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剖析了费尔巴哈在自然观和历史观上的直观性,指出以费尔巴哈的直观性立场将在自然观上看不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在历史观上必然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上,从实践出发建构其人化的历史自然观和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唯物史观理论构建的基础之作,该篇中对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内涵进行了丰富的论述。"现实的个人"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概念不仅对我们正确把握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有着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我们立足当代中国实践,正确看待现实中的个人生存、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阐述了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的理论生成,并结合现实,分析"现实的人"思想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重要的一部合作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历史观思想基本上是在这一部著作中得以较为完整地表达出来的,因而它也就成为人们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关系的重要阵地。所以本文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本为基础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本身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之下和时代语境之中进行的,这一研究摆脱不了时代的干系,但又不是盲目追随一种思想潮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系统地阐发了唯物史观,表达了他们对于幸福本质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劳动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源泉与方式,需要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内在动力,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条件,打破"虚幻的共同体",构建"真正的共同体"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交往思想最初见于《博士论文》,直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交往的内容才呈现得更全面系统,并且正式确立。本文从交往与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以及交往的作用三个方面全面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都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学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论证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达到的结果。本文从两本著作的写作背景、内容及其对共产主义的理解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了共产主义的本质及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使用最频繁的概念之一,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界定是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过渡时期。市民社会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只要有生产和交往就存在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8.
王先明在《光明日报》1990年2月21日撰文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开始了“社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史学的理论贡献是不容低估的。 马克思最早提出并运用了“社会史”学术概念。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就提出了“市民社会史”学术用语。马克思不只使用了“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人们的意识形态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对新形势下的"人学"研究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中一项重要任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研究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人的解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刻的走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所著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它对于马克思哲学理论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唯物史观理论,通过对书中"现实的个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的思考引发了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城乡差异、当前治国理政思想以及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等的现实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对意识形态问题或者说对观念问题的研究,是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的鲍威尔、施蒂纳对观念的认识及费尔巴哈从人的"类"角度对观念的解读大同小异,都是从观念决定现实出发的,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解释世界。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这些天真的幼稚的空想构成现代青年黑格尔哲学的核心"。(1)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观念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过程,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以及经济全球化的现代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分析来揭示经济全球化的当代内涵。因为,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和过去一个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它的十一条著名论断的基础性和研究价值也始终为国内外学者所看重。相较于《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文本,《提纲》全文看起来非常简略,这也就使后人研究此文本,并深入把握马克思思想的难度大大增加。随着时间的变化,也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这篇学术经典的不断剖析,在不同时期学术界呈现出对其思想不同的理解,对于《提纲》中重点涉及的马克思的实践观问题,学者们的理解也有各自的独到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问题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将《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问题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进而说明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等术语与"生产关系"并不完全等同。马克思、恩格斯将"市民社会""所有制"等范畴作为确定"交往形式"等术语与"生产关系"双方之间关系的媒介,进而展现出"交往形式"等术语与"生产关系"概念等同的一面。"交往形式"等术语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内容,其在文本中所具有的原初含义又决定了其与"生产关系"概念不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性问题。立足于实践,马克思从主、客观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了历史发展的动力。他指出,历史发展既遵循客观规律,又由人积极推动,既有其客观条件,又有人的自觉参与,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图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代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厘清马克思历史发展主客观辩证统一思想,以期深度挖掘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有关分工的理论,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影响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出现也导致了产品分配不平等,使私有制不断扩大化,进而产生了阶级和"虚幻的共同体"即国家,产生了异化劳动,随之带来了剥削和压迫,为了摆脱压迫就必须消灭强制性的分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化,这是历史赋予共产主义者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必须是"现实的人",没有这个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就是无本之木。只有把"现实的个人"放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社会关系中去理解,才能历史地、具体地分析,才能对人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中国梦则是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当然也包括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梦,他们富裕不起来,实现中国梦就是句空话。精准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主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历史理论也愈发地显示出其时代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因此,认识和解读世界历史理论对当代世界发展进程也有着重大意义。要想认识和把握世界历史理论,还是首先从本质出发,把握本质才能把握对象,分析其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在资本逻辑中从本质、前提、过程和未来指向等四个方面,浅析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这一对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城市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我们认为这种考察存在两个充满张力的内在逻辑维度:第一种逻辑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出发,建立在分工、交往、所有制等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历史逻辑;第二种逻辑是立足于资本主义批判,对城市经济和政治进行批判的批判逻辑。在历史逻辑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城市视为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文明形态,客观上高度肯定城市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并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将这一思想发展完善。而在批判逻辑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演进来说明城市发展,将城市视为私有制的产物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从而在价值和道德维度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的弊端。两种逻辑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中的物质性和想象的关系两方面,对迪奥香水广告中的意识形态的传播依据进行分析,力图找出广告中的意识形态来源。再者通过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理论来解读迪奥香水广告符号安排与受众的有效沟通以达到传播意识形态的目的,继而分析人们对物的追求受到了哪些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