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媒的发展越发地趋向于商业化,盲目地追求收视率,导致节目逐渐变得娱乐化、庸俗化,传媒的职业操守底线被打破,大量的有偿新闻、虚假信息等负面消息不绝于耳,媒介利益化的行为十分严重。传媒生态的异样已经超出了调控的范围,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失衡,针对传媒的生态失衡,讨论相应的制衡建议,协调社会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媒介传播领域,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在经济利益和受众需要的双重因素驱动下,伴随着当今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新媒体新闻报道内容,愈发大众化以及通俗化。在形式上变得轻松多样,并且用一种追求刺激和轰动效应的特性来赚足大众眼球,这就造成其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媚俗化、肤浅化等娱乐化的倾向,使得网络媒体出现了一系列社会责任缺失问题。本论文从网络媒体的发展现状入手,着重分析网络媒体在新闻娱乐化趋势中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提升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注重从加强网络媒体自身建设、行业自律以及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体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升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娱乐化倾向要适度,不能过度娱乐、泛娱乐化,不能背离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新闻报道应注重弘扬体育精神,使体育文化得到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随着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被"媒介化"现象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电视节目被"媒介化"的现象尤为明显。本文将以央视春晚为例,从打破空间限制、打破时间限制、媒介的提前策划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电视节目被"媒介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政治传媒化格局下,领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媒介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各级各部门领导者的出镜率也随之越来越高。领导者在媒介上的形象能否被公众认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部门的社会形象与公信力以及工作的顺利推进。闪此,顺应时代的要求.构建自身良好的媒介形象,已成为当前各级领导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6.
审美文化寓于各种文化形态之中。从社会层面来看,大众文化是审美文化形态之一。富有现代意蕴的大众文化是时下主流、强劲的文化建构力量。通过对媒介主导下的会话形式的思辨和考察,肯定社会美的必然,分析大众审美异化三种表现:审美关系趋于同质化、审美感受奔逐快感化、审美产品过度娱乐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传媒属性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以政治属性为主,一直都被喻为"党和政府的喉舌",鲜少见到传媒的娱乐属性,传媒天然具备的娱乐属性在中国的传媒业在政治属性的掩盖下显得不明显。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大众传媒的市场引导、商业取向、消费主导等倾向逐渐明显,传媒娱乐属性开始回归。本文试图以光线传媒为例,从产业理论的角度,分析当下中国传媒产业品牌的娱乐化现状,分析其传媒娱乐产业化成功经验,以期为中国传媒娱乐产业品牌化健康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快速转型与发展引发人的需要转变与压力增长,娱乐成为精神的"释压剂",资本与技术的双重加持使得"泛娱乐化"渗透到各个领域。"泛娱乐化"扭曲核心价值观,拉低社会道德底线,弱化大众思辨能力,造成大众理想信念的坍塌,更会引发文化生态的轻浮与崇高文化的生存危机。面对此局面,从全面开展思政文艺工作、精准树立价值标尺与打造积极娱乐氛围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为化解"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上海9所高校1391名在读大学生网络媒介使用现状调查表明,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的动机主要集中于信息获取、个体整合、情绪疏解三种需求,并凸显四种满足形态。男性以娱乐互动满足网络媒介需求,大学生普遍以物质消费满足网络媒介需求,学校适应效能决定学生使用学习资讯媒介的程度,社会行为趋奇化及社交出行、娱乐互动满足学生变化需求。与此相应,当前高校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需求的培育思路和方法亦有待及时更新。  相似文献   

10.
美学学科的文化转向推动美育的文化转向,而大众文化的娱乐导向和社会转型期频发的道德滑坡现象,使得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审美文化教育中的思想引领作用成为重要议题。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与核心价值观融合有两条路径:学科融合与媒介互补。前者拓展了审美文化教育的内容,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类学科的融合、构建"大美育"的课程体系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后者提倡充分发挥电子媒介的优势并结合传统文字印刷媒介,取长补短,促成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审美化实现。  相似文献   

