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顾我国法治建设,可谓历经了漫长过程和多番更迭。对此,笔者着重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法文化障碍进行简要分析。立足于中外西方政治与法律制度角度,从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传统政治思想、法文化观念角度,分析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即:传统封建思想残留、礼治精神与当代法律平等性矛盾、传统文化的工具性导向和当代法治理念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法制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法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文章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涵分析入手,从外部关系即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内部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包含的法治教育的内容两部分,深入阐释大学生法制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焦转同 《现代妇女》2014,(6):122-122
众所周知,美国可谓现代法治的佼佼者。但是,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为什么会有如此影响之大的现代化的法律制度了?其法制的现代化大致经历了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然法思想阶段、现实主义法学阶段和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分析法学阶段。1776年始美国民众在华盛顿领导下英勇抗击英国的殖民统治,保卫新大陆。独立战争开始时,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战争进行了8年直至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才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美国法治现代化的传统法律资源主要有普通法、罗马法和自然法思想。其法制的现代化主要仰仗于对上述法律思想的吸收、移植和发展,对于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焱 《城市》2014,(3):72-75
正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是法治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法治城市的软硬件建设都是为了使人们形成法治思想、法治观念,提升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法治城市建设的实践表明,着力于人们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的提升,将无形的观念化为实际的行为,将逐渐形成全社会的法治氛围。具体来说,市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包括对法律的关注度和信任度、市民的权利意识和维权方式、对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提升法律素质的愿望等。  相似文献   

5.
侯蕾 《现代妇女》2014,(8):101-10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我们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领域和环节,都认真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保护一切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和实体权益,使受到侵害的权利依法得到保护和救济,使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受到制裁和惩罚。本文从政治权力与司法权的关系、法治的概念及司法制度、政治腐败和司法改革、建立健全司法腐败预防机制建设、网络反腐这五个切入点分析了当前我国司法系统反腐败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这片沃土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结构日趋科学完善,不断为中国法治现代化指明方向。中国法律体系的建构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中国化为基础的。以宪法为指挥官,形成了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律和其他法律规范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巩固了中国法治的基础。在对仍在发展中的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和合理建构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化的语境中获得新的内涵。为推进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应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在法治制度、法治政府、法治经济、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建设的多元化背景下,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为法治提供现代化的现实途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7.
法律与宗教作为共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二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关联。从目的指向看,都调整人们的行为与生存方式;从内容来看,早期的宗教教义被法律吸收,宗教为法律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从功能上来看,法律与宗教对社会都具有稳定社会、凝聚社会力量、维系社会等功能。在当今社会,正确认识法律与宗教的关系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法治社会,爱国行为教育既要从道德层面着手,又要重视法律视角的培育,还应强调两个维度的相互作用并统一于爱国主义政治原则之下。对大学生而言,政治正确是爱国行为教育的原则,理性爱国是爱国行为教育的基调,依法爱国是爱国行为教育的界限,德法互动是爱国行为教育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法治缺失的社会。这种法治缺失在法律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宗法等级原则排斥了普遍平等的法治原则;权力至上传统排斥了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则;程序虚无观念排斥了程序正义法治观念;工具意识的法律取向排斥了保障权利的法治原则。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中,应不断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负面影响,使法治原则和精神得以真正彰显。  相似文献   

10.
洪殷芝 《公关世界》2022,(18):96-97
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要真正落实育人的目标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律素养。本文从课堂实际出发探索了发挥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法治价值理念,通过分析其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冲突与融合、传承与创新,对比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制度设置和价值取向与现代法治建设的精神和法律制度找出异同,挖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并尝试反哺于现代法律观念和司法理论。结合当下实际完善法制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法治信仰的作用、实践路径等方面,对公众法治信仰培育与法制中国建设推进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和说明。中国的法制化建设,必须要坚定不移的实行依法治国的理念,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和执行,就必须要求,公众具有强烈的法治信仰,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知法守法,用法律武器为何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对中国法制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治和德治是社会生活中规范人的生活的前提,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起着基础和限制的作用。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中违法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这些现象的出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阻碍,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本身事物影响外,道德建设在法治社会的构建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从道德建设在构建法治社会中的支撑作用出发,对我国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强化道德建设在法治社会中作用的途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12世纪以前,英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一样,在法律制度方面遵循罗马法,并将其视为制定本国法律的基础。然而从12世纪开始,英国法律与欧陆法律分道扬镳,英国在一段时期以内甚至拒绝罗马法,直到14世纪以后,英国才又开始接受罗马法。本文将从9世纪以后外族入侵,造成英国统一和欧陆分裂,从而使两个地区在法律制度上产生的分歧;诺曼征服后威廉通过土地分封和教会改革,建立了一个与王权接近的教会;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建立王室法庭,引进陪审制,改革令状,奠定了英国普通法形成的基础,从而更进一步脱离了罗马法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作为行为规范有着深层的内在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于法的合理性依据在于道德。法与道德的这种实质上的内在联系,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法律规范或履行法的实践都需要道德来支持,只有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本文通过对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与法治相结合的德治的主要内涵,在贯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中应注意的问题的论述.提出了只有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在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实现制度治理层面的有效建设和发展,文章对高校学生工作法治缺失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并依据法律与法治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原理,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尝试从观念改变以及机制建设层面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建设提出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五坚持"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原则,亦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特质、法治的公平正义以及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8.
安凤仙  陈子盼 《现代交际》2022,(12):74-81+123
见义勇为得到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肯定。实践中的见义勇为行为具有复杂性,不同的评判路径导致评价结果存在差异,制约见义勇为行为评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我国有必要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动见义勇为行为的理性评判。应站在德法兼顾的立场上,对见义勇为行为予以综合权衡,将价值思维融入法治思维,实现见义勇为行为评判中法治与德治的协同。  相似文献   

19.
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底蕴,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源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求,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中国现阶段国情面临法治不被信仰、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原因,坚持问题导向,本文从进一步提升全民族法治文化素养、提升公民法律信任感、加强制度保障等对策建议,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对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行政复议制度独特功能和不足之处考察的基础上,指出了行政复议制度是构成法治中国整体宏景的重要制度。从我国行政复议的演进历程来看,我国行政复议制度之改革与发展应对其独特性功能和公正性、衔接性不足予以关注。通过对行政复议制度进行简要勾勒,探讨行政复议制度具体的独特性功能与现存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