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文化源于中国,传入日本后形成日本茶道,而如今茶文化却能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文化符号而存在,并被诸多国家所认同。笔者试图围绕日本茶道特点这一核心,从"和、敬、清、寂"在日本茶道中之再现,分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精华所在,以便促进中日两国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2.
中日茶道异中有同,两种茶道其实是同源异流的关系。不管是意境的不同还是形式的不同,都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的表现。无论是中国的茶道还是日本的茶道,都与本国文化中的其他文化,如赋诗、赏花、品画、听曲、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领域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杨柳 《现代交际》2012,(6):49-50
日本礼仪拥有令世人广泛称道的独特魅力。魅力之独特在于其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传统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后进国家的共同课题。日本在现代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明治时代,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方式奠定了进入现代化社会后对待传统礼仪的基调。社会意识与舆论是决定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学校及社会教育是传统礼仪得以传承的根本途径。在此基础上,明治日本积极从传统中挖掘礼仪精华并使之得到了弘扬。本文试从礼仪社会意识与舆论、学校及社会礼仪教育、茶道复兴与女性礼仪三个层面探究日本传统礼仪得以传承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茶道作为日本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本文对茶道的起源、发展及其精髓做了一些浅显的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5.
意象油画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中华文化内涵以及中国诗意魅力。所谓"意向"油画,顾名思义就显示出其兼具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双重属性,将客观的事物抽象画、意象化,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本文以独具特点的中国意象油画为分析对象,试图通过对意象油画内涵和发展历史的简要介绍,分析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诗意魅力。  相似文献   

6.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名作,《菊与刀》在某种程度影响到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所采取的对日政策的成功,有力的证明《菊与刀》关于日本民族、文化研究的成功。这部作品首次提出日本的文化是"耻感文化",引发关于"耻感文化"的探讨及对日本民族精神的研究,拓展了民族文化形成根源及影响作用的理论研究。本文在探讨《菊与刀》的基础上,研究了日本"耻感文化"的内涵和社会表现,及对日本民族思维理念、行为模式与道德伦理的影响;并探讨了"耻感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及国民素养形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稻作文化是日本当今文化的基石,是日本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大和"精神,就来源于这种稻作文化,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本文从稻作文化的产生开始,讨论了稻作文化的内涵,以及日本"天皇"以及"天皇"制度的由来,并且根据稻作文化的形成过程,分析了日本"和"文化的具体由来以及稻作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国家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在文化方面,国内的一些优秀文化开始走向世界,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外国的一些文化精粹也不断涌入我国,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日本,作为我国的重要邻国,其文化内涵也比较丰富。近年来,大量的日本文学作品传入中国,并被广泛翻译。很多日本的文学作品被国人熟知。但细读这些汉译作品,读者发现很多日本文学作品的汉译并不恰当,国人并不能准确把握原作的精髓、体会原作的魅力。在本论文中,笔者将分析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汉译状况,并通过具体实例,归纳其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闽南茶道     
闽南茶道□葛山闽南侨乡厦门、漳州、泉州一带,有名堂的礼仪风俗中,茶道尤为有名。茶道一词,据说它源自日本。假如剔除茶道近乎表演的繁文缛节,返朴归真,那么,茶道的实质就是“喝茶艺术”。闽南人的“喝茶艺术”,独具一格,别有风趣,日本人最为推崇。闽南人喝茶蔚...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就是近邻,长久以来,我国对日本的各项研究中,日本文学和文化方面的研究是很有造诣的。80年代初,一大批中国的"日本通"通过各个方面的渠道了解日本的文学和文化,包括电影、书籍和科技等方面,中国全面了解日本文化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的几年,大批的中国留学生选择日本去留学,而且在选择学习方向上多偏重于日本文学和文化研究,通过他们的描述,把一个真实的日本呈现给中国大众。文学和文化的研究使得中日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理解,架设了一座经得起风吹浪打的桥梁。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文学的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并详细阐述了如何以文化为背景研究日本文学。  相似文献   

