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革命和建设年代,延安精神给广大军民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延安精神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青年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式登上了革命的舞台。经过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运动,中国青年形成了敢于担当、勇于争先、善于团结的革命传统。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则发展为坚守革命信仰、引领先进文化、联合工农群众。正因为有了这些革命传统,中国青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中国青年必须传承自身优秀的革命传统,把匡扶道义、追求真知、服务社会作为新时代青年的革命精神,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3.
李欣 《公关世界》2022,(2):127-128
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柱,作为中国革命精神源头的"红船精神",其内涵十分丰富,现在许多高校都在尝试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部分高校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指出其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应该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渗透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以及彰显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是我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领导人民创造的以中国特色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中国的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本文从红色文化的概念、价值、启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精神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文明优秀成果而形成的极为重要的精神产品,对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本篇文章所研究的延安精神就是(1935年至1948)这一段时期。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可见研究延安精神,是对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延安精神有其深刻内涵和科学道理,它符合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哲学道理,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结合。  相似文献   

6.
王肖潇  万小龙 《现代交际》2023,(8):46-53+122
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立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展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涵,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守正创新做出重要贡献,最终形成对历史唯物主义守正创新的重大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充分证明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守正创新的精神伟力。  相似文献   

7.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部壮丽的史诗,30余万中国共产党人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完成了从南方各革命根据地到大西北根据地的战略转移,不仅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种,而且为中国革命积蓄了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其中,最主要的是依靠人民群众的长征精神。时光荏苒,长征胜利已经81年,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依靠人民群众的长征精神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对革命精神的认同力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精神建构。随着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对革命精神的知晓、认同、反感、思考与选择五个维度上各有特点,基本状况是:革命精神知晓度比较高,认同度持中,反感存在,思考与选择则较世俗化。由此,提升当代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力应该从丰富大学生了解革命精神的途径、倡导革命精神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制定切合各群体的价值和道德标准、高度重视"官德"建设对于革命精神认同力的正效应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孙大为 《职业时空》2012,(4):175-176
西柏坡精神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时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探索成果。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关键时刻,面对建设新中国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考验,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先进文化的政治诉求,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10.
红色历史文化作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先进文化,不仅在革命历史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价值,在新时代仍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李亭婷 《公关世界》2023,(6):102-104
博物馆能够保留时间和空间所演变而来的历史文明,是时空的最佳载体。“红岩”在中国革命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红岩精神”作为我国民族精神的瑰宝更是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中国人奋进拼搏。本文以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从“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两个角度,实现双色研学课程内容设计分析,鼓励学生群体走出课堂,到红岩革命圣地学习红岩精神。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除了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纪念碑等一系列物质形式的红色文化资源之外,还包括革命中孕育出来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以及人民烈士、领袖的革命事迹等。以革命精神为主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  相似文献   

13.
延安在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里奋斗了十几个春秋,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延安精神"。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党正是由于葆有了这些宝贵的精神品质,充分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延安精神作为我党的重要精神财富在新时期的经济建设中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廉政建设、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1]在这些方面,延安精神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沂蒙老区的革命精神更是深入人心。各个时期的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密不可分的,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上的一群十分重要的群体,弘扬沂蒙红色精神对自身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潘梓年从北大哲学系开始,受到《新青年》等思想进步刊物的影响,在其一生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的奋斗历程中,始终秉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紧密联系的治学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徐鹏 《现代妇女》2014,(11):436-437
大革命失败后,在"八.七"会议的指示下,陕西省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也进入到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新时期。从最初的清涧起义到南梁游击队的建立,再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陕北地区的正式创建。正是因为陕北的共产党人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他们才开辟了陕甘地区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7.
一条小船亲眼见证一个党的诞生,从此红船作为中国共产党前行道路的领航船,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中产生了伟大的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首源。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而在新时代学习弘扬红船精神,探索红船精神在党性教育中的作用,对于增强党性教育,永葆党的先进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斗争精神进行了高度凝练和概括,并提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与人民取得一切成就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生成的逻辑理路。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自觉形成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构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系统、全面的内容体系。当下,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起点、实践过程、实践落脚点上发扬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重要讲话中,概括了文化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那就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导引,它源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动力,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交相辉映,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体现,在当代具有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郭伟 《现代交际》2011,(8):69-6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现在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做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中国的经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