用的都是同声传译的方式,如在上海举办的亚太经合(APEC)组织会议等都是采用了同声传译。随着中国成为wTO 的正式成员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国与国际接轨的速度日益加快,这一职业在市场上的需求与日俱增,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该行业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刘颖 《现代交际》2015,(2):176-177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特别是对俄交流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俄语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其翻译技能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通过同声传译的方式来应对各类大型国际会议和国际交流活动是当今国际交往的潮流。我国对于同声传译人才的培养一直十分重视,但俄语同声传译的教学活动却没有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因此,针对俄语设计同声传译的课程流程非常重要,本文重点讨论了俄语同声传译课堂的流程设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同声传译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其及时性、连贯性、精确性,是保证其翻译质量的重要条件。研究影响同声传译质量的认知能力因素,从信息处理能力、记忆能力、信息辨识力三方面探讨认知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重要性,分析认知能力对同声传译质量的影响,并对当代同声传译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塔天娜教学视频中的同声传译分析"三词一译"在同传中运用及其所呈现的翻译效果。由于分脑很不容易,所以初学者要尽量减少大脑同时处理的信息量。三词一译就是减少分脑量的一个有效技能。笔者通过对所选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口译时译员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同传,即同声翻译(亦被称为同声传译或同步翻译)成为一个相当热门的词汇。同传被国内民众熟识纯属偶然:2002年美国突然发动伊拉克战争,由于事件过于突然,外电新闻无法被及时翻译,因此当时中央电视台使用了同传并进行直播。这可能是媒体第一次大规模地采用这种播报形式,一时之间,“同传”高频率地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中,并被冠之以“金领”、“最昂贵的钟点工”、“本世纪最值得从事的职业”等等,疾呼“同传人才奇缺”。于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高校英语教师以及一些本身已在从事翻译的人员都纷纷瞄准了同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翻译共性的视角出发,对汉英同声传译中的主语转换现象进行了研究。为实现研究目的,本文选取了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三场双语会议视频作为研究语料。研究发现,汉英同声传译中,英语译语和原创英语在主语使用上无显著性差异,英语译语的主语选择呈现出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虹 《职业时空》2010,6(8):150-152
使用观察性研究法,以首届国际金融征信会议同声传译录音材料为研究语料,对译员在同声传译中如何有效地翻译专业术语,专业术语的翻译如何影响其翻译质量的评估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了提高该研究的信度,对中国人民银行会议组织人员进行了采访,对译员的工作背景以及该翻译任务的准备情况都进行了了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管玉华老师编著的《英语同声传译点指津》中的比尔·盖茨在清华演讲为例,从原文和译文对比研究、译文价值判断、译文翻译理论启迪等角度进行了翻译批评。  相似文献   

11.
在同声传译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译员需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完成听说,从而出现瞬间理解和转换危机、信息流失的情况就不可避免。解决这一问题,译员一定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即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更应该掌握相应的策略以弥补流失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期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直播的《关注伊拉克战事报道》节目在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战场的同时,有关专家对国外电视媒体报道内容的同步翻译也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同声传译这个新兴行业。  相似文献   

13.
交替传译是口译中的一项重要模式,在交替传译实践中译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释意理论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通过大量的会议口译实践观察而得出的一个理论,对口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笔者一次"美国大学展"的交传片段为例,探讨口译三角模型的性质与特征,总结了作者在现场口译时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观察     
《职业》2011,(16):4-4
01"最高薪" 什么职业薪水最高?律师、软件工程师、电子商务师还是理财师?一个在网上广泛流传的"中国当今十大最赚钱行业"帖子给出的答案是同声传译。天涯社区网友"哆来"说,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翻译成阿拉伯语的过程中,加词现象较多,但减词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一些从事口译或同声传译的同志来讲,翻译中的减词、简化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译稿或翻译不同于新华社、外文局。广播、口译一听而过没有更多的思考余地,他们的翻译语言应力求简练,通俗易懂。新华社特别是外文局的译稿则应使修辞更美一些,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如果读者看不懂,  相似文献   

16.
何妍 《现代交际》2013,(9):35-35
口译尤其是同声传译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新闻报道的速度,增强了新闻的实效性。但目前部分口译节目不能很好地完成传递信息的使命,口译标准急待确立。作者认为电视新闻口译是向观众传递信息的工具,其最终服务对象是观众,因此观众的期望应是作为在准确等其他标准之上的第一标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媒体上"口译"这个词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交传口译、同传口译、会议口译、商务口译、政务口译等。表面看来,口译似乎是一种被动的、单一的、机械性的语言传达活动。其实不然,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接受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即时传递与交流信息的目的的交际行为,它是一种积极的、复杂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意义再现活动。口译活动是一种综合能力,除了简单的言内意义,信息中所包含的言外含义、话语风格、文化特征、背景信息等等都是需要译员准确传达出去的。因此,作为一种集语言信息、语境信息、文化信息、认知信息等于一体的需要广博知识和扎实双语功底的交际活动,充足的译前准备对口译人员的翻译质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造成口译表现差异的因素有很多。职业译员在口译中用到的知识组织能力、口译技巧和策略的选择应用能力、口译表现的监控能力、认知资源的分配能力及解决问题时的决策能力都与元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在总结口译研究中专家—新手范式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和新手的对比发现,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同声传译的质量;因此,无论是口译学员还是职业译员都要重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全球化的加剧,中国对高素质的同传口译人才需求不断扩大,这也大大推动了学者对同传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研究。笔者早先做了关于英汉同传译语语速和翻译质量关系的实验研究,从数据中得出,大多数同传初学者存在语速过快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翻译质量。基于这一结论和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视译和同传在工作原理和教学培训的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很多高校课堂对视译课程不太重视,因此,笔者希望能通过实验证明视译对同传初学者语速的控制和翻译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并期望利用视译技巧解决同传初学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交替传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思维和认知过程,解析这一复杂过程有利于口译学者更好地把握语言转换实质,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本文阐述了在交替传译过程,影响思维的思维元素,对比了英美人和汉民族的思维模式,解析了思维和认知过程意义产生的过程,并用实例加以说明。明确交替传译中概念整合的过程和意义在于提高对口译理论的理解,并能够据此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口译实训方案,有利于口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