11.
成果 《现代交际》2012,(2):64+6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不可缺少的媒介。网络语言因其构思新颖、创作新奇、传播时间迅速、传播空间广阔及使用主体年龄段集中等诸多特点而在社会语言学中异军突起,地位愈加重要。而"凡客体"和"蓝精灵体"就是新兴网络流行语的突出代表。本文将通过研究"凡客体"和"蓝精灵体"的语言修辞、模因、文化内涵等,力求揭示其魅力不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的世界,平面设计的风格越来越注重对于本土文化的运用。通过对本土文化内涵的探索,继承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从而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对于当代平面设计师来说,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日本传统文化的禅宗观念、武士、艺妓以及传统名俗和绘画等方面对进行简要分析并指出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在日本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追溯中国茶道形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唐朝,茶圣陆羽是“茶道”创始者。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是独尊儒学的,道教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佛教在唐朝时从印度、天竺等国度传入到中国来,因此,从时间上看,中国茶道的形成也与佛、道、儒这三家思想有着密而不可分的联系。中国茶道处处体现着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华,这使中国茶道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文化底蕴。也就是说:把中国茶道比作棵树的话,儒家是中国茶道的主干;道家是中国茶道的灵魂;佛学则是中国茶道的绿衣,有这些精髓的思想贯穿于中国茶道的之中,使中国茶道成为佛道儒家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日本茶道空间——"茶庭"由茶室和露地两个部分组成。前辈研究者对日本茶庭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本文从茶会的历史,茶会的精神,以及茶室、露地的空间构造、使用方式和作法要求进行考察,特别参考19 69年日本造园创始人上原敬二的《庭园入门讲座》中茶会的作法礼仪,从五感的利用来论证茶的一系列招待过程对于茶室和露地的空间要求以及茶人和茶客在该空间中的动作以及行为要求。由此尝试论证日本茶道空间的完整艺术是从茶,茶的道具到使用茶道具的茶人和茶客,包括了茶室与露地的完整协调的艺术世界,是一种精心准备调动人之五感最后达到精神高度的舞台艺术。这种茶庭的使用鉴赏模式对我们中国古典园林的使用和保护提供了一种思路,即良美的空间需要相之配合的行为以及要求,继而达到从感知到成境的完整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博大而精深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脉和风骨,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华,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征,青花瓷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其内在的民族元素、色彩以及青花瓷艺术的韵律美。其深刻、隽永的寓意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本文从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的角度,重新审视青花瓷,将青花瓷转化为"青花瓷"视觉符号,并创造性的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使现代设计拥有了鲜明的历史感和浓厚的民族色彩,展现出"青花瓷"元素特有的价值魅力。  相似文献   

16.
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对整个日本文学史无疑是锦上添花,不仅丰富了日本文学的内涵,而且在社会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从"家庭观"的嬗变来看,无疑是日本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体现出日本当代女性勇敢、独立的一面,并能够通过细腻而又精湛的文学艺术将其彻头彻尾地表达出来,可见其作用非同一般,本文主要通过"家庭观"的嬗变来窥视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梁彤 《老年人》2015,(4):48-49
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众所周知,我国是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古老国度,茶道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精致、优雅的生活方式。我们自豪于古人以茶为媒,将中华文明传播四方、惠及四海。今天,我们已习惯于将茶称之为"国饮"。然而,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我国的饮茶人口比、人均茶叶消费量两项指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令人叹息的是,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度,对自身传统茶道文化的继承却远逊于深受我们传  相似文献   

18.
作为景颇族"生活必需品"的火塘,是对"火"这一意象的普及应用与极度延伸。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探索景颇火塘文化内涵,得出火塘是景颇人民生产、生活和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一种传统历史文化传承的交汇点,通过研究能让人们认识到火塘文化的重要性,让火塘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探析中日两国“端午节”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展 《现代交际》2011,(5):72-73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的端午节是由中国传入的,但是传入日本之后,其文化内涵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秉承了中国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的文化内涵,同时抛却了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的文化意义,进而演变成为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儿童节”。本文就端午节在中日两国的演变及特色,探析中日两国“端午节”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孙成岩 《现代交际》2014,(10):111-112
为了更好的实现武术进校园,本文采用了观察法、文献法、逻辑法等,通过对目前国内为了落实让武术真正的走进校园,从而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带给青少年的各种有益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证明让武术进校园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落实武术进学校工作,让学生更充分的学习中国武术的思想内涵,使优秀的中国武术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才能使中国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彰显中国武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