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刑事和解制度日益受到学理界的关注。在我国2013年正式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审查责任和处理原则,这是我国刑事法律立法的重要进步。本文分析了刑事和解的概念和特征,阐述了刑事和解制度的功能,并就完善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刑事和解制度作为刑事诉讼程序分流的重要途径,而刑事分流的一般结果都是进行诉讼的和解。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显然已有的诉讼程序已经不满足诉讼效率与公正的要求,为维护诉讼的效率与公正,有必要在侦查阶段设立刑事和解制度。在侦查阶段设立刑事和解制度对提高诉讼效率,保障人权具有一定的帮助。文中就侦查阶段的刑事和解制度进行阐述,探寻其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新《刑事诉讼法》设立专章规定了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程序,为公诉机关对符合条件的刑事和解案件作出建议法院从轻处理或者不起诉决定奠定了法律基础。本文从肥城市检察机关对刑事和解政策的探索运用出发,结合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和解制度的创新性规定,探讨刑事和解中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4.
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专章规定了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在制度上正式对早已在实践中运行的刑事和解制度予以了认可,标志着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由实验期进入了推进期.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出台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刑事和解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有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并且还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结合相关法律规定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刑事和解面临的困境并给出自己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特殊的刑事案件解决方式为我国刑事司法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由于刑事和解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以及对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刑事“私了”等相关概念的微妙关系的不同理解,使得刑事和解的基本概念呈现多种说法.因此本文试图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对刑事和解的定义及本质问题进行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刑事和解与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相似文献   

6.
刑事和解:从“有害的正义”到“无害的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0月10日开始,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将庭外和解制度应用于刑事诉讼领域,以后刑事自诉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可自主选择是否以法官庭前调解、特邀调解员调解或律师和解方式解决纠纷(10月21日《中国青年报》)。这表明:在通常由国家追诉的刑事诉讼中,也有合意的空间。刑事和解在我国司法实践领域的悄然破冰,蕴涵着刑事司法从“有害的正义”到“无害的正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一、完善公安机关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法律法规 公安侦查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必须得到法律上的支撑。因此。笔者建议立法机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刑事和解进行完善。一是在《刑法》第二章第一节“刑事责任”及第四章第一节“量刑”中增加“刑事和解”内容的条款,明确刑事和解后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刑事处罚等相关量刑的规定;二是完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8.
恢复性司法最大限度地恢复被害人的身心和财产状况、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和犯罪人的守法生活。刑事和解是恢复性司法的一项有益探索——用双方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轻微刑事案件,避免了激烈的冲突,使双方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这符合以人为本、和谐有序的刑事司法理念和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中将从刑事和解在我国的实践、意义、障碍、制度探索等几个方面就此做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梦佳 《现代妇女》2013,(12):49-49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案件中的解决方式,在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弥补受害者的损失以及在构建和谐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刑事和解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既可以适用于较轻刑罚的案件,也可以有条件的适用于重罪甚至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不同的案件对于刑事和解的适用具有不同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民主与法治精神不断提升、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的共同体,司法制度应与这一社会背景相融合,通过做出相应调整,增强制度的包容性,寻求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模式,以实现刑事司法程序效益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刑事司法程序方面首先尝试了一种新做法——刑事和解程序。这种程序基于恢复性司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2012年修改的我国《刑事诉讼法》实施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可能存在“合适成年人”无法作为民事诉讼法定代理人以维护有关未成年人民事权益、适用“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时将被告人赔偿与否作为量刑情节而造成对被告人不公、适用“简易程序”时法官施压调解而干预阻碍被告人行使民事诉讼权利、审判人员能否兼备审理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的专业素养等问题。为了在发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优点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控制其缺陷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司法解释应规定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不适用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民事部分标的金额较大的情形、被告人可能被判处较重刑罚的情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刑事部分与民事部分审级不一致的情形、案件审理时间较长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修改的我国《刑事诉讼法》实施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可能存在“合适成年人”无法作为民事诉讼法定代理人以维护有关未成年人民事权益、适用“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时将被告人赔偿与否作为量刑情节而造成对被告人不公、适用“简易程序”时法官施压调解而干预阻碍被告人行使民事诉讼权利、审判人员能否兼备审理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的专业素养等问题。为了在发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优点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控制其缺陷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司法解释应规定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不适用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民事部分标的金额较大的情形、被告人可能被判处较重刑罚的情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刑事部分与民事部分审级不一致的情形、案件审理时间较长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赔钱减刑”是近些年来刑事司法实践中探讨的热点问题,在现今刑事和解的政策大背景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赔钱减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可行性,应该发挥“赔钱减刑”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以解决现实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李扬 《现代妇女》2014,(4):102-102
刑事被害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直是法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建立刑事被害人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保障刑事被害人的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本文通过对风险社会下刑事被害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的初步探索,得出该项制度的存在价值,以明晰刑事被害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刑事诉讼证据的一种,证人证言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查明案件事实,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刑事诉讼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司法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刑事证人出庭率较低,证人拒绝出庭的现象屡见不鲜,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的平等对抗难以有效展开。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刑事证人出庭制度虽然在1996年和2012年经历过两次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进而减损了刑事证人出庭制度应有的价值与功能。针对于此,本文从司法实践出发,对我国刑事证人出庭的制度的现状进行了考察,深入分析了证人出庭制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证人出庭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潘一心 《现代妇女》2014,(6):172-172
劳动教养制度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今年在我国实行很长的时间,但由于它本身的局限性和我国法制的逐渐健全,劳动教养制度废除了。本文旨在刑事政策的角度对制度本身进行批判和对劳动教养制度废止以后的展望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万慧  朱彦 《现代交际》2011,(4):41-41
我国立法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助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刑事破案率、犯罪分子赔偿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被害人获赔难以实现的现象普遍,影响了我国刑事司法公正的实现。因而建立和完善被害人国家补助制度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徐山 《现代妇女》2014,(11):210-210
执行和解制度是一项在执行程序中允许当事人意思自治,使彼此之间的矛盾不因强制执行而进一步的僵化,达到定纷止争的目的.但是在实践环节中,债务人甚至是债权人利用和解协议,行欺诈之实.因此本文从执行和解的性质、效力以及生效条件的角度出发,剖析和解协议的法理要件,为解决和解协议欺诈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刑事立案监督是检察院对刑事案件立案行使监督权的重要体现,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院的一项重要的法律监督职能,虽然新刑诉法对刑事立案监督做了一定的修改,但是该项制度由于起步晚,在法律实施和司法实践中缺乏经验和缺少相关制度的配合,导致其在保证司法秩序,维护司法权威,保障人权方面还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现存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寄望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不断发展,并在保障人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历时数年的以微软为被告的反垄断案近日终于尘埃落定,在法院和解判决送达后,微软立即作出积极的反应,对法院批准微软与联邦政府和九个州达成有条件的和解深表欢迎。微软声称:“这一和解案非常严厉但很公平。尽管该和解案向微软追加了多项义务,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