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晨 《现代妇女》2013,(12):I0026-I0027
随着现今离婚率的提高,离异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已经不容我们忽视。父母的离婚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面对日益突出的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人生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2008,(6)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长期离开父母成为留守儿童。据统计,2007年仅湖南省15岁以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就有240万人,占农村少年儿童总数的27%。由于他们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以下简你代理监护人)共同生活,这些人因  相似文献   

3.
父母教训子女,每每到最后总是一指头戳到脑袋上,"你这个讨债鬼……"这句话的杀伤力非常强,再淘气的子女闻言多半也会觉得羞愧难当,但是好用归好用,却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理直气壮地使用这个经典句式,因为他们的子女不仅没讨到债,反而要为他们吭哧吭哧还上一世债,比如下面这些明星的父母——  相似文献   

4.
优良的个性品质是创业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但是 ,新的行为习惯往往要在克服旧习惯的基础上养成 ,创业的心理优势也只能在破除阻碍创业的心理劣势中形成。为此 ,我们在培养学生创业的优良品质时 ,必须帮助他们破除原有的不利于创业的心理障碍 ,即人格障碍和行为障碍。一、人格障碍及其消除1 依赖性过强是技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缺陷。这种缺陷的存在 ,与我国旧的传统观念、传统习俗有关 ,也与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有关。在家庭里 ,父母对子女包揽太多 ,从吃穿住用行 ,一直到找学校读书 ,毕业后找工作 ,都对子女过分宠爱 ,养成了子女…  相似文献   

5.
龙女 《当代老年》2010,(1):14-14
父母年纪大了,作为子女,当然希望他们健康长寿。不过,如果你并没和父母住在一起,怎么能知道他们的健康有没有出问题呢?春节期间,不少儿女会回家看望独居的父母,美国著名心脏病研究所梅奥诊所的专家指出,儿女回家探望父母时应注意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成长与发展: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世纪的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三个问题:1.高等教育的机会。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程度的期望既高于同年龄的非独生子女父母,也高于他们自己的父母。这种高教育程度的期望与我国目前一时还难以改变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残酷的现实将对这一代独生于女青少年和他们父母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进行无情的检验。2.老年保障问题。当这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时,仅有一个子女的现实将对他们老年时期的家庭交往提出挑战。而这种挑战的严重程度,又依据子女与老人是否同住一地而有所不同。3.养老形式问题。广大父母在未来居住形式方面,具有强烈的与子女不分离的愿望。这无疑会造成一种两难的境地:~方面,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建设少不了正常的人员流动.离不开合理的人才布局,成年独生子女因学习、工作而流动将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未来社会中大量老年人口的出现,尤其是当大批成年的独生子女远离他们的父母,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仅剩老年夫妇的“空巢”家庭的时候,又会要求我们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去考虑家庭养老的需要,尽量减少这种流动。如何统筹兼顾,如何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在这一批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高校中出现了一些多样化的学生群体,这些群体由于自身特殊原因承受着家庭、经济、学业、就业、交往等各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了人际关系、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试,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EMBU和EPQ-RSC量表对江西赣州某高校的2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与子女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与子女的外向性格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与子女的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往往由于其家庭成员构成的特殊性,缺乏父母的关心,容易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更容易给大学生带来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自卑、怯懦甚至极端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学习的成就等。因此,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分析与干预就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一方面想脱离父母,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到经济上、自理能力上等的不足,还需要依赖父母,这会使青少年感受到一种持续的压力。他们不再希望所到“某某家的小孩”这些字眼,意欲建立自己的个体认定,但又不得不维系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心情也是一样,他们既希望孩子独立,尽快成熟,又希望孩子继续依赖,对自己百依百顺。于是,父母行为、态度可能传递给成长中的孩子以双重信息。孩子与母亲的冲突多于孩子与父亲的冲突,也许因为母亲对子女一向介入较多,并且很难放弃这种介入。这种冲突不一定导致与父母的决裂,也不一定导致与社会价值观的决裂。事…  相似文献   

11.
城市低保家庭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兴的贫困群体,他们无论在经济能力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处在明显的弱势地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子女受其父母的影响,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从低保家庭第二代的就业问题入手,探讨了低保贫困群体形成的原因,他们的从业现状和其受其影响子女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目前城市低保家庭第二代就业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已深入到家庭教育领域。据薛素珍、王友竹、邱辉、许妙发四同志调查,发现独生子女的父母由此产生的望子成龙的心情尤为迫切。他们对子女的文化期望很高,多数人希望子女从事脑力劳动,成为知识型、技术型、专家型的人才。具体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城乡二元社会这一特点给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多是集中在由于城乡人口流动而形成的不同人群上。例如,进城的农民工,他们遇到的拖欠工资、市民待遇、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农民个人进城后,身后家庭成员分化形成的形形色色问题,如留在家中的子女的成长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父母赡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正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有一个特别的人群似乎被遗忘——一个数量庞大、默默无闻在农村留守的已婚女性。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婚姻家庭中,再婚家庭占有较大的比例。再婚家庭中的一方或双方绝大多数又有自己的父母、子女等近亲属,他们心中的天平不可避免地偏向他们,往往会私下里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给予父母、子女等物质帮助并不违反公序良俗,那么,再婚家庭中夫妻私下给予己方的父母、子女等近亲属的物质帮助有效吗?  相似文献   

15.
闲暇聚集点对在校来沪青少年社会融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上海流动人口子女数量每年都在增长,由于其不能很好地融入本地社区,并且在教育、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排斥,因为共同的背景,所以他们自发地形成了许多群体,这些群体分布于上海的很多街巷,这些街巷又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性的闲暇聚集点,本文就从分析上海市徐汇区在校来沪青少年闲暇聚集点作为分析对象,以社会排斥的视角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乡二元社会这一特点给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多是集中在由于城乡人口流动而形成的不同人群上.例如,进城的农民工,他们遇到的拖欠工资、市民待遇、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农民个人进城后,身后家庭成员分化形成的形形色色问题,如留在家中的子女的成长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父母赡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正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有一个特别的人群似乎被遗忘——一个数量庞大、默默无闻在农村留守的已婚女性.  相似文献   

17.
亦非 《女性天地》2005,(8):47-47
半大不大的孩子,也就是习惯上说的少男少女、青少年,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的特定时期,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还很不充足,看待身边的事情难免狭隘和偏颇,因此很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当父母的要注意观察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要掉以轻心,如果发现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就要及时引导纠正,以免积重难返酿成大病。  相似文献   

18.
已成家立业的子女“常回家看看”父母、爷爷奶奶,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近些年来的所见所闻,真叫人忧虑从中来。特别是住在城里的父母,他们当中的一些子女,无论是节假日或平时,隔三差五就要带着一家大小,两手空空“回家看看”。到家后,孙子是“小皇帝”,子女是客人,父母成了仆人。父母忙里忙外采购,还要当厨师,子女们只顾玩扑克、搓麻将,  相似文献   

19.
, 《中国社会导刊》2012,(34):27-27
服刑在教、刑释解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往往受父母罪错的影响而出现一些成长性障碍,如与父母或其监护人沟通欠缺、存在自卑抑郁心理、学习成绩下降、易受朋辈群体歧视等,更有甚者自暴自弃染上恶习,或走父母的老路。这一群体的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从目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所提供的关爱方式来看,对这一群体还是以物质帮助为主,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单亲家庭孩子因父母离婚、死亡等不幸的事故遭受巨大打击,造成心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的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更渴望关爱,以此来抚平创伤的心灵。本文试图分析这些问题,在分析单亲儿童心理特征的同时,也提出了加强单亲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