11.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舆论态势及其生成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高校青年教师一方面积极支持国家思想道德建设并肯定社会发展预期的前景,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安全、社会公平、社会治理以及相应的政策效力持谨慎的态度。这一思想舆论态势的形成既与其经济社会地位相对应的知识分子身份和规划性认同有关,又受其特定生命和职业发展周期的日常生活体验影响,还与其信息获取媒介偏好紧密关联。基于此,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舆论的引导只有在社会生活的网络化和日常生活的影像化背景下,在理解和尊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舆论的条件下展开才会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方便、高效、娱乐化的网络选秀节目逐渐兴起,吸引了青少年群体的关注。网络选秀节目具有过度娱乐化、群体年轻化、广泛互动性、社会现实性及粉丝饭圈化等特点。它对青少年价值观既能起着积极引导作用,在某些方面又同时产生消极阻碍作用。规范和引导网络选秀节目,弘扬网络选秀节目中的正面价值,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引导,将这三方面协同配合起来,才能营造良好的网络选秀环境,向青少年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如今社会,新闻反转的事件随处可见,从女子被狗咬到阎肃被死亡等事件无不彰显了当今浮躁的媒介环境。在这样屡见不鲜的"新闻反转"事件中,媒介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原因入手,对媒介形象的重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汹涌而来,"信息茧房"效应产生,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自身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消极影响显著,当代大学生在私人化、娱乐化的媒体迎合下,更易被信息蚕食。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蓬勃力量,应尽快破茧而出。营造良好信息环境、将信息素养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完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推广批判性思维教学形式,可为实现大学生"信息茧房"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传播媒介通过影响我们的交往方式,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同的传播媒介塑造了不同特征的文化,印刷媒介对理性逻辑思维的偏向塑造了阐释性的文化特征,电子媒介的形象化表达塑造了娱乐化的大众文化,网络媒介的多媒体交互性塑造了网民狂欢式的去中心化的文化特征。不同传播媒介只是为文化特征的塑造提供了可能性,传播媒介的交替发展并不会使较前传播媒介所塑造的文化特征消亡,当某种传播媒介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时,它所塑造的文化特征也会占据显要位置,其他传播媒介所塑造的文化特征会在其所适用的范围内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6.
传媒以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及其作用与功能,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社会现实发生巨变并对道德产生影响。新闻传播则以反映社会变动的现实为基准点,对人的道德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媒介伦理交叉学科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在庞大的媒介伦理体系中,应怎样界定传媒与道德的关系呢·本文拟从传播学—伦理学维度思考,从而得出:传媒与道德的本质关系主要是指两个层面的东西。其核心即为:媒介传播的道德规律,具有道德属性的价值判断。一是媒介传播主体及其传播行为的道德,这被异化为传播的道德外化体系,二是媒介信息的道德价值,被异化为传播的内化体系,这两者共同建构着媒介伦理本质。  相似文献   

17.
许延威  闫红敏 《现代妇女》2014,(12):370-37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将武术文化与体育休闲娱乐的融合进行分析和研究。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是社会休闲生活的一种主选择。武术既有体育属性的运动项目,又蕴含着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是其他运动项目所不具备的。武术文化的健康观、道德观以及鲜明的娱乐性是与体育休闲娱乐的价值选择相符的;同时,武术休闲娱乐化也是它今后发展的一个主领域。  相似文献   

18.
彭剑 《公关世界》2008,(2):21-23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社会,新闻媒体成为媒介社会中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窗口。在这样的社会,企业或公司极易陷入新闻媒体的虚假报道、煽情新闻和恶意炒作所引发的新闻危机中。令人堪忧的是,一些企业的新闻危机应急管理(简称“新闻应急”),要么简单粗暴指责媒体,与媒体交恶;要么陷入消极应对,任由新闻危机“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社会形象。因此,新闻应急成为国内企业一项紧迫而又严峻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却又没有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在他们"市民化"的过程中,媒介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本文以四平市区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样本,全面调查了融媒体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情况,分析了提升其媒介素养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电子技术及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手机媒介,给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变革。这种高度感官化、情境化、多元化的全新媒介环境给儿童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儿童利用全新的手机媒介,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与世界的联系,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求,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学习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给儿童的童年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与快乐。但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限的自制力与对信息辨别的能力,加上成人对儿童的监控与指导缺位,使部分儿童在生活中不当或过度使用手机媒介,导致了儿童远离自然与社会,亲子关系疏离,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被侵蚀,手机媒介成为陪伴儿童成长的"精神保姆",以致儿童童年的生活出现危机。手机媒介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一个新的工具,这个工具不应是童年生活的牺牲品,而应是创造了童年的新生活。成人要正确认识手机媒介的教育价值,发挥成人的积极作用,为在电子媒介下儿童童年新生活的建设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